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安渔民转向数字化,在eCDT软件上更新每次捕鱼和航行信息。
越南渔业正努力避免受到欧盟委员会的“黄牌警告”。将数字技术应用于水产品开发和溯源已成为关键解决方案。在义安省,渔民们正积极利用eCDT软件(一种电子水产品溯源系统)推进渔业领域的数字化转型。
河口的新景象
7月7日,在拉赫昆渔港(琼銮县),海鲜卸货区一片繁忙景象。船员们正忙着将长途航行后的渔获卸上岸,而NA 92888 TS号船的船东杜辉雄先生则正专注地用他的智能手机进行溯源操作。他通过eCDT软件申报了进出口信息、捕捞量以及船舶的航行路线。
洪先生说:“起初我很困惑,不知道如何使用这个应用程序,也不知道要申报哪些物品。但在港口工作人员几次指导后,我现在已经习惯了。电子申报节省了时间。”
不仅是洪先生,义安省越来越多的渔民也开始逐渐接触并掌握eCDT软件。他们从过去手写航海日志、渔获量和港口手续等习惯,逐渐过渡到使用智能手机进行数字化操作,尽管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这项技术仍然不太熟悉。

尽管初步结果令人鼓舞,但在义安省实施电子数据采集系统(eCDT)仍面临诸多困难。首先是人为因素——大多数渔民不熟悉数字技术,且设备操作技能有限。此外,许多人使用老旧的智能手机,这些手机配置不足以安装应用程序,或者经常因潮湿的工作环境和海水腐蚀而损坏。
此外,船舶在近海作业时,互联网信号弱或无信号,导致数据更新中断。同时,eCDT软件需要频繁提交数据申报,若未能按时完成,可能会影响航程结束后对输出结果的确认。

“我用智能手机才几年,对应用程序还不太熟练。我已经在海上待了好几天,没有网络信号,所以没法更新信息。我只能等回到渔港才能申报,”拉克昆渔港的一位老渔民说道。
迈向现代渔业
eCDT系统实施的关键目标之一是促进欧盟多年前对越南海产品实施的非法、不报告和不管制捕捞(IUU)“黄牌”政策的取消。欧盟要求向欧洲出口海产品的国家证明其产品来源明确,不存在非法、不报告和不管制捕捞活动。

在义安省,eCDT软件的应用建立了一条透明的数据链,用于确认产出并向采购企业签发原产地证书。这大大缩短了审批流程,减轻了管理机构和人员的压力。这对于义安省出产的水产品以更具竞争力的价格进入国际市场至关重要。
据义安省渔港管理委员会主任潘天章先生介绍,为确保溯源工作同步有效实施,该部门组织了多次培训课程,直接指导渔民、船东和企业使用eCDT软件。培训内容包括申报渔船进出港口信息、更新渔获量、创建捕捞日志、创建申请渔获量确认的文件以及水产品原产地认证等。

“自2024年初以来,我们已向该地区的800多艘渔船发放了软件账户。在指定的渔港,大多数渔民都已使用电子申报表。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体现了该省致力于渔业数字化转型的决心,”张先生肯定地说。
借助eCDT软件,渔民可以主动、透明、快捷地申报他们的航程和渔获量。渔业部门、边防司令部、渔港管理委员会和避难所等管理单位可以实时更新数据,轻松监控渔船并发现捕鱼活动中的异常迹象。
“以前,每次我们需要确认生产信息,都要花半天时间手写,然后等工作人员核对。现在,只需在软件上操作几步,数据就能获取。企业认证也变得方便快捷,”张先生补充道。

义安省的实施表明,eCDT软件不仅是消除非法、不报告和不管制捕捞(IUU)“黄牌”的临时解决方案,更是实现渔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工具。当从出海、捕捞、卸货到消费的所有捕捞活动都实现数字化和系统化存储后,将构建一条透明的价值链,从而提升越南海产品的声誉和价值。
义安省拥有庞大的渔船队,拥有超过3400艘渔船,其中超过1500艘船长超过12米。因此,捕捞结束后返回港口卸货的渔船数量相当多。
数字化转型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尽管面临诸多困难,但只要渔民和管理机构携手合作,我们就能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现代化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渔业。
潘天章先生 - 义安渔港管理委员会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