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任“护栏卫士”12年

March 5, 2017 13:56

(Baonghean)——琼新乡(琼琉)6村的老兵、战争伤残军人阮辉志(1939年生)日复一日,从黎明到夜晚,都坚守在村口的“瞭望塔”上,履行着放哨的职责。12年来,他一直担心村里公路和铁路交叉口发生惨烈的事故,因此,他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这座简朴的瞭望塔上——每天都有火车经过。

» 阮廷实神父煽动教区居民

三月初的一个下午,我们去琼新乡六村打听阮辉志先生的情况。当时村里的道路正在拓宽升级,尘土飞扬。我们在村口停车问路,一个大约25岁的年轻人立刻对我们说:“他现在在村口的岗楼外面,你去那里找找,别进他家,耽误时间。”说完,他热情地上了车,把我们带到了辉志先生值班的地方。

午后金色的阳光下,池先生的小瞭望塔静静地矗立在铁路边,旁边是一片白色的芦苇丛。一个男人的身影渐渐显露出来,身材魁梧,身穿灰褐色的棉大衣,蜜色的皮肤在一顶褪色的遮阳帽下清晰可见。

Ông Nguyễn Huy Chi giơ cờ báo hiệu an toàn khi tàu đến.
船只抵达时,阮辉志先生升起旗帜,表示安全。摄影:Thuy Loi

他的故事始于对英勇军旅生涯的回忆。1964年,他参军赴老挝战场作战。七年多后,他退伍回乡,领取了四分之一残疾军人津贴。从此,靠着微薄的残疾军人津贴,生活似乎过得安逸。然而,当时村庄的道路每天都有数十列火车经过,引发了多起悲惨的事故,让这位老兵焦躁不安。

而由于事故多发、损失惨重、列车晚点等问题,铁路部门与地方当局协调组织Km254+030铁路道口的安保工作,并将这项任务交给琼新社青年联盟。

初期,这支充满热情的年轻队伍派人定期守卫铁路道口,确保火车和民用车辆的安全。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这项工作被推迟了。之后,琼新公社老战士协会接管了这项工作,并把守卫任务交给了池先生和另一位老战士阮文琰先生。

池先生回忆起刚上任的那天,说道:“那是2005年,我和吴廷琰先生被派去守卫这段路。起初,他们在路口旁边搭了一间小屋,给了我们两面红黄相间的信号旗和六枚地雷。其他所有东西都得我们自己解决。”

哨所运营了大约五个月后,另一名哨兵也因为工资低、办公设施不足而辞职了。于是,池先生从那时到现在一直独自维护着这座渡口哨所。而这段时间,也正是他积攒下来的,用来为自己建造和购买办公设施的时间。

看着他整个下午站岗,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铁路护卫这份工作的匮乏与匮乏。铁路平交道口没有护栏,护卫们除了两面旗帜和六枚地雷以防万一外,没有任何其他工作工具。瞭望塔空空如也,只有四堵简陋的墙和几块水泥屋顶。没有火车时刻表,没有电话,没有茶水,只有一把椅子。瞭望塔上只有一块摇摇欲坠的木板,是他从家附近木工坊借来的碎木料拼凑起来的。然而多少年来,日复一日,早上六点左右,人们总能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在铁轨上忙碌地清理垃圾,只有在傍晚,末班车过后,才能看到他回来。

分享他的“专业素养”,他用几个举着指挥旗的动作,不到2分钟就把刚上岗时队长教他的如何布设防御地雷讲了一遍。

Dòng chữ trên bức vách chính là điều mà suốt 12 năm qua ông luôn mong muốn mọi người làm theo. Ảnh: Thủy Lợi
墙上的字正是他过去12年来一直希望人们做的事情。摄影:Thuy Loi

长期工作让他如鱼得水,每天都会根据时间推算火车到站的时间。每天,这里都会经过5趟客运列车,上午3趟,下午2趟。“只要远远听到火车鸣笛,我就赶紧站在路口入口处,拦下准备过轨的车辆,并向火车司机举旗示意。对我来说,不仅要知道火车到站的时间,还要确保其他时间我都不敢怠慢,因为火车晚点、误车是常有的事。至于货运列车,没有固定的时间,只要有货,就会有人走。所以,站长必须时刻保持警惕,细心周到。”

每次火车经过时,十字路口都没有可以升起或降下的护栏,因此迟先生认为自己就是一道活护栏,每天既要指挥火车,又要熟练地引导人们过马路。

多年来,在站岗亭工作,我唯有祈祷每一列火车都能平安通过。幸运的是,上帝赐予我一双“灵敏”的耳朵,这让迟先生的工作轻松了一些。“我的耳朵很好,一公里左右就能听到火车的鸣笛声。因为这边有座桥,火车会鸣笛,走到桥那头,就能听到车站的喇叭声。就因为这份“灵敏”,有一次我拦住了一群喝醉酒的年轻人过马路。我差点被打,因为他们以为火车还没到。经过一番争吵,我总算把他们从铁轨上拉了下来,火车正好到站。”

很多人还记得三年前发生的一件事,当时一位妇女正在从低地运盐去卖。那辆破旧的车子缓缓驶过铁路。由于载重过重,车子上坡时只能缓慢前行。车子刚到铁路口,火车的汽笛就响了。“我四肢无力,刚到路口,盐车就停了。我赶紧从瞭望塔上冲出来,只来得及拉住身后的卖盐人。一瞬间,火车就从车头碾过,把盐袋压扁了。我和另一个妇女都吓得魂飞魄散!”

十二年无薪站岗,他记不清有多少列火车经过这里,只记得自己上岗以来,幸运的是,没有发生过任何事故。没有授予任何头衔,迟先生也从未索取过任何好处。无论刮风下雨,冬夏,他依然默默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确保着列车的安全。

妻儿曾多次劝他辞职,因为他的身体状况已经无法承受铁轨上的风吹日晒。但他也有自己的理由:“家里有事,要么让她和孩子们自己处理,要么她来接手。或者刮风下雨,或者我生病了,自己去不了,孩子们就劝我辞职。但我听了之后,就不了了之了,因为如果我现在辞职,谁来接替我,谁来给我指路?更何况,回家后我一整天都不知道该做什么。”

也正因为这份牵挂,年逾八旬的迟先生依然每天坚守在铁路边,丝毫没有“退休”的念头。他说:“只要身体还好,能走路,我就会来这里守卫。每天看到火车平安驶过,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听着他当年指引船只、救死扶伤的故事,我们更加感叹老兵的高尚情操。

灌溉

相关新闻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担任“护栏卫士”12年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