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am Tham 的“领导者”
(Baonghean.vn)——沿着蜿蜒的山路,在仁梅边境公社(Tuong Duong)的 Tham Tham 村停下来,询问村长 Va Ba Ca 的情况,人们指着一栋在春日阳光下有着鲜黄色芥菜园的房子说道:“这就是 Tham Tham 里无所不能的人的房子”!
在这片偏远的边陲,像瓦巴卡这样不甘于贫穷,克服困难,善于经商,送两个孩子上大学,还关心民生、关心村里事务的人,实属“凤毛麟角”。
经济发展的先锋
村长瓦巴卡(1986年生)赶紧领着客人参观山坡上几百棵桃树冒着淡粉色花蕾的桃园,周围是挂满圆果的木瓜树,村长笑着说:“去年桃花开得早,收成不好,今年桃花开得正当时,花开正盛,价钱也好,老百姓过年也温暖富足。”

据悉,Va Ba Ca 是 Tham Tham 最早种植观赏桃树的家庭之一,拥有 3 个桃园,每个桃园都有数百棵树,平均每个春节桃季收入 2000 万至 3000 万越南盾。桃树主要卖给低地居民,用于贸易或春节摆设。他们会去桃园里挑一棵自己喜欢的树,然后把整棵树挖出来或砍掉树枝。
看到村长种桃树成效显著,2020年以来,谭谭村不少村民也开始种桃,小户人家种几十棵,大户人家种一三百棵,仅2023年,全村就种了3000多棵。桃树种4-6年后即可出售。

坦坦村位于仁迈乡的起始段,紧邻16号国道。此前,这里只有十几户克木族人居住。来自会错村的巴卡是2003年第一批迁入坦坦村的蒙族人之一,因为他看中了这里土地和气候的潜力,而且地势靠近国道,交通便利,物资流通便利。如今,坦坦村已发展到32户,130人,其中12户蒙族人,1户泰族人,其余均为克木族人。
生活依然充满艰辛,作为村长,瓦巴卡和坦坦村党支部、村委会始终努力想方设法宣传和动员群众,积极转变种植业和畜牧业结构,按照公社党的决议方向,结合当地实际,努力发展家庭经济,实现脱贫致富。他始终认为,“要让群众听得进去、相信得住,像我这样的村干部不能落后,而要‘先行一步,先做起来’,改变群众的认识、思维、劳动习惯、旧有的耕作方式”,从开垦土地、破土动工到播种玉米、种植水稻,再到种植生姜、栽种桃子……

当村里没人敢种百香果时,瓦巴卡大胆尝试种了300棵树,后来又陆续扩大到700棵树。之后,村民们看到了百香果的高经济价值,纷纷争相种植。当百香果因病虫害而失去功效时,瓦巴卡率先摧毁了2公顷以上的土地,转而种植高产的木薯。仅去年一年,瓦巴卡一家就从木薯中赚了7000万越南盾。
此外,瓦巴卡还投资发展畜牧业。他大胆运用科技手段,提高畜群质量,比如制造孵化器孵化雏鸡,种植象草育肥水牛和奶牛……凭借勤劳和辛勤的劳动,如今,村长瓦巴卡一家已成为“百万富翁”,拥有近40头散养水牛和奶牛,以及100多只鸡。除了在山上饲养鸡,瓦巴卡还搭建牛棚、搭建棚屋,并学习了如何保护水牛和奶牛免受寒暑侵袭的经验。

谈及种植业和畜牧业的收入,瓦巴卡先生分享道:“平均下来,一家人一年卖7-8头水牛和奶牛,加上生姜、桃子、木薯的收入……每年大概能赚1亿到1.5亿越南盾,足够养活2个大孩子上大学,最小的孩子上小学。”
当时,很多村民看到我家生意好,经济稳定,也纷纷过来参观学习。我热情地指导每一位来的人,手把手地教他们,分享我的经验,让他们学习。有的村民最终脱贫致富,有饭吃,有积蓄。
如上所述,起初,Tham Tham 村只有少数几户人家敢于效仿 Va Ba Ca,砍伐百香果树,转而种植木薯。如今,该村已有12公顷高产木薯覆盖了裸地。今年,最小的农户从木薯种植中获得的收入约为1500万越南盾,而像 Va Ba Gio 家这样的大户则能获得5000万至8000万越南盾的收入。村里许多农户饲养水牛和奶牛(目前全村约有170头奶牛),许多农户饲养的奶牛数量在20至40头之间。

此外,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还鼓励大家大胆引进生姜、南瓜、芋头等经济效益高的动植物品种,提高经济效益。得益于此,Tham Tham 村人民的生活虽然还没有结束,但也得到了很大改善。2023年,该村有1户自愿脱贫的Moong Van Hoi,4户从贫困户晋升为近贫户。一些家庭脱贫致富,例如Va Tong De家庭,他们以畜牧业为生,开办铁匠铺,为本村及周边地区人民服务,产品还销往老挝。
谈及坦坦瓦巴卡村“村长”的先锋作用,仁梅乡人民委员会副主席梁文成表示:“在辖区12个村子里,最杰出的年轻村长中,瓦巴卡先生仍是经济发展的先锋,他消除饥饿、减少贫困,他有许多畜牧业和种植业模式,为村民带来很高的经济效益,值得村民学习和效仿。”

