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杜的克木族人及其摆脱贫困的斗争
(Baonghean.vn)——目前,庆都乡(Ky Son)10个村庄中有9个是克木族人。春节将至,春天即将来临,如何帮助人们摆脱饥饿和贫困,度过一个温暖的春节假期,是当地多年来一直关注的问题……
边境贫困村
公社中心坑渡从启山县孟县镇出发,大约70公里的路程,要经过无数的山坡,以及位于杜梅的“天门”,一边是高山,一边是深渊。来到景渡,不仅有熟悉的路线,还有典型的山林景色,以及启山居民的风光,还有关于这里居民的故事。据老人们说,他们似乎已经多年没有改变过。
从景德乡镇中心出发,我们穿过15公里崎岖蜿蜒的陡峭山路,到达溪灵村。临近农历新年,也是祺山族人的收获季节。
一路上,我们偶尔会看到孩子们,或是奶奶和妈妈们,抱着刚从山腰采摘的新鲜竹笋,悠闲地走回家。穿过景福边防站出入境人员防疫抗击疫情检查站,映入眼帘的是溪灵村,半山腰上耸立着一排排茅草屋顶的吊脚楼。
![]() |
肯杜克木人的熟悉形象。照片:怀周四 |
溪灵村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排坚固的四层房屋,屋顶是蓝色的铁皮,院子前矗立着国旗杆。周围散落着克木族的古老房屋,点缀着层层叠叠的山峦,山峦上覆盖着刚刚度过寒冬的岩石和青草,还有银装素裹的芦苇和芦苇树。
在溪灵村,陌生人的到来是令村民们十分担忧的“大事”。孩子们好奇地观察着这些陌生的“客人”,或害羞地躲在长辈身后,或抱着大人的腿,用既期待又略带恐惧的眼神四处张望。然而,孩子们的脸色却都阴暗肮脏。
冬末时节,在这片靠近老挝边境的偏远山区,天气寒冷刺骨。然而,大多数孩子只穿着一件衬衫,有的穿着短裤,有的围着妈妈或姐姐的围巾……但这些衣服都又破又脏。
我们在奇山乡的村子里经常看到这些熟悉的画面,但在这里,这样的画面数不胜数。在景都乡,越往远方走,像霍秀村、高康村这样距离乡中心近20公里的村子,这样的画面就越常见。因为饥饿和贫困仍然一代又一代地困扰着这里的人们。
这里,每家每户都有一个狭小的院子,有时斜坡是孩子们的游乐场。溪灵村有几十户人家,但在村口哨所边防警卫郁郁葱葱的菜园外,很难找到一排排绿色的蔬菜。
人们的一切,从食物到日常活动的水源,都依赖于自然。在风调雨顺的年份,旱稻产量高,因此人们不必用玉米或木薯来代替大米。在雨水充沛的年份,人们有足够的水来维持日常活动。
![]() |
Keng Du 公社 Khe Linh 村的 Khmu 儿童。照片:怀周四 |
溪灵村就有像库普鲁先生这样不幸的人,他年仅六十多岁,却像八十多岁的老人一样苍老虚弱,步履蹒跚,拄着拐杖。他有八个孩子,但儿女们都很穷,都搬出去住了。妻子去世了,库普鲁先生现在独自住在破旧的房子里,靠政府救济生活,邻居们也很穷,很少给他什么。他一年到头只吃加盐的米饭,偶尔吃一包方便面,逢年过节才能得到一点肉。
极度的贫困让这个村庄变得荒凉。不仅像普鲁先生这样的老人,就连像罗文尼、谢普康这样还能干活的年轻人……仍然保持着依靠自然、采集森林产品维持生计的习惯……除了农忙季节聚在一起聊天,妇女和老人不知道还能做什么,有时还会坐在一起,凝视着群山,这让人们似乎失去了摆脱贫困的决心。
“溪灵村有58户人家,其中53户是贫困户。会养水牛、奶牛和猪的屈指可数。大多数人都去森林里,翻山越岭,一年种一茬,挣得全年的稻米。其余的人就随便找点吃。如果什么都没有,就吃糯米饭拌白盐。”溪灵村村长罗文山说道。
脏兮兮的孩子,苟且偷生等待回归山林的老人,坚强的人等待着风调雨顺,每年和着一个庄稼季节,偶尔采摘一些竹笋、芦苇之类的林产品,养几只鸡几头猪过节,一辈子都围着熟悉的房子转……那些人克木族在景福乡溪灵村,这种情况世世代代都如此。“他们依恋着边境的山林,但要摆脱贫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过上好日子,”罗文山说道。
![]() |
溪灵村一角。照片:怀周四 |
需要崛起的意志
然而,景都乡的克木族人中,仍有一些人渴望突破自我,改变自己和子孙后代的命运,比如会蓬二村的蒙普鲁先生。“要摆脱贫困,我们不能完全依赖他人的帮助。每个人都必须有奋起反抗的意志,并希望改变。就像蒙普鲁先生一样!”景都乡人民委员会书记兼主席梁文岩先生说道。蒙普鲁先生今年50多岁,有6个孩子,是景都乡最富裕的克木族家庭之一。
