理解佛教教义中的慈悲

顺化映 April 10, 2019 15:44

(Baonghean) - 很多人问,现在有这么多人去佛塔,是否意味着会有更多的人修行、向佛学习、更诚实地生活?...

佛教的慈悲和爱语哲学——解决校园暴力问题。

为什么社会还要面对那么多悲惨的故事,从家庭内部到社会外部,每天都在发生;轻则因为言语、眼神、嫉妒的态度;重则因为争夺财产、诈骗、债务、抢劫、谋杀?……盲目的嫉妒互相残杀,叛逆的孩子杀死父母,丈夫残忍地杀死妻子和孩子,反之亦然;然后兄弟和亲戚有时仅仅因为生活中的琐事冲突而互相残杀……

那些犯罪的人,难道都是自私自利、固执己见、不懂生命价值的人吗?且不说佛教慈悲喜舍精神的深刻内涵和因果报应,就连日常生活中宽容大度、诚实做人、爱人如己的道德,也不允许人们作恶、违背良心。如果人人都能够汲取佛教慈悲喜舍的思想和精神,想必会减少攻击性,避免造恶,共同构建充满慈悲与和谐的人生。
佛教认为,慈悲喜舍是佛陀留给人类的无价之宝,佛教以慈悲为座右铭和愿望。

“嗔”是欢喜。“悲”是恻隐之心。“大悲”是见人溺如己溺,见人饿如己饿,见人受苦如己受难。

正因如此,佛陀才劝告佛教徒要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帮助那些正在受苦的人,为他们带来生命的喜悦。对人类苦难漠不关心,就丧失了佛教的救世精神。可以说,“慈悲”是“慈悲”的因,而“爱”是“慈悲”的果。
“喜”是修行慈悲之人的喜。“舍”是给予众生快乐,消除他们的痛苦,并在他们困境中帮助他们。如此一来,每个人都会感到轻松、平和与快乐。要做到这一点,佛教徒必须培养四无量心。唯有拥有四无量心,才能教化众生,帮助他们离苦得乐。四无量心是慈心、悲心、喜心、舍心。无量心无边无际,行善助人,永无止境。

佛教徒参观顺化的 Tuong Van 宝塔。照片:德英

重要的是用慈悲感化他人。我们要懂得“以嗔报怨,怨气加倍;以德报怨,怨气消解”,并想办法帮助他们回心转意、悔改。我们要有耐心,化干戈为玉帛;雨会停,天会晴,浪会平,风会静。相反,如果我们不懂得忍耐,不冷静地想办法把大问题化小,把小问题化无,那么每个人都会受到伤害,甚至生命都会受到威胁。
“性本善”,人天生就具有佛性。舍弃佛性,必成恶人。证悟自身佛性,是每个人保持内心纯净、放下琐碎欲望、不嫉妒憎恨他人的途径。心怀慈悲,人人安居乐业。任何人,只要懂得修行,都能证得究竟的善。珍贵的木材或普通的柴火,只要干燥洁净,燃烧起来都一样明亮。

在德厚寺举行的国家和平繁荣庆典上,一名儿童高兴地接受僧侣们的供奉。图片:Duc Anh
以言语行善,或因善念所及而保​​持适当的沉默,是佛教徒的本分之一。佛法教导:以慈悲胜过愤怒,以善念胜过邪恶,以慷慨胜过吝啬,以诚实胜过虚伪,以宽容消弭仇恨。
佛教以慈、悲、喜、舍为宗旨,常宣扬断除瞋恨、和谐、谦卑的精神,劝人多行善事,帮助他人:“只要有众生受苦,慈悲心就没有快乐”。

参加佛陀成道仪式的佛教徒们,满怀敬意地缅怀佛陀成道日。图片由供图

老子不仅宣扬佛法,也一直劝诫人们要行善,用平和来化解邪恶。老子一生倡导“仁”,即爱人如己、宽容大度、宽容大度。老子认为:“以怨报怨,人之常情;以法报怨,则德行高明;以德报怨,则德行高明,能化解怨恨。” 老子还教导人们:“人若善,我亦善之;人若恶,我亦善之;我不恶,人又怎能恶我?”(我若善,我亦善;我若恶,我亦善;我若恶,我亦善;我若恶,我亦善;我若恶,我亦恶,人又怎能恶我)。

佛教徒在德厚寺举行正念仪式,纪念佛陀顿悟。图片:Duc Anh
古法云:唯有积极改变观念和生活方式,才能自救。修德行,止于至善。莫以恶小而不为,莫以善小而不为;终生行善不足为,一日行恶亦足矣。修行慈悲,遵循圣贤教诲,过上善良美好的生活,为自己和他人带来幸福。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理解佛教教义中的慈悲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