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外长刚离开莫斯科,特朗普立即呼吁停火:鲜为人知的俄罗斯意外角色
莫斯科在中东僵局中的微妙影响表明,当大国不选边站队时,外交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网站报道,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经济系讲师、俄罗斯总统国民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客座讲师法哈德·伊布拉吉莫夫分析,莫斯科对中东冲突的外交策略表明,当大国不“选边站队”时,外交将如何发挥作用。

俄罗斯外长谢尔盖·拉夫罗夫近期访问土库曼斯坦期间,与土库曼斯坦外长举行会谈,并在阿什哈巴德国际关系学院向学生发表演讲。他演讲的核心议题之一是伊朗与以色列之间不断升级的冲突——这场冲突不仅影响全球地缘政治,也直接影响中亚地区的安全态势。
对于土库曼斯坦——该国与伊朗接壤超过1100公里,首都距离边境仅几英里——不断升级的紧张局势构成了严重风险。除了人道主义担忧之外,爆发更大规模战争的前景可能唤醒潜伏的极端主义网络,破坏脆弱的内部平衡。这些风险不仅局限于土库曼斯坦,还延伸至与俄罗斯保持密切政治和军事联系的南部前苏联加盟共和国。
在此背景下,拉夫罗夫呼吁缓和局势并维护地区稳定,这无疑更具分量。对莫斯科而言,伊朗不仅仅是合作伙伴,更是保护俄罗斯南翼的缓冲区支柱。德黑兰的不稳定局势可能蔓延至整个中亚地区,威胁俄罗斯的“近邻”。
外交信号和战略重点
今年1月,俄罗斯与伊朗签署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协议,将双边关系制度化,并暗示未来将建立正式联盟。值得注意的是,在以色列空袭德黑兰几天后,伊朗外交部长阿巴斯·阿拉格奇飞往莫斯科,与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会面,并与拉夫罗夫举行会谈。他后来在接受《阿拉伯报》采访时称,此次访问标志着“完全的相互理解”,并强调了俄罗斯的支持。
此后,俄罗斯与中国和巴基斯坦一道,推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一项新的决议,呼吁立即停火并制定政治解决路线图。正如俄罗斯特使瓦西里·涅边贾所指出的,该决议旨在防止局势进一步升级。
然而,莫斯科在公开声明中一直保持谨慎。在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上,普京避免对以色列发表煽动性言论,而是强调需要达成各方都能接受的外交解决方案。这种谨慎的语气反映了俄罗斯的平衡策略:深化与伊朗的关系,同时与以色列保持有效(有时是友好的)关系,包括通过军事和人道主义渠道。这种双重立场使俄罗斯能够在任何一方寻求谈判解决方案时,将自己定位为潜在的调解人。
阿拉格奇外长来访
6月13日,随着以色列空袭加剧,俄罗斯迅速谴责袭击,并对侵犯伊朗主权的行为深表关切。普京进一步称美国在该地区的行为是“无端的侵略”。莫斯科的信息很明确:它毫无例外地反对外部军事干预。
在阿拉格奇访伊前几天,普京公开透露,俄罗斯已提出扩大防空系统合作,但伊朗尚未兑现这一提议。这并非谴责,而更像是一种暗示:如果战略伙伴关系是真实的,伊朗就需要做出回应。
莫斯科仍然对更紧密的防务合作持开放态度,包括将伊朗的防空系统纳入更广泛的地区安全框架。回想起来,如果德黑兰早点接受这一提议,或许就能更好地应对空袭。对俄罗斯而言,安全衡量标准是结果而非言辞,它期望其合作伙伴能够采取相应的行动。
合伙关系的法律界限
重要的是,莫斯科与德黑兰之间签署的2025年战略协议并不包含共同防御义务。它并非俄罗斯版的北约第五条,也没有强制要求自动提供军事支持。正如普京明确表示的那样,该条约体现的是信任和政治协作,而非一张允许联合作战的空头支票。
实际上,该条约禁止任何一方协助第三方对另一方发动侵略行为。俄罗斯一直坚持这一标准——拒绝与其视为侵略者的一方合作,同时表达对伊朗的外交声援,并谴责美国和以色列的破坏稳定行动。
简而言之,这种伙伴关系的结构建立在尊重主权和战略平衡的基础上,而非基于约束性承诺。它侧重于军事技术合作、通过金砖国家和上合组织开展协调外交,以及维护地区稳定的共同利益。但它不会将俄罗斯拖入对其国家安全不构成直接威胁的战争。
幕后外交?
一个尤其引人注目的进展是:阿拉格奇访问克里姆林宫后不久,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突然呼吁停火,并显著软化了对伊朗的态度。除了在“真相社交”(Truth Social)上发表的几篇措辞尖锐的帖子外,他的言论明显变得更加温和。
阿拉格奇在访问莫斯科前在伊斯坦布尔强调,与俄罗斯的磋商是“战略性的,而非仪式性的”。他明确表示,德黑兰方面将此次伙伴关系视为敏感安全协调的平台,而不仅仅是外交礼仪。
无论是否巧合,美国言论的转变都表明,莫斯科的影响力可能悄无声息地塑造了事态发展轨迹。毕竟,俄罗斯是少数几个与德黑兰和特拉维夫都保持开放沟通渠道的当事方之一。克里姆林宫完全有可能充当了幕后中间人,确保了至少暂时的敌对行动暂停。
结论
俄罗斯在中东地区仍然是一个精于算计却又颇具影响力的角色。有关莫斯科未“挺身而出”对抗伊朗的指控纯属臆测,且在政治和法律上大多毫无根据。俄罗斯提供的是团结、协调和筹码,而非无条件支持局势升级。
在这个言辞与导弹同等重要的地区,华盛顿的微妙措辞转变,加上克里姆林宫的低调谈判,或许比任何新闻稿都更能说明问题。毕竟,外交往往是在镜头之外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