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而上,探访永德村

DNUM_CHZBBZCABE 10:28

(Baonghean)——与其他手工艺村往往呈现出质朴质朴的景象不同,位于杜良镇第十区的永德米纸花生糖手工艺村,街道却显得熙熙攘攘、熙熙攘攘。来到永德,在高楼大厦的旁边,随处可见空旷通风的土地,人们在这里晾晒米纸,散发着新米的芬芳,以及姜、胡椒和大蒜的浓郁香味……

相关新闻

来到永德米纸花生糖制作村,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在淡黄色的阳光下晾晒的大量米纸。碾米机整天运转的声音不绝于耳。这项支撑村庄繁荣兴旺的职业,其创始人是谁,无人知晓,只有遥远的传说,无人知晓。这片土地人烟稀少,沿着肥沃的拉姆河,树木繁茂,一群来自北方的人们在此扎根聚居。因此,在如今的手工艺村,以来自太平省南定省的武、范、阮三族为最多人从事这一职业。顺着拉姆河奔腾不息的河水,从聚居发展成一个小村庄、一个村庄、一排排房屋。这一切的繁衍都归功于米纸花生糖制作业。过去,人们制作宣纸是为了改变口味以便多吃,或者在水灾歉收时用来储存……这个职业越来越兴旺。

Người dân làng Vĩnh Đức phơi bánh đa.
永德村村民晒宣纸。

据当地人介绍,永德手工艺村原隶属于连山乡,位于7号国道旁,后有兰河流经。1989年,连山乡并入杜良镇,从此,人们便熟悉了永德村,它是杜良镇第十街区,全街区268户人家,只有68户人家从事手工艺。一代又一代,永德村民不仅传承了这一手艺,而且将其发扬光大。2005年,省人民委员会认定永德为生产宣纸和花生糖的手工艺村。

漫步在一大片土地上,还有未完工的工程,那是村里的工艺集中区,面积近3500平方米。2刚刚获得国家资助的永德米纸厂。上午9点,淡黄色的阳光刚刚驱散雾气,村民们开始拉着一辆辆装满米纸的手拉车去晒米纸。深深吸一口气,米纸的香味夹杂着姜蒜的微辣,令人心旷神怡。十区副区长武光明走过来夸赞道:“这里的米纸圆润厚薄适中,烤起来香味四溢,散发着浓郁的米香和黑芝麻的香味。”然后他给我讲解了这种特色米纸的制作方法。过去,我们的祖先用米粉和水,拌上黑芝麻制作米纸。但由于消费者的要求越来越“挑剔”,后来永德人将姜、胡椒、蒜末按适当的比例加入米粉中制作而成。这就是该村产品在柬埔寨、老挝、新加坡及全国各大城市市场站稳脚跟的“秘诀”。

将米泡水,洗净黑芝麻,捣碎蒜姜,与米粉混合。将米纸分别放在托盘上,待太阳升起后取出晾干即可。像今天这样阳光明媚的日子,只需4个小时即可晾干。每20到30个米纸扎成一柱,用石头或木块压平。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米纸美观,便于大量运输。说起来容易,但并非只有米才能做出令人满意的米纸。永德村的人们常用康丹米来做米纸,因为这种米粉不易粘模具。但用其他粘性很强的米做米纸就很难,因为在制作米纸和晾干过程中,米纸很容易破损。永德米纸就是生的,消费者可以买来用炭火扇一下、油炸一下或烤一下。烤好后,用手掰开,发出脆脆的声音,吃起来非常美味。制作宣纸没有季节之分,人们一年四季都在做。但最佳时间仍然是阳光充足的夏季。如果连续下雨,人们仍然会做,但这很辛苦,因为他们必须用木炭熏制宣纸,生产效率低,而且宣纸的质量不如晒干。

明先生领着我们穿过城内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来到范公丁家。丁先生今年75岁,身体依然健康,皮肤红润。谈起村里的宣纸生意,丁先生兴致勃勃地说道:“我和妻子年纪大了,但仍然在做宣纸。算起来,我是家里第四代做宣纸的人了,所以村里人都说这是祖传的技艺。丁先生10岁就能帮父母磨米粉。长大后,他参军入伍,1984年退役,回到家乡,和妻儿继续做宣纸生意,至今……”丁先生回忆说,以前没有电网,生活用水困难,永德村的人每天都要把锅碗瓢盆搬到拉姆河码头清洗,再把水运回家,供日常生活使用。入夜,家家户户忙着泡米、备锅、备炉、备柴。第二天凌晨三点,人们就起床了,有的碾米,有的做年糕,然后在朝阳下晒干。那时,磨米主要靠两座石臼的碾力。工匠们坐着,一圈一圈地磨。如果石臼很大,他们就用一把像碾米机一样的磨笤帚。有时夫妻俩一起磨,有时兄弟俩一起磨。过去,永德村的一些人就是因为这座磨坊结为夫妻的。

