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参观 Vinh Duc 村
(Baonghean)——与其他手工艺村往往呈现出质朴淳朴的景象不同,位于杜良镇10号街区的永德米纸花生糖生产村,街道却显得熙熙攘攘、熙熙攘攘。来到永德,在高楼大厦的旁边,随处可见空旷通风的土地,人们在这里晾晒米纸,散发着新米的芬芳,还有姜、胡椒和大蒜的浓郁香味……
相关新闻 |
---|
来到永德米纸花生糖制作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淡黄色阳光下晾晒的米纸。碾米机整天运转的声音不绝于耳。这项支撑村庄繁荣兴旺的职业,其创始人是谁,无人知晓,只有根据遥远过去的传说,无人知晓。这片土地人烟稀少,沿着肥沃的拉姆河,树木繁茂,一群来自北方的人们聚居在此。因此,在如今的手工艺村,从事这项工艺的人以来自太平省南定省的武、范、阮等姓氏的人最多。沿着拉姆河奔腾不息的河水,从聚居区开始,逐渐发展成一个个密集的小村庄、村落和街区。而这一切的繁荣,都归功于米纸花生糖制作工艺。过去,人们制作宣纸是为了改变口味以便多吃,或者洪水灾害时用来储存粮食……这种工艺越来越兴盛。
![]() |
![]() |
永德村村民晒宣纸。 |
据村民介绍,永德手工艺村原属连山乡,位于7号国道旁,后有兰河。1989年,连山乡并入杜良镇,从此,人们习惯称其为永德村,其实它是杜良镇第10个街区,全街区268户人家,只有68户人家从事手工艺。世世代代,永德村人不仅保留了这一职业,而且将其发扬光大。2005年,省人民委员会认定永德为生产宣纸和花生糖的手工艺村。
漫步在一大片土地上,还有未完工的工程,那是村里的工艺集中区,面积近3500平方米。2刚刚获得国家资助的永德米纸厂。早上9点,淡黄色的阳光刚刚驱散雾气,村民们开始推着一辆辆载着米纸的手推车去晒米纸。深深吸一口气,米纸的诱人香气混合着姜蒜的微辣。十区副区长武光明先生走过来夸赞道:“这里的米纸圆润厚薄适中,烤起来香味四溢,散发着浓郁的米香和黑芝麻的香味。”然后他给我讲解了这种特色米纸的制作方法。过去,我们的祖先用米粉和水,拌上黑芝麻制作米纸。但由于消费者的要求越来越“高”,后来永德人把姜、胡椒、蒜末按适当的比例加入米粉中制作而成。这就是该村产品在柬埔寨、老挝、新加坡及全国各大城市市场站稳脚跟的“秘诀”。
将米泡水,洗净黑芝麻,将蒜姜捣碎,与米粉拌匀,分别放在托盘上,待太阳升起后取出晾干即可。像今天这样阳光明媚的日子,晾干只需4个小时。每20-30个米饼扎成一柱,用石头或木块压平。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米饼美观,便于大量运输。说起来容易,但并非只有米才能做出令人满意的米饼。永德村的人们常用康丹米做米饼,因为这种米粉不易粘模具。但用其他粘性较大的米做米饼则非常困难,因为在制作米饼和晾干过程中,米饼容易破裂。永德米纸就是生的,消费者可以买来用炭火扇一下、油炸一下或烤一下。烤好后,用手掰开,会听到“嘎吱”的一声,酥脆可口。制作宣纸没有季节之分,一年四季都可以。但最佳时间还是在阳光充足的夏季。如果连续下雨,人们仍然会制作宣纸,但制作过程比较辛苦,因为需要用木炭熏制宣纸,效率低下,而且宣纸的质量不如晒干的宣纸。
