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am Tham 的“头”
(Baonghean.vn)——沿着蜿蜒的山路,在仁梅边境公社(Tuong Duong)的Tham Tham村停留,询问村长Va Ba Ca,当地人指着一栋在春日阳光下有着鲜黄色芥菜园的房子说道:“这就是能在Tham Tham说话做事的人的家”!
在这片偏远的边境地区,像瓦巴卡这样不甘于贫穷,克服困难创业,送两个孩子上大学,还关心群众和村庄事务的人,是“凤毛麟角”。
经济发展的先锋
村长瓦巴卡(1986年生)连忙领着宾客们参观山坡上数百棵桃树冒出淡粉色花蕾的桃园,周围环绕着挂满圆果的木瓜树。村长瓦巴卡笑着淡淡地说道:“去年桃花开得早,收成不好,今年桃花开得正当时,花开正盛,价钱也好,老百姓过年也温暖富足。”

据悉,Va Ba Ca 是 Tham Tham 最早种植观赏桃树的家庭之一,拥有三个桃园,每个桃园都有数百棵树,平均每个春节桃季收入 2000 万至 3000 万越南盾。桃树主要卖给低地居民,用于贸易或春节摆设。他们会来到桃园,竞拍自己喜欢的桃树,然后挖出整棵树或砍掉树枝。
看到村长种植桃树成效显著,2020年以来,Tham Tham村的不少村民也开始效仿,小户人家种几十棵,大户人家种一三百棵,仅2023年,全村就种了3000多棵。桃树种植4-6年后即可出售。

坦坦村位于仁迈乡起始段,16号国道两侧。此前,这里只有十几户克木族人居住。来自会错村的巴卡是2003年第一批迁入坦坦村的蒙族人之一,因为他看中了这里土地和气候的潜力,而且地势靠近国道,交通便利,物资流通便利。如今,坦坦村已发展到32户,130人,其中12户蒙族人,1户泰族人,其余均为克木族人。
生活依然充满艰辛,村长瓦巴卡和坦坦村党支部、村委会始终在努力探索宣传动员群众积极转变种植业和畜牧业结构,按照公社党委决议的导向,结合当地实际,大力发展家庭经济,实现脱贫致富。他始终认为:“要让群众听得进、信得过,像我这样的村干部不能落后,而要‘先行一步,先行一步’,改变群众的认识、思维、劳动习惯和旧有的耕作方式”,从开垦土地、破土动工到播种玉米、种植水稻,再到种植生姜、种植桃子……

当村里没人敢种百香果时,瓦巴卡大胆尝试种了300棵,后来又陆续扩大到700棵。之后,村民们看到了百香果的高经济价值,纷纷争相种植。当百香果因病虫害而失去功效时,瓦巴卡率先摧毁了2公顷以上的土地,转而种植高产的木薯。仅去年一年,瓦巴卡一家就从木薯中赚了7000万越南盾。
此外,瓦巴卡还投资发展畜牧业。他大胆运用科技手段,提高畜群质量,例如制造孵化器孵化雏鸡;种植象草育肥水牛和奶牛……凭借勤劳和辛勤的劳动,如今,村长瓦巴卡一家已成为“百万富翁”,拥有近40头散养水牛和奶牛,以及100多只鸡。除了在山上养牛,瓦巴卡还建造牛棚、搭建棚屋,并学习了如何保护水牛和奶牛免受严寒酷暑的侵袭。

谈及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收入,瓦巴卡先生分享道:“我们家平均一年卖7-8头水牛和奶牛,加上生姜、桃子、木薯的收入……每年大概能赚1亿到1.5亿越南盾,足够养活2个大孩子上大学,小孩子上小学。
当时,很多村民看到我家效益好,经济稳定,也纷纷过来参观学习。我热情地指导每一位村民,手把手地教他们怎么做,并分享我的经验,让他们学习。有的村民最终脱贫致富,有饭吃,有积蓄。
如上所述,起初,Tham Tham 村只有少数几户人家勇敢地效仿 Va Ba Ca,砍伐百香果树,转而种植木薯。如今,全村已有 12 公顷高产木薯覆盖了裸地。今年,最小的农户从木薯种植中获得的收入约为 1500 万越南盾,而像 Va Ba Gio 家这样的大户,收入则在 5000 万至 8000 万越南盾之间。村里许多农户饲养水牛和奶牛(目前全村约有 170 头奶牛),许多农户饲养 20 至 40 头奶牛。

此外,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还鼓励大家大胆引进生姜、南瓜、芋头等经济效益好的动植物品种,提高生产效益。由此,谭谭村人民的生活虽然还没有结束,但也得到了很大改善。2023年,该村有1户自愿脱贫的户——Moong Van Hoi,4户从贫困户晋升为近贫户。一些户型脱贫致富,如Va Tong De户,他们经营着畜牧业,开办了铁匠铺,为本村及周边地区人民服务,产品还销往老挝。
谈及坦坦村和巴卡村“带头人”的先锋作用,仁梅乡人民委员会副主席梁文成先生说:“在辖区12个村子里,最杰出的年轻村长还是瓦巴卡先生。瓦巴卡先生是经济发展的先锋,消除饥饿,减少贫困,他有许多畜牧业和种植业的典范,为村民带来了很高的经济效益,值得村民学习和效仿。”