Ông Nguyễn Công Thìn dù tuổi cao vẫn tham gia sản xuất bánh đa.
阮公薄先生虽然年事已高,但仍坚持从事宣纸生产。

不管是不是因为工作需要,这份工作营造了一种和谐的协调与团结,一种手工艺村与生俱来的团结与爱。这份工作就像天地间的缘分,没有人告诉任何人,大家只是看着对方做,一起去找米,选米,一起做托盘晾干糕饼。做糕饼和晾干糕饼也是一样,妻子做糕饼,丈夫和孩子们负责拾柴火和晾干糕饼。阮氏文女士,也就是丁先生的妻子,说她来自长山,以前不会做糕饼,但结婚搬来这里没多久,就熟练掌握了这项技能。做糕饼并不难,但需要手快、眼快,全身心投入。为了高效,一次做2-3锅,只围绕一小块区域旋转,脊柱当成柱子,转来转去,舀了又做饼,舀了又做饼,双手在热炉旁连续有节奏地工作。

与忙碌晾晒糕的村民交谈,我们知道晾晒糕很辛苦。要选择阳光充足的地方放置托盘,但又不能扬起灰尘,还要均匀地翻动糕,不能留下托盘。晒到足够的阳光后,要把糕压平。因此,永德人非常珍惜晴朗的天气,这有利于晾晒糕。在这个手工艺村,每个地方都预留了晾晒糕的空间。过去,大多数房屋都是四层瓦片屋顶,人们把托盘放在屋顶上,在巷子入口处的院子前面晾晒糕,凡是可以晾晒的地方,人们都会插上几根树枝,把托盘放在上面。

永德村每天生产多少米糕,难以统计。据明先生介绍,平均每户人家每天碾米10公斤,1公斤米可以做30个米糕,每个米糕批发价2000越南盾,利润6万越南盾。扣除米、柴火、香料、人工等各种成本,每公斤米,工匠还能净赚1万越南盾。有些家庭每天能碾出100多公斤米,一次雇佣近10名工人。像阮文功一家,每天碾米150公斤,雇佣6到10名工人,利润达数百万越南盾。

就像宣纸制作行业一样,永德手工艺村的花生糖产品也在不断发展。为了保证花生糖产品的质量,手艺人首先要选择粒粒均匀、没有霉变的花生,花生可以烤熟,也可以生吃。糖的种类有很多,可以用红糖、砂糖或者糖蜜。将糖放入水中煮沸,待水粘到筷子尖时,倒入花生,用小火慢煮,搅拌均匀,倒入模具中,或者倒在每张宣纸上,均匀涂抹,然后用杵均匀地碾压、压实。待糖冷却后,用锋利的刀切开,包装好,送到消费者手中。每天都有来自全村各地的顾客上门订购产品,村民们不用费心运输,而是用长途客运车送达。由于村里有7号国道贯穿,每天都有客运车南北往返,把商品送到各地消费者手中非常方便。

在永德县,靠着宣纸和花生糖生意,养育了孩子们读书、考试。很多家庭,以前全家五六个人,夫妻带着孩子一起打工,现在只剩下夫妻俩在家打工,孩子们都在外地读书。明先生和他的妻子,带着五个孩子,每个孩子都学着不同专业,都已经离开了家,现在夫妻俩每天能挣5公斤大米,足够维持生活。还有胡氏明女士,丈夫早逝,她独自抚养两个孩子读书。两个孩子都到芽庄上大学了,明女士带着自己的职业,租了个摊位做宣纸,每天给顾客送饭。就这样一份简单的工作,她攒了多年的钱,养育了两个孩子上大学。

在镇区,除了制作米纸和花生糖,永德人也经营着其他服务业,但米纸和花生糖的生产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这里的米纸和花生糖,跟随村里的孩子们,跟随四面八方的游客,跟随商贩们走向远方,永德米纸和花生糖的风味也越来越远地传播开来……

春黄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逆流而上,探访永德村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