乂族人民对海洋和岛屿拥有主权
(Baonghean.vn)——在最早的五部关于“白吉王”的著作中,有四部是由乂安人创作(或合著)的。这无疑是乂安这片土地和乂安人民的骄傲。
乂族知识分子撰写的众多有关黄沙、长沙两岛的地理著作中,都蕴含着极其重大的贡献。这些著作都是具有极高科学、历史和法律价值的原始文献(原文),为确立越南对黄沙、长沙两岛领土和领海的主权作出了重要贡献。
黄沙群岛和长沙群岛,俗称“白吉望”,是位于东海的两个群岛,自古至今一直处于我国的主权之下。这是当重人民对东海这两个大型珊瑚群岛的民间称呼。后来,一些学者将“白吉望”一词译成汉字,例如“黄沙”、“黄沙洲”……到了18世纪末,随着航海科学的成熟,尤其是海洋制图技术的进步,人们将“白吉望”划分为两个独立的群岛。
西方人把北方的黄沙群岛称为西沙群岛,把南方的长沙群岛称为南沙群岛。中国人在20世纪为了称呼越南的“白吉云”(Bai Cat Vang)而编造的“岱沙”、“南沙”、“三沙”等名称,不过是“伪君子”之举,为侵略越南、长期占领寻找借口。越南拥有充足的历史证据,足以证明其自古以来以及根据当今的国际法对黄沙群岛和长沙群岛拥有主权。

越南对黄沙群岛和长沙群岛的主权很早就得到了乂安省著名人士的不断肯定。
从第一部作品开始《天南海北》全集由儒家学者多巴从道于 1686 年撰写,马年南方地图由 Duke Doan Quan Bui 于 1774 年撰写的《Dat》,或广顺道苏安集由阮辉琼博士于 1774 年撰写,大越淑姬俪边据御医范阮攸(合撰)著作或后阮朝官史记载,上述乂安知识分子均对黄沙群岛和长沙群岛有明确的记载和描述。
工作《天南海北》全集这是越南(乃至当时世界上)第一部提及越南封建国家对如今的黄沙和长沙两座群岛控制权的著作。值得一提的是,儒家学者杜巴孔道亲临实地编纂,奉郑王之命完成,并于政和年间(1680-1705)呈献给郑王。这部著作堪称国家文献,是国家正式文献。
而“Bai Cat Vang”这个名称,是当重人对如今的黄沙和长沙两座群岛的俗称,后来当义的儒家学者将其音译成汉字“黄沙诸岛”或简称“黄沙”,并在当时著名的官方历史或地理书籍中正式使用了这个名称,例如Dai Nam Thuc Luc、Dai Nam Nhat Thong Chi、Dai Nam Nhat Thong Toan Do。

之后,Duke Doan Quan Bui The Dat 绘制了该场景。马年南方地图始建于景兴三十五年之前,1774年南征之前完成并呈献给郑王。这是郑军在攻占富春之后第一次攻占当重政府的首都并派遣官员治理,也因此当义人民第一次可以如此自由地学习和书写有关当重土地的知识。
因此,许多北河儒士除了参与政治和军事活动外,还从南河儒士那里收集文献,并在当重各地进行田野调查,撰写了有价值的地理书籍,其中包括广顺道苏安集阮辉琼博士于1774年至1785年左右编撰的《清史》中提到,黄沙舰队出现并运作较早,至少在1774年至1785年之前。
本书的作者们虽然出生并成长于义安省,而非“白吉王”的行政辖区,但他们始终视当重的领土和领海为祖国和人民的血肉。因此,他们负有保护和记录的责任,并尽早、全面、认真、持续、一致地记录下来。由此可见,阮朝统治下对“白吉王”的管理已形成一套严密而规范的制度,更重要的是,无论政权或政治立场如何,越南人民对领土和领海的认知都得到了提升,这肯定了越南人民自17世纪前就对黄沙和长沙两座群岛拥有主权的权利。

乂安省的名人对越南在黄沙-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以及管理和开发等问题进行了客观、一致的记录。
儒家学者多巴丛道曾真实完整地记载和描述过“金沙滩”:“位于大战河口至沙荣河口(约中间)海域中央。从大战河口到这里需要一天半的时间,从沙荣河口到这里则需要半天的时间。”,区域范围为:“长约四百里,宽约二百里”,自然条件是:“每逢西南风,近岸各国商船便漂流至此,每当东北风……”相关活动有:“离岸航行的商船也漂流到这里,无不饿死,物资都留在那里”;同时,最重要的是肯定了阮政府在邓仲的管理和控制:“每年冬末,阮家都会派18艘船来这里,”越南人对海洋和岛屿的开发获取货物,主要是黄金、白银、货币、枪支弹药。
这部著作提供了关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以及富春王朝对“金沙洲”的主权的基本信息。虽然关于长度、宽度和距岸距离的一些数字是近似值,但其中的注释相当准确。这可以理解,因为儒家学者杜巴孔道绘制这幅地图时,他还是郑国政府的“间谍”,因此必须秘密进行,而且缺乏许多工具和手段。但这些信息体现了作者的严肃性和一丝不苟。
马年南方地图《白吉望》的绘制和注释极其简陋,除了“白吉望”三个喃字外,再无其他注释,因此没有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富春政府的管理和主权确立,也没有关于黄沙舰队的任何说明。这也可以理解,因为这原本是一张“图”(地图),而不是一张“图册”(地图和书籍)。
而且这部作品纯粹是军事用途,并非地理或历史著作,所以作者Doan Quan Cong Bui The Dat只着重描写和绘制了与军事活动密切相关的要塞、城墙、守卫等地点。这套地图仅仅用于军事目的,为什么《Bai Cat Vang》绘制和标注得如此详尽呢?
我们知道,在阮朝统治下,黄沙部队的设立是为了攫取经济利益。此外,黄沙部队还肩负着随时应对外敌入侵的任务。由此可见,阮朝统治下对黄沙-长沙的管理,无论在制度上还是在规章制度上都已臻于完善。因此,当段观公绘制马年南方地图不能错过“金沙滩”这么重要的区域。

