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民族文化的守护者
(Baonghean.vn) - 为了保存和弘扬泰国人民的文化价值和精髓,并教育年轻一代了解传统,Con Cuong 的父子 Vi Van Phuc - Vi Van Son 默默地收集了 800 多件泰国人民的有形文化艺术品......
微型文化博物馆
走进昆强镇维文福先生的吊脚楼,仿佛置身于一座“微型博物馆”,800多件泰国人民的有形文化遗产以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的组团形式展出。这些物品大多由竹子、木头等制成,与乂安省西部地区泰国人民世世代代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例如:纺纱机、轧棉机、棉籽过滤器、纺纱筛、织布机、养蚕工具、纤维浸渍机……(刺绣组);农耕用的犁、耙、锄头、铲子、水车……(生产工具组);猎枪、弩、矛、砍刀、箭、箭袋、锄头、捞鱼虾用的耙子……(狩猎和捕鱼组);木制猪食槽、麸皮锅、蔬菜架、切菜刀……(牲畜组)。其中最为丰富的是生活用具,有藤椅、盆、罐、杵、捣面的臼、漂亮的藤篓、妇女回夫家用的撬棍、槟榔篓、大大小小的酒坛、喝米酒的水牛角……
魏文福先生向记者介绍了征集到的纪念品。
这数百件文物虽然平凡无奇,但也有一些如今已难得一见,那是福先生40多年来苦苦寻觅、珍藏的最神圣的“财产”。其中就包括他家自居住在蒙山(Mon Son)陆多(Luc Da)村以来一直珍藏的古老竹制水车。
他母亲和后来的妻子用来纺织布匹的织布机和纺车。或者更熟悉的,他用来在村口的小溪里捕鱼的竹竿和竹篓。又或者,那根看起来像低地箱子的藤条撬棍,是他母亲从刚到夫家那天就一直珍藏的“嫁妆”。他手里捧着这些熟悉的物品,回忆道:“当时,孟山地区的泰国人还很贫穷,他们的生活自给自足,主要依靠自然,所以每家每户都必须备有刀、竹篓、篮子、弩和长矛,以便在森林里捕鱼和狩猎。现在生活好了,但我仍然保留着这些东西,不是因为它们的物质价值,而是为了让我的后代铭记我们民族的传统……”
热爱收藏的Phuc先生意识到泰族和京族在生活实践中存在诸多差异。例如,尽管泰族产品均由竹子制成,但其产品往往比京族产品更加丰富。泰族也非常擅长狩猎采集,因此仅狩猎采集一项活动就拥有数十种不同类型的产品。泰族工具采用从森林中采集的简单材料制成,但大多数工具在制作前都经过精心浸泡,并在炉中烘干多年,因此更加耐用坚固。Phuc先生对泰族的珠宝、服饰和钱币也怀有特殊的热爱,他认为这些是藏品中最珍贵的文物,只有那些熟悉这些珍品、并且非常特别的人才能欣赏它们。
巨大的藤篮里,色彩缤纷的锦缎长裙、围巾、包袋、醒目的繁复图案、手镯、项链、链子,甚至还有动物的指甲和脚趾甲……泰国古代服饰的多样性、复杂性和色彩,都让我们惊叹不已。看着这些藏品,我感到惋惜,因为泰国文化如今已然消逝殆尽。福先生说,收集这些藏品的过程非常艰辛,因为很久以前,只有富裕的家庭,比如巫师,才保留着这些特殊的服饰。有时,仅仅因为他看中了一件漂亮的衣服,他和父亲就不得不跟着巫师好几天,苦苦哀求,才买下它。如今,福先生仍然保留着许多银条,其中一些可以追溯到嘉隆国王时期,他把它们视为“纪念品”,以便他和他的后代每次打开它们,都能回忆起家族的辉煌岁月。
属于节日和春节期间熟悉的民间游戏类的文物、属于精神文化类的祭祀活动用具或属于乐器类的文物,如排箫、鼓……和5套锣都是传家之宝,其中一套是在获得文化村称号10周年之际捐赠给家乡蒙山乡南山村的,这让我们更加了解泰国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最让他开心的是,家里几乎人人都会演奏乐器。他带我们来到挂着家里珍贵锣鼓的门廊,自豪地说:“我的孙辈们都爱这套锣鼓。逢年过节,就算摆满高桌佳肴,没有锣鼓声,也毫无意义。”说完,他没让我们等太久,就拿起放在一旁的鼓槌,立刻“演奏”起来……咚 ...