明先生领着我们穿过城内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来到范公丁家。丁先生今年75岁,身体依然健康,皮肤红润。谈起村里的宣纸生意,丁先生兴致勃勃地说道:“我和妻子年纪大了,却依然在做宣纸。算起来,我家已经是第四代了,所以村里人都管这叫‘家传’。丁先生10岁就能帮父母磨米粉。长大后,他参军入伍,1984年退伍,回到家乡,和妻儿继续做宣纸生意,至今……”丁先生回忆说,以前没有电,生活用水困难,永德村的村民每天都要扛着锅碗瓢盆到林河码头洗漱,再挑水来维持生活。入夜,家家户户忙着泡米、备锅、灶、柴,第二天凌晨三点就起床,有的磨米,有的做年糕,等着晒干晒干。那时,磨米主要靠两块石臼的力气,工匠们坐着转一圈,如果臼大,就用磨笤帚,像碾米机一样,有时夫妻俩一起磨,有时兄弟俩一起磨。过去,永德村的人就是靠着这磨坊结为夫妻的。
![]() |
阮公薄先生虽然年事已高,但仍参与宣纸生产。 |
无论是否出于工作需要,这份工作都营造了手工艺村与生俱来的和谐协作、团结互爱的氛围。这份工作就像天地间的缘分,没有人告诉任何人,大家只是看着对方做,一起寻找稻米,一起挑选米粒,一起制作托盘晾干糕饼。做糕饼和晾干糕饼也是一样,妻子做糕饼,丈夫和孩子们负责拾柴和晾干糕饼。丁先生的妻子阮氏文说,她是长山人,以前不会做糕饼,但结婚来这里不久后,就熟练掌握了这项技能。做糕饼并不难,但需要手快、眼快,全身心投入。为了高效,一次做2-3个锅,只围绕一小块区域旋转,锅脊当成柱子,转来转去,舀一舀,摊一摊,舀一摊,双手在热炉旁有节奏地不停地工作。
与忙碌晾晒糕的村民交谈,我们得知晾晒糕是一项非常辛苦的工作。我们必须选择阳光充足的地方放置托盘,但又不能扬起灰尘,还要均匀地翻动糕,不能留下任何托盘。当糕得到充足的阳光照射时,我们必须将每个糕压平。因此,永德人非常珍惜晴朗、阳光明媚的日子,这有利于晾晒糕。在这个手工艺村,每个地方都预留了晾晒糕的空间。过去,大多数房屋都是四层瓦片屋顶,人们把托盘放在屋顶上,在巷口的院子前面晾晒糕,凡是可以晾晒的地方,人们就会插上几根木棍,将托盘放在上面。
永德村每天生产多少米糕,难以统计。据明先生介绍,平均每户每天磨10公斤大米,1公斤大米可以做30个米糕,每个米糕批发价2000越南盾,收入6万越南盾。扣除米、柴火、香料、人工等各种成本,每公斤大米,工匠还能净赚1万越南盾。有些家庭每天能磨出100多公斤大米,一次雇佣近10名工人。像阮文功一家,每天磨150公斤大米,雇佣6到10名工人,利润达数百万越南盾。
就像制米纸行业一样,永德手工艺村的花生糖产品也在不断发展。为保证花生糖产品的质量,手工艺人首先要选用粒粒均匀、没有霉变的花生,花生可以烤熟,也可以生吃。可以用冰糖、砂糖、糖蜜等。将糖加水煮沸,当水粘到筷子末端时,倒入花生,用小火煮沸,搅拌均匀,然后倒入模具中,或倒在每张米纸上,均匀涂抹,再用杵碾平、压实。待糖冷却后,用快刀切开,包装,送去食用。每天都有来自各地的顾客打电话订购村里的产品,村民们不用费心运输,而是用长途客车送来。由于村里有7号国道贯穿,每天都有客运班车往来南北,把物资发往各地消费十分方便。
在永德县,靠着宣纸和花生糖的生意,养活了孩子,让他们读书、考试。很多家庭,以前全家五六个人,丈夫、妻子和孩子都做生意,现在只有丈夫和妻子在家做生意,孩子们都在远方读书。明先生和妻子有5个孩子,每个孩子学不同的专业,现在都走了,夫妻俩每天能挣5公斤大米,足够维持生活。还有胡氏明女士,丈夫早逝,她一个人养活了两个孩子读书。两个孩子都去芽庄上大学了,明女士带着生意过来,租了个摊子做宣纸,每天给顾客做饭。就靠着这份简单的工作,她多年来攒下了很多钱,养活了两个孩子上大学。
在镇区,永德人除了制作米纸和花生糖,也经营着其他服务业,但米纸和花生糖的生产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这里的米纸和花生糖,跟着村里的孩子们,跟着四面八方的游客,跟着商贩们走到了很远的地方,永德米纸和花生糖的味道也越传越远……
春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