下一个广顺道苏安集阮辉琼博士的这部著作比其他所有著作都更为完整和详细。《天南海北》全集儒家学者杜巴功道的著作中,出现了有关黄沙舰队故乡的详细信息。阮辉琼博士清楚地记录了黄沙舰队的地理位置、航线以及航行时间。“从 Dai Chiem 门到 Hap Hoa 门需要 4 个小时,从 Hap Hoa 门到 Chau O 门需要 3 个小时,从 Chau O 到 Da Dien 需要 3 个小时,从 Da Dien 到 Dai Quang Ngai 门需要 3 个小时”更具体地说“这门外就是李山岛,山上有居民,叫安旺乡。”其中极其重要的信息是具体写明黄沙舰队的家乡以及舰队活动的详细信息。:“这个公社有一支舰队,叫做沙皇第二舰队。每年,有十八艘船出海到沙皇的土地上运载货物和黄金。”由此,我们看到了新一点,即安王乡黄沙一队在收集了所有物资和产品后,必须返回首府富春。
通过这个细节,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黄沙尼府无论在组织还是运作上,都必须遵守政府的规章制度。那么,为什么在之前的两部作品中,《天南海北》全集和马年南方地图为什么没有记录下来?我们看到,儒生杜巴公道和杜安·关公裴世达不得不在远离首都富春的秘密地点进行记录和描述工作,因此他们无法完全掌握阮主政府为舰队制定的时间表。但在郑军攻占富春之后,像阮辉琼博士这样的北方儒生得以自由地向政权请教,并进行实地考察和记录。
以上作品均为个人笔记,大越淑姬俪边由御医范阮攸合编的《正史》,即国家正史。因此,通过正史中关于黄沙群岛和长沙群岛的记载,大越淑姬俪边这是“金沙滩”信息首次正式纳入国家史料体系。
乂安省知识分子的著作与许多其他国家关于越南对黄沙-长沙群岛主权的文件类似。
1696 年,这本书海外回忆录僧人 Thach Liem Thich Dai San (1633 - 1704) 记录了有关黄沙群岛和长沙群岛的情况,具体如下:“……沙丘沿海岸直立,自东北向西南延伸;高洞峭壁,低滩亦与海平面齐平;沙面干硬如铁,船不慎触之,即毁;沙洲宽数百里,深不可测,名曰万里长沙,先王时,每年遣奠船沿沙洲而行,凡破船,皆收拾金银器物。”[1]。

此外,许多中国名人也创造了类似的纪录。海国地图, 书海陆Ta Thanh Cao写道:“Van Ly Truong Sa(黄沙)是海上的一条长沙洲,用作保护安南国家外部边界的围栏。”[2]许多中国著作直接肯定了黄沙-长沙群岛属于越南人的管理和开发。这更有意义,因为当时不存在领土争端,中国作家以客观态度承认大越对其领海和岛屿体系的主权。
所以,海外回忆录好的海陆以及许多中国经典著作,例如太平还五记、玉地光记等奇景……均为可靠的原著。它们一方面承认黄沙群岛和长沙群岛属于越南主权,另一方面又明确指出、界定和记载中国的最南端仅为琼州岛(海南岛)。以上两点有力地证实了中国从未成为黄沙群岛和长沙群岛的臣民。
除中国著作外,欧洲人的地图和文献体系也是确认越南对黄沙群岛和长沙群岛主权的重要框架。东海地区最古老的地图之一是荷兰人范朗伦于1595年绘制的一套地图。这套地图内容丰富,作者清晰地标注了我国的地名。除大陆外,还有广义省普罗坎顿(Cu Lao Re)对面的西沙群岛(Costa da Paracel)海岸,以及像燕尾旗一样绘制的黄沙群岛和长沙群岛。[3]或者像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出版的亚洲地图,将位于国际海上交通要道上的西沙群岛地区划归越南管辖。

最值得注意的是两套地图:《宇宙地图集》(1827 年)中印刷的《科钦钦部分》,由地理学家菲利普·范德马伦 (Philippe Vandermaelen) 编纂,于 1827 年在比利时出版。这幅地图描绘了黄沙群岛,国际名称为帕拉塞尔群岛,并介绍了安南王国。[4]以及 1838 年由 Jean Louis Taberd 主教出版的地图 Tabula Gesographica imperii Anammitici - An Nam Dai Quoc Hoa Do,其中描绘了位于越南海域的黄沙群岛,国际名称为帕拉塞尔群岛,标题为“Paracels seu Cat Vang”[5]…由此可见,西方人于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来到黄沙、长沙海域,并承认越南封建国家对这两个群岛的主权。
因此,在最初五部关于“白吉王”的著作中,有四部是由义安人民创作(或合作创作)的。这无疑是义安土地和人民的骄傲,同时也是进一步激发义安人民在近代国家融合与革新进程中创造力的动力。
____________
[1] 释大山(2016),《海外纪事》,河内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82页。
[2]海录,粤东谢清高着,补读轩藏版。
[3] 岘港市人民委员会(2016),黄沙年鉴,河内信息通信出版社。
[4] 岘港市人民委员会(2016),黄沙年鉴,河内信息通信出版社。
[5] 岘港市人民委员会(2016),黄沙年鉴,河内信息通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