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在奥斯陆写书
(Baonghean)-Le Tan Sitek这个名字在越南因两部作品《独自上路》和《岔路口》而广为人知。许多著名的历史学家、评论家、作家……都高度赞赏这些作品,并尊称她为“作家”Le Tan Sitek。对我来说,Le Tan Sitek只是一个在奥斯陆(挪威)写书的义河人。因为我觉得,她最珍贵的地方在于,尽管她几乎一生都在离家在外,但她的义河人性格却非常坚强……
1. 收到乂安省立图书馆的通知,邀请我参加黎丹西德女士两部作品的推介会。我特别留意了作者本人为《独自上路》一书所写的序言。她写道:
人生,无论风雨或平静,无论复杂或简单,总有其丰富而独特的宝藏。如今我已年逾古稀,在祖国生活的时间只有十年,其中五六年在故乡长江流域,其余时间则在欧洲。那段时间,除了与家人和亲戚通信外,我并没有使用过母语,尤其是在挪威生活的四十多年里,由于客观原因,以及战争的影响,我与同胞以及报刊书籍的联系十分有限。
...在七十岁之前的几年,我决定真正告别我的建筑生涯,尽管我非常热爱它,以实现我长期以来的愿望,那就是专注于写书,以我的人生经历为主题......
……如今,这份意向的一部分已通过《独自上路》一书成形。这并非完全是一本回忆录,也不是一本历史书。地名和人物既真实又虚构,有增有减。
首先,我为我的亲戚写作,也为我不认识的人写作。
我为那些还活着的人和那些已经去世的人写作。
我为我的祖国写作,是这个国家成就了今天的我。
我为自己写作,回顾我生命中属于过去的一段时光……”。
一个在父亲的祖国只生活了10年,40多年来几乎没用过母语的女人,却在将近70岁的时候写了一本书,她一定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Le Tan Sitek 女士在义安图书馆的新书推介会上(4 月 26 日)。
2. 居住在挪威首都奥斯陆的越南义安省侨胞黎新西德(Le Tan Sitek)的人生坎坷。黎新西德女士出生于1939年,现年75岁,曾在四个国家生活过:中国、越南、波兰和挪威。她的父母是越南革命的两颗“红色种子”。她的父亲是裴海绍先生,1908年出生,来自南丹县南强乡佛同村。裴海绍先生曾前往中国,就读于黄浦军校,化名李国良。她的母亲是阮氏缇女士,1906年出生,来自雄原县潘村(现雄新乡),受组织派遣,前往老挝和泰国学习,就读于胡伯伯(当时化名李水)创办的学校。阮氏荻女士常用别名“李三”(Ly Sam)或“李芳顺”(Ly Phuong Thuan)。裴海绍先生与阮氏荻女士在中国相识、共创幸福,并在湖南省生下了裴李黎莘(黎莘西德女士的越南全名)。裴海绍先生六岁时因病去世,裴李黎莘和她的两个兄弟姐妹跟随母亲回到了越南。
1945年,母亲带她第一次回乡探亲,之后便与祖母一起住在义安省南丹县佛东村。战乱时期,交通中断,裴丽黎新未能返回河内与母亲同住,便与祖母、姑母和叔叔们在家乡生活了9年。在“丧父丧母”9年后,北方迎来和平,裴丽黎新终于得以重见母亲,但不久后,她便不得不告别母亲,前往波兰留学。由于战争和其他客观原因,裴丽黎新没有回国建设祖国,而是留在了波兰,随后与家人定居奥斯陆,未能继续追随身为革命老兵的父母的脚步。而她人生中所经历的风雨,则被她表现在《独自在路上》和《十字路口》等作品中,主人公——小女孩安——的原型就是黎丹西德。
3. 《独自上路》和《十字路口》受到许多人的高度赞赏,其中包括著名作家、评论家和历史学家。历史学家张涛评论道:“我们这些从事历史研究的人在书中发现了许多宝贵而可靠的文献,纠正了我之前的许多误解。感谢作者提供了我国史籍中尚不存在的历史证据,使我们有机会将地名和历史人物的名字正式化。”
评论家范春阮写道:“我随着安的形象在书里一页一页地游走,感觉非常激动。我被安这个角色的生存和学习过程深深打动。更让我惊讶的是,一个几十年没用过越南语的人竟然拥有这种能力。唯一的解释是:黎新西德身上流淌着越南人的血统。” 艺术家黎辉捷评价道:“黎新书的每一页都充满了爱和人性,这在当今充满惊险情节和诡计的作家中很难找到。”
读过这本书的年轻一代,一定会理解那段人们彼此关爱、共享的时光。我不能肯定21世纪比20世纪更糟糕,但当我们的孩子读到这本书时,他们会更理解那个时代生命的价值,那是一种充满人性情感的生命……”。作家杜珠说道:“她写这本有血有肉的书,并非为了商业,不是为了自我推销,而是为了结交朋友,与大家分享关于越南这个国家的一切。《独自上路》不是回忆录,也不是小说,但这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好作品。在《黎谈》中,越南人的灵魂和良知始终饱满。”
4. 在我看来,作家黎新西德拥有惊人的意志力。在她这个年纪,除了健康和家人,几乎没有其他的愿望。然而,尽管她大半辈子远离家乡,40多年没有使用越南语,她仍然写了两本千余页的著作,分别由作协出版社和青年出版社出版,并受到读者的高度赞赏。她为何能做到这一点?或许,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她身上依然保留着义安人的精神,这让她始终不忘根,激励她“为亲人,为祖国,为健在或逝去的人,为自己,甚至为不认识的人”写作,这才是最珍贵的。
我先和她通了电话,后来又通过电子邮件交流。黎新西德女士回复说:“义安是我第一个想介绍《独自上路》的地方,因为这本书讲述了我童年的故事,当时我和祖母以及叔叔阿姨在南丹县佛东村抗法战争期间的生活。由于我的直系亲属和远亲都离开了村子,去了别的地方,唯一一个还有关系的同学也联系不上,所以我没能……而在4月26日的新书推介会上,她毫不掩饰自己的感受:“这是我期盼已久、最紧张的新书推介会。在这里,我几乎谁也不认识,而且这次推介会还有第二卷:《十字路口》……但看到组委会的热情,以及随后从河内和胡志明市赶来的几位朋友,我开始感到安心。”
会议期间,许多文化历史界的杰出人士,以及历代学者、作家、诗人、记者和学生都出席了会议,并发表了深刻的演讲,充满同理心,充满真挚的鼓励……这些都让我感到无比高兴和感动,感到自己作为一名真正的义和人受到了欢迎。请允许我感谢大家!
文章及照片:Nhat 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