村长瓦巴卡的勤劳和辛劳,从他家的菜园中可见一斑:一排排鲜黄的芥菜、一座堆满粮食的粮仓、一个堆满干柴的柴火堆,以及一个加固牢固的牛圈和牛棚。菜园里还有村长自己搭建的小木鸡舍,屋后缓坡下是一片郁郁葱葱的象草田,用来饲养牲畜。一切都干净整洁,井然有序。
全心全意为人民工作、地方工作
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先锋,而且据仁梅公社党委书记梁文华评价:“谭谭瓦巴卡村长也是一位模范基层干部,敢想、敢做,对人民和村庄的事务负责”。
瓦巴卡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苗族人,在越南和老挝边境附近的村庄长大,后来他来到克木族的村子里定居谋生。起初,有些人对他不太满意,但在他的努力下,瓦巴卡逐渐消除了彼此的隔阂,并深受村里人的爱戴。
2006年,他在担任副村长兼警官期间荣幸地加入了共产党。2008年,瓦巴卡被人民选举为两届村长,随后又当选为党支部书记。

此前,Tham Tham 村党支部已被列入省委关于“2016-2020 年期间在无党支部、无党员的街巷、村庄和有可能不再有党支部的街巷、村庄建设党支部、发展党员”的 01 号项目。
为打造党的发展源泉,在做好宣传动员工作的同时,寻找培养建设因素,创造入党良机,防止党员重新脱党,瓦巴卡(时任党支部书记)和党员始终发扬凡事以身作则的精神,让人们相信、听从、效仿。
党支部关于发展经济、调整农作物结构、加强边境地区治安等专题决议得到有效落实。群众情绪高涨,对党支部领导的信任度不断提高,从而激发了他们积极争取入党的热情。

得益于此,Tham Tham村党支部新增了4名本地党员。2022年,该村党支部又新增了1名来自共青团的党员Va Ba Giong先生,今年又新增了1名来自军队的党员。
截至目前,Tham Tham村党支部共有党员9人,其中本村党员7人,公社加强干部1人,边防临时党员1人。“Tham Tham村副书记、党员Va Ba Ca毕业于河内农业大学,是Va Ba Ca的弟弟,Va Ba Ca的妻子也是一名党员。”仁公社党委书记Mai Luong Van Hoa补充道。
如今,瓦巴查先生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兼村长,依然是村里的团结中心和威望人物。“由于村里民族众多,从贫困户考核到其他各项政策,村干部、党员干部在做事上,都要求客观、公正、公平、透明,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在开会时,村委会除了讲蒙语外,还会讲泰语,以便大家能够听懂,并本着“人人知晓、人人讨论、人人核对”的原则表达意见。村支书Moong Van Hoi是克木族人,我自己是蒙族人,但能说一口流利的泰语,这样对大家的工作就更方便了,因为克木族人都懂泰语。”村长Va Ba Ca分享道。

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团结和广大群众的共识下,在驻扎在此地的边防站(隶属于仁梅边防站)干部的帮助下,谭谭村现已成为无毒村,安全秩序稳定,村里需要调解的矛盾很少。
2023年,村长瓦巴卡(Va Ba Ca)和村委会利用国家资助的水泥资源,“巧妙地”动员群众参与修建两条交通路线,并修复和平整文化屋区域的地基。购买砂石的费用从每年近2亿越南盾的森林保护费中拨出,一部分分配给村民(每户每年400万至500万越南盾),另一部分则作为村基金用于社区项目和活动。
我们到访时,瓦巴卡正在督导国家资助的社区文化馆的修缮工作。他高兴地说:“有了宽敞的新文化馆,春节村管理委员会就能组织各种活动,为大家欢度春节、迎接新春了。除了文化交流、表演、喝米酒之外,村里还组织了许多充满民族特色的民间游戏,比如拔河、推棍、射弩、斗鸡……村里的家庭还举办自己的新米仪式,让蒙族和科穆族之间互相交流,营造出欢乐、温馨、团结的氛围。”

村长瓦巴卡(Va Ba Ca)忙于民生、村务和家庭经济发展,但他依然让这片偏远土地上的人们敬佩,因为他始终关心孩子们的教育。目前,他的两个大孩子分别就读于荣大学和义安经济大学,最小的孩子读二年级。“无论多么艰难,我都会尽力照顾孩子们的教育,积累知识,因为以后无论他们做什么,都需要知识和智慧。”瓦巴卡坦言。

祥阳县这片边远地区的“囚徒”们所展现出的新思维、新作为,是一个好兆头,体现了村组领导在宣传动员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劳动生产竞争、革除落后习俗、建设更加繁荣进步的新生活方面所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