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安省英雄登上没有船号的传奇船只
(Baonghean)-乂安人民永远以他为荣——这位无号列车的英雄,与他的队友们一起,为海上胡志明小道谱写了一段美丽的传奇。他就是来自乂安省杜良县的范春香,传奇的154号无号列车的机械师。值此海上胡志明小道开通50周年(1961-2011年)之际,我想翻阅几页他那芬芳的手稿。
1964年,还在航海学校读二年级的年轻学生范春香志愿参军。经过短暂的训练,他和30名战友光荣地被编入125团。1964年10月,乂安的儿子第一次乘154舰出海。154舰是一艘100吨级双底铁壳舰,由海军三厂建造。为保密,船上官兵都使用化名。抵达国际水域后,该舰伪装成渔船。舰上配备炸药和4套毁船装置。舰上官兵42名,舰长是来自广义省的丁达同志(已牺牲),政委是来自槟椥省的阮文德同志。该舰载有冲锋枪、步枪和步兵火箭等武器……全部隐藏在第一艘舰的底部。在第二艘舰的底部,则用渔网伪装了12.7毫米火炮、DKZ、深水炸弹和烟雾弹,以备战斗。
所有官兵都穿着越南传统服装。满载70多吨武器的火车仅用了近一周时间,就从海防安全抵达了金瓯的Rach Goc码头。对于年轻战士范春香来说,这趟第一次火车之旅也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因为当时车上还有黎德英同志和另外两名高级军官。他们就是当年随无号列车前往南方工作的战友。后来,当黎德英同志在军队和国家中担任要职时,范春香才意识到,他就是当年和她一起乘坐无号列车的人。
战争已经结束36年了,那些老旧无号船上的士兵们,有的健在,有的已然逝去。但那些无号船上那段童话般旅程的记忆,依然铭刻在那些健在者心中。如今,黄先生已过了“昔日难得”的年龄门槛,但他近50年前乘坐无号船上的那些经历,却仿佛就在昨天,就在前天。
胡先生回忆道:“……从1965年至1966年,无编号船只的航行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障碍。因为当时,从北向南运送武器、药品和其他军事装备的海上航线被敌人发现、包围和封锁,我方损失惨重。特别是1968年,为了及时支援南方战场,我方4艘船只(165号、56号、43号和235号)从涂山K15码头出发渡海。在此途中,我方4艘武器船只必须抵抗敌人的猛烈围攻,许多战士牺牲了……”在这种情况下,胡伯伯和党中央指示国防部和海军司令部组织力量进行勘探和勘测,开辟新的海上航线。到1969年中期,新航线建成。 1969年9月4日,154号船率先开辟了一条新航线,横渡大海。在这次航行中,154号船成功运送近75吨武器抵达南方。这一成功不仅给南方军民带来了巨大的喜悦和幸福,也让这艘无编号船上的士兵们感到无比欣喜。洪先生永远记得船靠岸的那一刻,士兵和人民拥抱在一起,喜极而泣。
一趟又一趟。1969年9月成功出海后,范春香先生率领154号船再次出海,那是1970年10月的一次出海。此前的出海,老航路距离海岸不到100海里,而这次新航路却远达近500海里,为了躲避敌军侦察,不得不穿越多条国际水域。因此,往返时间更长,难度更大,但船上的战士们依然决心为南方人民运送武器,与敌人作战。当时正值风雨交加,海浪汹涌,船只通常在午夜12点至凌晨2点之间靠岸。然而,这次出海,到了凌晨3点,船只仍未找到目的地。这时,船长才发现船只迷失了方向,无法确定自己身处哪个海域。
一个方案是让船靠近岸边(虽然降落地点未知)在靠近岸边的地方投放武器,船上的士兵撤离到岸边,把船带到大约1公里外的地方引爆。但是这个方案最终没有实施,因为凌晨4点左右,在靠近岸边的时候,船上的士兵看到海面上有两盏很亮的灯。罗明多舰长决定让船通过这两盏灯,船开进了一条河,船上没有人知道这是哪条河。大约30分钟后,当景色依稀可见时,士兵们看到河两岸的树木都因橙剂而枯死了。船上当时的情况非常艰难,不知道是继续前进还是掉头返回。但是,就在这时,154号船上的士兵看到有两个人在钓鱼,于是便邀请其中一人上船询问。巧的是,几分钟的惊吓之后,渔民说自己是游击队员,船再往前开一公里就会遇到敌军哨所。游击队员说,为了躲避敌人,他必须掉头朝河口驶去。
返航途中,船上战士进港时清晰地看到河口处有两盏明亮的灯火,那是两艘敌舰的灯光。出海后,游击队将船引入一条水渠,来到一个村庄。这个村庄三天前刚刚解放,村民们见到北洋军队非常高兴,纷纷砍树,为船只做好伪装。当天傍晚,第九军区联络员兼向导接到消息后,立即赶到154船避难的村庄。入夜后,船离开村庄,返回此行的目的地——金瓯省万隆码头。第二天凌晨4点,满载着全部武器的船安全抵达码头。
范春香先生坦言:“虽然迷路了,转运武器也花了不少时间,但这艘船还是安全抵达了港口,这真是幸运。幸运的是,我们两次与两艘敌舰擦肩而过,没有被发现;幸运的是,我们遇到了合适的民兵和游击队;幸运的是,我们进入了一个被解放的村庄,得到了民众的帮助。”
可以说,这些旅程不仅铸就了我国独有的海上胡志明小道的必战必胜的决心,而且谱写了包括坚韧不拔的义安儿女在内的越南人民英勇精神的英雄历史……
阮越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