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村歌咏节发起人
(Baonghean.vn)——由于新冠疫情,莲花村歌咏节两年来未能在胡志明主席诞辰(5月19日)之际举行。然而,歌颂胡伯伯的歌声依然在各地回荡,许多人仍然怀念莲花村歌咏节的创始人阮友常先生。
尽职尽责
五月中旬的一天,我们回到了宜春乡(宜禄县)风湖村,探望阮友上先生。没想到仅仅一年左右的时间,他的健康状况就恶化得如此之快。年初的时候,他还能走路说话,但现在却不得不躺在原地,神志时而清醒,时而迷茫。我们知道,人终将老去,离开这个世界,但我们还是忍不住感到悲伤。
此前,我们有机会多次与阮友常先生见面,听他讲述举办森村歌唱节的理念和历程。他的故事让很多人钦佩,因为他热爱胡志明主席对工作充满热情和决心。
![]() |
阮友常先生(前排最左)和他的文化同事们。图片:档案馆 |
阮友尚先生(生于1928年)家住宜春乡(宜禄),位于林江尽头,靠近会门。他出生于一个具有革命传统的家庭,父亲是抗战前干部,因此,他从小就被灌输为人民和国家而奋斗的精神。
1945年,在荣国立学校读书期间,日本发动了反法西斯政变(1945年3月9日)。17岁的学生要求退学,加入越盟。八月革命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公社临时行政委员会书记,加入救国青年联盟,后在当地任教。
阮友尚先生20岁时入党。这位来自风和村的年轻人满怀雄心壮志,报名参军,远赴西北抗法,成为一名炮兵。服役近十年后,1958年,阮友尚先生回到家乡,在文化部工作,后担任省文化艺术学校校长和义静文化馆馆长。
![]() |
阮友常先生始终致力于创新和发展群众艺术运动。摄影:怀山 |
在义静文化馆工作期间,尚先生与同事们积极参与基层文化艺术活动,为调动各阶层人民积极劳动生产积极性作出了贡献。他指导开展群众性文化艺术运动,组织流动电影在村庄、公社、工厂和企业放映,鼓舞士气,激励农民和工人克服战后困难时期。
年度的,文化之家该省从乡到省级都组织群众文艺演出。Thuong先生经常亲自到场,安排时间前往各县观看演出。他跟踪各单位的每一次演出,了解观众的意见,了解演出的组织情况和接待需求。
创意与终点线之旅
阮友常先生曾分享道:“几年来关注群众艺术节,我发现内容和表演形式往往重复,缺乏创新和创意,让观众感到乏味和厌倦。这种现实需要在组织和内容、主题和表现形式上进行创新,迫使我们思考和寻找新的方法来吸引群众。”
军旅生涯中,他走遍了众多乡村,结识了许多博学之士。他意识到义静省有两大骄傲:维语和延语的发源地,以及胡志明主席的故乡。此外,1955年初,尚先生还担任朱文晋大将的秘书时,有机会结识了胡伯伯在一次演出中,这次会面的印象跟随了他一生。
![]() |
退休后,阮友上先生仍定期参加森村歌咏节。图片:怀山 |
这促使他萌生了在胡伯伯生日之际举办一场歌颂胡伯伯功绩和祖国的演出的想法。这个想法得到了同事们的热烈支持,大家讨论后一致同意将其命名为莲花村歌咏节。
从构思到实施,一路坎坷,充满艰辛。1981年,尚先生收拾行囊,前往河内,与时任中央文化馆馆长的冯春平会面。听闻此举后,两人前往文化传媒部,拜会部长阮文孝和副部长农国战,向他们汇报并征求意见。阮文孝部长听完后,立即表示同意,并要求尚先生和冯先生按照提出的想法付诸实践。
回到省里后,阮友常先生再次“敲门”拜见了省人民委员会主席陈光达和省委书记张建。两位省领导也立即批准并同意举办森村歌唱节。阮友常先生热情地指导并参与了组织过程中的各个阶段的实施,联系了11个省市参与。
![]() |
莲花村歌会是缅怀胡志明主席功绩的一项务实活动。图片:Thanh Cuong |
各省市纷纷响应,基本筹备工作也已完成。然而,中央党委却打来电话,要求推迟到明年,因为那一年义安省歉收,又遭遇饥荒。尚先生再次收拾行囊,前往河内,与文化信息部和中央党委领导开会商讨,征求意见。最终,上级同意组织,但规模从11个单位缩减为4个单位(义安省、河内市、胡志明市和中央文化馆)。
首届森村歌唱节虽然规模有限,却吸引了众多民众的关注,为接下来几年的成功举办奠定了基础。文化信息部和义安省意识到这是一项真正有意义的活动,并将其发展成为莲花村节有许多特别的内容和节目,每年在省级举办一次,每5年在国家级举办一次。
阮友尚先生非常兴奋和高兴,因为森村艺术节自成立以来已走过了40年,不断发展壮大,在当地文化生活中扎根。即使退休后,他仍然参加每一届艺术节,欣赏表演,为艺术节的组织和专业性贡献自己的力量。
“莲花村歌咏节是一项充满人文关怀的活动,旨在表达对胡志明主席的感激之情,提升群众艺术运动的质量。文化艺术生活今天的发展,部分归功于阮友常先生的贡献,他发起了这项意义非凡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