来到Moong Pho Lu先生的农场,这里的景色与Keng Du村大多数克木族村落截然不同。通往农场的山坡顶端,是一排排芥菜,花梗鲜黄。农场旁边是一个小鱼塘,成群的鱼儿在里面游来游去,每当有人靠近,它们就会游过来觅食。
穿过两边一片稻田,就是猪圈区,再往下几片稻田,就是牛圈区。对于克木族来说,普鲁先生的房产是许多人的梦想,是这里人民经济发展的典型例子。
![]() |
Moong Pho Lu 先生的农场区域。照片:怀周四 |
“我父亲从1994年起就经营着这个农场,他为了生计辛勤劳作。2021年,我们家要努力脱贫。”来自奇山县景都乡会蓬二村的老人蒙普鲁说道。几十年来,他一直在为种什么、养什么而苦苦挣扎,2020年,普鲁先生家终于跨过了贫困户的“门槛”,迈向了近贫户。
正如Pho Lu先生所决心的,2021年他将努力摆脱贫困。Pho Lu先生和他的妻子目前与他们的第三个儿子及其妻子生活在一起。六个孩子中,三个已婚,两个有了自己的住所,三个仍在上学。Pho Lu先生本人是一名战争伤残人士,残疾程度达到61%。在军队服役十多年后,他回到家乡,结婚生子,努力生产。
蒲鲁先生说,他从1994年开始经营农场,但多年来一直只种一种水稻,养牛和猪,疾病却接踵而至。“每年都有疾病,猪和鸡发育不良,很难养,就算运气好,也只能养活自己,卖不出去。”蒲鲁先生说。
然后他透露,这里的人都一样。种稻子要看天气。如果年份好,他们一年四季都能吃饱,但如果遇到旱灾或涝灾,他们就会挨饿。饲养水牛、奶牛、猪或山羊,跟其他许多家庭一样。他们想养,但没钱买,所以只好放弃。此外,多子多孙的习俗意味着每个家庭都很穷,通常只有五七个孩子。养活他们很困难,他们什么都穿,很少有钱给孩子买好东西。
“直到边防部队的帮助,情况才开始好转,”Moong Pho Lu说道。他随后表示,士兵们来到他家,了解情况,并鼓励他和妻子增加生产。士兵们告诉他,每个人都必须尽最大努力摆脱贫困,任何帮助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持续一生。至于子孙后代,他们不能只是等待援助。
倾听和理解让他下定决心要脱贫致富。两年来,在Keng Du边防站的植物、种子、护理、防病、种植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下,Pho Lu先生的农场披上了新衣,更加温暖,更加明亮。
![]() |
景德镇边防站的警员帮助Moong Pho Lu一家发展经济。图片:Hoai Thu |
坑渡边防站官兵指导他家对农场里的土地进行改良,用石灰降酸,用牛粪、水牛粪堆肥,并施入草木肥疏松土壤,然后修建梯田种植水稻。
士兵们还鼓励他把牛和猪圈起来,抛弃了人们长期以来的习惯。因为圈养起来,牲畜不易生病,而且更肥,繁殖能力更强。他信任他们,也愿意倾听,因为除了建议他养什么、种什么,士兵们还给他种子,卷起袖子,和他家人一起干了好几天、好几个月的劳动,对他就像家人一样亲近……
看到战士们带领我们参观他的农场,老蒙普鲁兴奋不已,一边炫耀着家里的财产,一边领着我们参观各个猪圈。刚到猪圈,两头母猪两天前刚生了一窝猪仔,普鲁先生高兴地说,今年猪繁殖得很好,预计会有不错的收入。“我家现在有4头牛,加上三儿子和儿媳的6头牛,今年我要努力脱贫致富。”普鲁先生高兴地说。普鲁先生的喜悦,也是那些辛勤帮助和支持他家改变思想观念、坚定奋斗决心的人的喜悦。摆脱贫困。
如今,人生已过半,Pho Lu先生才体会到意志的力量。他说,只有有决心摆脱贫困,并在政府和边防人员的支持和鼓励下,才能成功。
景都县九成村庄里居住着克木族人,约有六百户家庭,其中近七成是贫困户。为了让这里的克木族人改变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摆脱贫困和苦难,需要像蒙普鲁先生这样懂得从思想上努力克服困境的人,让贫瘠的泉水不再存在,让像普鲁先生这样的克木族人在这个偏远的边境地区不再“稀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