乀安省的乀族
佤族是越南义安省西北部山区与京族、泰族杂居的民族之一,人口约8万,主要居住在义丹县、归合县、新祺县和太化县,定居时间约在15至18世纪。
(baonghean.vn)-佤族是越南义安省西北部山区与京族、泰族杂居的民族之一,人口约8万,主要居住在义丹县、归合县、新祺县和太化县,定居时间约在15至18世纪。
|
佤族有多个氏族,其中长氏族是最大的氏族,占该族的多数,其次是黎氏、阮氏、范氏……
土族人民的生活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种植水稻和饲养牲畜。典型的生产工具是“犁奈”(一种细棍),类似于京族的石灰犁。此外,还有用于扎孔播种的木棍、“锥筒”和“塔姆罗伊”——这些都是刀耕火种的典型工具。除了畜牧业和农业生产外,土族人民还非常擅长狩猎和捕鱼。自古以来,他们就集体狩猎,使用简单的陷阱,例如陷阱、套索、渔网……可以捕获大象、老虎、野牛等大型动物……狩猎结束后,村里会把猎获的野生动物分给所有家庭,无论贫富。土族人民也非常擅长在池塘、湖泊、河流和溪流中捕鱼。使用各种典型的捕鱼工具,例如渔网、渔网、渔捞勺……捕鱼被认为是一项传统职业。特别是钓鱼用的工具全部都是他们手工制作的。
过去,土族人与京族人一样,居住在高脚屋和茅草土屋中。土族人的高脚屋与西北地区和越北地区的芒族人居住的高脚屋相似。如今,土族人大多居住在低地风格的土屋中,但房屋的布局仍保留着本民族的传统。土族人没有种植棉花和纺织的习惯……他们的服装经常与泰族人和京族人进行贸易,因此土族人的服饰并不统一,也没有自己的特色。土族男子的服饰通常与京族人相似,而土族妇女的服饰则因地区而异,有些地方穿泰式裙子,裙子上有条纹的长裙(贵合、新祺地区以及义丹和太和镇的一些地方,如董村、董村……)。有些地方的妇女穿着与京族人相似的裙子(兰罗-义丹地区)。佤族妇女的衬衫通常是五片式棕色或白色衬衫,与京族妇女的衬衫类似。
与京族和芒族不同,土族的婚姻通常是家族内通婚。这种婚姻制度可以被视为在与其他民族杂居的条件下,巩固族群意识的最高体现。过去,土族存在许多不良习俗,例如与女婿同居、纳妾……这些习俗如今已被废除。目前,义丹、归合和新祺等地的一些土族仍然保留着“宿顶”的习俗——这是一种结交朋友、寻找情人的方式。通常,当男孩或女孩达到结婚年龄时,在女方家人的允许下,男孩会去女方家——也就是他选择结识的对象——“宿顶”。在“宿顶”之夜,男孩和女孩有权以健康的方式自由地互相倾诉。这一习俗谴责并严厉惩罚“睡屋檐”之夜的粗俗和暧昧行为。“睡屋檐”之后,如果男孩和女孩同意结婚,他们会商讨如何完成必要的仪式,例如请媒人(平先生)、定期拜访、求婚和求婚……
托族人民崇尚神灵,是多民族共存的标志。几乎每个托族村庄都有一座寺庙,常年供奉神灵和村庄守护神。有些村庄甚至供奉多达15位神灵。每个职业都崇拜一位神灵,并有各自的仪式形式。宗教工作者——僧侣——在托族社会中享有相当高的地位。托族人认为万物皆有灵魂。当有人生病时,人们会祭拜“老太太的灵魂”,并为病人佩戴“灵镯”。通常在祭拜期间,萨满会用“Cửa”这个词来祈祷。托族人非常重视新年伊始的下田仪式(屈地基仪式)、献新米仪式、喜迎新居仪式……仪式庄严而隆重。每年上田礼时,村里都要选出一位身体健康、生意兴隆、性情开朗的男子,作为第一个扎针的人,也是第一个扎坑种下种子的人(称为种主)。
与越南民族大家庭中的许多其他民族一样,佤族也拥有许多带有本民族印记的传说和童话,并以“说苦话”的方式代代相传,例如《赞丹坡传说》、《糯米石》、《猫与风筝》……几乎每个村庄都有几位能说得一手好苦话的人。在佤族文化中,至今仍保留并流传着许多独具特色、带有本民族印记的民间歌舞,例如《都都迪恩迪恩》、《恩恩阿克》、《唱托姆》、《逗弄歌》、《最后歌》、《达姆歌》……竹竿舞、斗笠舞……
|
除了笛子、排箫等传统乐器外,佤族还有自己的民族乐器,如佤族琵琶(类似京族的丹笛)。其中,亭堂琵琶由一根竹管制成,两根弦由同一根竹条制成,弦面绷紧,弦高可调,用一端裹着布的小竹棍敲击,音色优美。目前,归合地区的一些佤族工匠已将这种简单的乐器改良为一套由8根长短不同的竹管组成的琵琶,音阶大小与三塔律琵琶相同……乂安省佤族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套传承下来的琵琶,工匠们用独特的方式演奏,通过富有节奏感的琴声和描绘日常生活的活泼舞蹈来表达。
文章和照片:Le Ba Li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