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在奥斯陆写作
(宝恒)黎谭石德这个名字在越南广为人知,这主要归功于她的两部作品《独自在路上》和《岔路口》。许多著名历史学家、评论家、作家都对这两部作品给予高度评价,并尊称她为黎谭石德作家。在我看来,黎谭石德只是一个在奥斯陆(挪威)写作的侗族人。因为我觉得,她最珍贵的地方在于,尽管她几乎一生都远离家乡,但她的侗族性格却非常鲜明……
1. 我收到义安省图书馆的邀请,参加黎丹石德女士两部作品的推介会。我特别留意了作者本人为《独自在路上》一书所作的序言。她写道:
人生,无论风雨,无论复杂,无论简单,都蕴藏着丰富而独特的宝藏。我今年七十岁,在祖国只生活了十年,在长江流域的故乡生活了五六年,其余时间都在欧洲度过。在那段时间里,除了与家人和亲戚通信,我很少使用母语,尤其是在挪威生活的四十多年里,由于客观原因以及战争的影响,我与同胞的联系以及接触报刊书籍的机会都非常有限。
……在七十岁之前的几年,我决定彻底告别我的建筑师生涯,尽管我非常热爱它,以便实现我长久以来的愿望,那就是专注于写作,以我的人生经历为主题……
……如今,这一意图的一部分已通过《独自在路上》一书得以实现。这本书并非完全是回忆录,也并非历史著作。书中的地名和人物既有真实的,也有虚构的,并做了一些增删。
首先,我写作是为了我的亲戚,但也为了我不认识的人。
我为那些仍然活着的人和那些已经离世的人写作。
我为我的祖国写作,是那里造就了今天的我。
我写作是为了我自己,为了回顾我生命中一段属于过去的时光……
一位只在父亲的故乡生活了 10 年,40 多年来几乎没用过母语的女性,却在将近 70 岁的时候写了一本书,这其中一定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黎丹西德女士在义安图书馆的新书介绍会上(4月26日)。
2. 这位来自越南义安省、现居挪威首都奥斯陆的越南侨民,人生经历跌宕起伏。黎丹西特女士出生于1939年,现年75岁,曾居住于中国、越南、波兰和挪威四个国家。她的父母都是越南革命的“红色种子”。她的父亲裴海绍先生,1908年出生于南丹县南强乡坡东村。裴海绍先生曾以李国良的化名前往中国黄坡军校学习。她的母亲阮氏诗女士,1906年出生于兴原县潘村(现兴新乡),曾被组织派往老挝和泰国,在胡志明主席(当时化名李翠)创办的学校学习。阮氏诗女士常使用化名李三或李芳顺。裴海绍先生和阮氏诗女士在中国相识相恋,共同缔造了幸福,并在湖南省生下了裴丽丽谭(原名黎谭石德)。裴海绍先生六岁时因病去世,裴丽丽谭和她的两个兄弟姐妹随母亲返回越南。
1945年,母亲第一次带她回到父系故乡,之后她便与祖母住在义安省南丹县坡东村。战争期间,交通中断,裴丽丽谭无法返回河内与母亲团聚,于是她在故乡与祖母、叔伯姑姨一起生活了9年。在经历了9年的“失去父母”之后,北方终于迎来和平,裴丽丽谭得以再次见到母亲。然而不久之后,她不得不与母亲告别,前往波兰留学。由于战争和其他一些客观原因,她留在了波兰,最终与家人定居奥斯陆,未能像身为革命老兵的父母那样回国投身建设。她在生活中经历的风暴,通过《独自在路上》和《十字路口》等作品表达了出来,作品的主角——小女孩安——原型是黎坦西特克。
3. 《独行路》和《十字路口》深受包括著名作家、评论家和历史学家在内的许多人的赞赏。历史学家张涛评论道:“我们这些从事历史研究的人从中发现了许多有价值且可靠的文献,纠正了我之前的一些误解。感谢作者提供了我国史料中尚未记载的历史证据,使我们有机会正式确立历史上的地名和人名。”
评论家范春阮写道:“我跟随安的视角翻阅这本书的每一页,都感到无比激动。安的生活经历和成长过程深深打动了我。这本书也让我更加惊讶于一个几十年未曾使用过越南技能的人所展现出的惊人能力。唯一的解释就是:黎坦西特体内始终流淌着越南人的血脉。” 艺术家黎辉铁则表示:“黎坦的书每一页都充满了爱与人性的光辉,这在如今充斥着惊险情节和诡计的作家作品中实属难得。”
想必年轻一代读了这本书,会明白那时人们彼此关爱、互相分享。我不能断言21世纪比20世纪更糟,但当我们的孩子读到这本书时,他们会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生命的价值,一个充满人情味的时代……至于作者杜珠:“她写这本饱含血肉的书并非为了商业目的,也不是为了自我宣传,而是为了结交朋友,与大家分享越南的故事。《独自在路上》不是回忆录,也不是小说,而是一部值得细细品读的好作品。在黎坦的笔下,越南人的灵魂和良知始终饱满而深沉。”
4. 在我看来,作家黎丹西特拥有惊人的意志力。在她这个年纪,人们除了健康和家庭之外,几乎没有其他追求。然而,尽管她一生大部分时间都远离家乡,并且四十多年没有使用越南语,她仍然创作了两部超过1000页的作品,分别由作家协会出版社和青年出版社出版,并深受读者好评。她为何能够做到这一点?或许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她身上仍然保留着义安人的精神内核,这让她始终铭记自己的根,促使她“为亲人、为故土、为在世或已故之人、为她自己,甚至为素未谋面之人”而写作,这才是她最宝贵的品质。
我先和她通了电话,然后又通过邮件进行了交流。黎丹西特女士回复说:“义安省是我第一个想介绍《独自在路上》这本书的地方,因为这本书讲述的是我童年时期在抗法战争期间,和祖母、叔叔阿姨们一起住在南丹县坡东村的故事。由于我的直系亲属和远房亲戚都离开了村子,迁居他处,我唯一联系上的同学也失联了,所以我无法……”。4月26日的新书发布会上,她毫不掩饰自己的感受:“这是我最期待也最紧张的一次新书发布会。在这里,我几乎不认识任何人,而且这次发布会还有第二卷《十字路口》……但是,当我看到组委会的热情,以及一些朋友从河内和胡志明市赶来参加时,我开始感到安心了。”
会议期间,文化史界众多人士、各年龄段的学者、作家、诗人、记者和学生齐聚一堂,发表了充满深情、饱含同情和真诚鼓励的精彩演讲……这些都让我感到无比欣慰和感动,也让我觉得自己真正感受到了义族人的热情欢迎。请允许我向大家致谢!
文章及图片:Nhat L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