村长瓦巴卡的勤劳和辛劳,在他的花园里一览无余:一排排鲜黄的芥菜、一个堆满粮食的粮仓、一个堆满干柴的柴火堆,以及一个加固牢固的水牛和牛圈。花园里还有村长自己搭建的小木鸡舍,屋后缓坡下是一片郁郁葱葱的象草田,用来饲养牲畜。一切都干净整洁,井然有序。
热心群众工作和地方事务
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先锋,而且,正如仁梅公社党委书记梁文和的评价:“谭谭瓦巴卡村长也是一位模范基层干部,敢想、敢做,对人民和村庄的事务负责”。
瓦巴卡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蒙族人,在越南和老挝边境附近的一个村庄长大,后来他来到克木族的村庄安顿下来谋生。起初,有些人并不“满意”,但在他的努力下,瓦巴卡逐渐消除了彼此的隔阂,并深受村里人的爱戴。
2006年,在担任副村长兼警官期间,他荣幸地加入了共产党。2008年,瓦巴卡被人民选举为两届村长,随后又被选为党支部书记。

此前,Tham Tham 村党支部已被列入省委关于“2016-2020 年期间在无党支部、无党员的街、村、村以及有失去党支部风险的街、村、村建立党支部、发展党员”的 01 号项目。
为打通党的发展源头,在做好宣传动员工作的同时,寻找培养因素,创造入党渠道,防止党员重新吸收,瓦巴卡(时任党支部书记)和党员始终发扬凡事以身作则的精神,让人们相信、听从、效仿。
党支部关于发展经济、调整农作物结构、加强边境地区安全秩序等专项决议得到有效落实。群众情绪高涨,对党支部领导的信任度不断提高,从而激发了他们努力入党的热情。

得益于此,Tham Tham村党支部新增了4名本地党员。2022年,该村党支部新增了1名来自共青团的党员Va Ba Giong先生,今年又新增了1名来自军队的党员。
截至目前,Tham Tham村党支部共有党员9人,其中本村党员7人,公社加强干部1人,边防临时党员1人。“Tham Tham村副村长、党员Va Ba Co毕业于河内农业大学,是Va Ba Ca的弟弟,Va Ba Co的妻子也是党员。”Nhon公社党委书记Mai Luong Van Hoa补充道。
如今,瓦巴查先生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兼村长,依然是村里的团结中心和威望人物。“由于村里民族众多,从贫困户考核到其他政策制定,一切都要求村社干部和党员必须客观、公正、公平、透明,必须模范行事。”
在开会时,村委会除了讲蒙语外,还会讲泰语,以便大家能够听懂,并本着“人人知晓、人人讨论、人人核对”的原则表达意见。村支书Moong Van Hoi是克木族人,我自己是蒙族人,但能说一口流利的泰语,所以在开展群众动员工作时会更方便,因为克木族人都懂泰语。”村长Va Ba Ca分享道。

在党支部、村委会的团结一致、广大群众的共识和驻扎在此地的边防站干部(隶属于仁梅边防站)的帮助下,Tham Tham村现已成为无毒品村,安全秩序稳定,村内需要调解的矛盾较少。
2023年,村长瓦巴卡和村委会利用国家资助的水泥资源,“巧妙地”动员群众参与修建两条交通路线,并修复和平整文化屋区域的地基。购买砂石的费用从每年近2亿越南盾的森林保护费中拨出,一部分分配给群众(每户每年400万至500万越南盾),一部分留作村基金,用于社区项目和活动。
我们到访时,瓦巴卡正在督导国家资助的社区文化馆的修缮工作。他高兴地说:“有了宽敞的新文化馆,这个春节村管理委员会就能组织很多活动,为大家欢度春节、迎接春天了。除了文化交流、表演、喝米酒之外,村里还组织了许多充满民族特色的民间游戏,比如拔河、推棍、射弩、斗鸡……村里的家庭还举办自己的新米仪式,让蒙族和科穆族人互相交流,营造出欢乐、温馨、团结的氛围。”

村长瓦巴卡(Va Ba Ca)忙于民生、村务和家庭经济发展,但他仍然让这片偏远土地上的人们敬佩,因为他始终关心孩子们的教育。目前,他的两个大孩子分别就读于荣市大学和义安经济大学,最小的孩子读二年级。“无论多么艰难,我都会尽力照顾孩子们的教育,积累知识,因为以后无论他们做什么,都需要知识和智慧。”瓦巴卡坦言。

祥阳县这片边远地区的“囚徒”们所展现出的新思维、新作为,是村组领导在宣传动员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劳动生产竞争、革除落后习俗、建设更加繁荣进步的新生活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