还有爱传统文化
其实,对昆强乡的人们来说,魏文福这个名字早已不再陌生,因为他曾多年担任该省计划投资厅副书记、县长,后来又担任副厅长。像他这样当了多年的“官”,走遍了各个地方,接触了各种文化,为什么仍然对泰国文化如此执着?这个问题,有时连他自己都无法回答。
魏文福先生出生并成长于孟山——一个拥有丰富文化传统和革命精神的芒果地区。他从小就受到曾担任孟山两个乡副乡长的曾祖父陆多(Luc Da)和父亲的教育,学习民族传统。或许正因如此,魏文福先生从小就对家乡泰国人的文化认同怀有独特的热情。多年来,他一直默默地保存着家族遗物,但直到1992年举家迁至昆强镇后,他才萌生了收集和保存与泰国民族相关的文物的念头。
他回忆道:“我以为去了小区,做了‘媳妇’,住上了高楼,老婆就幸福了。谁知搬出去近一个月后,老婆却夜夜辗转反侧,辗转反侧。一问之下,才知道她是因为想念吊脚楼,想念农村厨房的油烟味,所以睡不着觉。当时,我也不知道是想讨老婆欢心,还是内心的‘躁动’,就立刻回到了农村,找到当初卖掉老房子的房主,要求买回来。苦苦哀求之后,我只好又买了一套房子。等到真的失去了老房子,我突然觉得有些可惜,万一以后我们族人的文化也消失了,我还能找谁来买呢?从此,我开始‘职业化’收藏……”
他对祖国和人民如此勤奋敬业,许多认识他、听说过他的人都来捐献家中的旧物件。他收藏了800多件藏品,虽然它们的价值不高,但他却非常珍惜和珍视它们。他说:“它们不仅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精髓,更是过去、现在和将来向子孙后代传递历史、文化和教育信息的使者……”正因如此,来访者可以参观藏品,但即使他们想买,也买不到任何东西,因为主人从不出售。这份热情也传承给了他的孩子们,尤其是他的长子魏文山。“在保护与泰国人民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相关的文物方面,他比父亲更加热情和积极。无论在哪里,只要看到有趣的东西,无论多么艰难或多么困难,他都会把它带回来……”——魏文山自豪地告诉我们。
他秉持着“人有本源,叶落归根”的理念,不仅保存和传承物质文化,更时刻提醒子孙后代,要时刻自觉尊重和传承本民族的语言、风俗习惯和家族传统。他费尽心思搬回城里建造的那间老棚屋,如今不仅是他收藏文物的场所,更是社区文化活动和亲友聚会的场所。他还把棚屋里唯一的一张床,留给了公社里接待宾客和亲朋好友,每当家族和宗族需要进城商议子女教育、婚丧嫁娶、为老人办寿等事宜时……他还特别注重保护本民族的语言文字。
所以,无论他身居多高,子孙回家后依然用泰语交谈,穿着泰国民族服饰。每逢春节,他家就是族人欢聚的地方,大家欢聚一堂,敲锣打鼓,宰猪祭祀,喝米酒,在家玩雕花游戏。就连厨房也分成两个空间,一个空间现代便捷,一个空间带有浓郁的泰国特色,藤盘藤椅,厨房里挂着用干葫芦酿成的酒坛,蒸糯米饭的蒸笼,煮面条的铜锅,铜盆……墙上挂着一捆捆干瓜子,厨房里挂着矢车菊……虽然他离开家乡来到城里多年,也担任过许多职务,但他的举止言谈举止,依然和在孟山时一样。
和他告别,和“泰国民族博物馆”告别,我们仿佛还记忆中那位对古老文物充满热情的勤奋之人的形象,还永远萦绕着福先生多年来以奇特的热情苦苦追寻和保存的传统价值。
庆利-美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