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唐版本的“先驱”

July 29, 2013 21:24

谢普南先生(1969年出生,启山县景都乡桂胜村)带我们参观自家的稻田,脸上掩饰不住喜悦:“你们看,我们的稻田长势很好,这个季节又收获了大米。”看着绿油油的稻田和南先生容光焕发的脸庞,我们感受到了这片偏远边境地区焕发的生机。

(Baonghean)-谢普南先生(1969年出生,启山县景都乡桂胜村)带我们参观自家的稻田,脸上掩饰不住喜悦:“你们看,我们的稻田长势很好,这个季节又收获了大米。”看着绿油油的稻田和南先生容光焕发的脸庞,我们感受到了这片偏远边境地区焕发的生机。

2012年,在部队驻地开展“点”型家庭经济发展模式建设情况调研时,宜安省边防局景德派出所民运力量发现,桂胜村拥有适合发展经济的自然条件,即南旭溪畔的荒地可以开垦改良,种植水稻,挖堤筑塘,养殖鱼塘,于是民运力量带动了一批农户发展家庭经济。

景德边防站群众动员组组长薛文胜中尉回忆说:“全村74户410人的克木族人,生活依然十分困难。加之‘等靠、靠靠’的思想,以及对国家、各级各部门的扶持,在大多数人心中依然根深蒂固,劳动生产中仍然十分被动和迷茫。”在景德边防站官兵的宣传动员下,薛富能先生决心投入资金和精力,挖掘这片被遗忘土地的潜力,决心“脱贫致富”。部队官兵轮流帮助这户人家,从开垦土地种稻、挖塘养鱼、耕种庄稼,直到收获。



Xeo Van Thang 中尉和 Nang 先生的家人正在除草。

南先生也是景都公社第一个大胆借钱买犁的人,他这样做是为了减少人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凭借着新思路和有效方法,2012年,谢普南先生家在1000平方米的土地上收获了近4吨水稻,在1000平方米的土地上捕捞了300公斤鱼。看到“鱼米双收”模式奏效,2013年,他又开垦了600平方米土地种植水稻,并正在扩建500平方米的鱼塘。

除了种植水稻和养鱼,Nang先生还投资养殖牲畜,在边防警卫队官员的技术指导和建议下,他选择适合当地天气、气候、土地和天然食物优势的牲畜。目前,Nang先生家的牲畜已发展到35头,包括2头水牛、10头奶牛、10头山羊和13头猪,价值数亿越南盾。Nang先生高兴地夸耀道:“如果天气好的话,今年的水稻、鱼类和牲畜产量预计将比去年高得多。”

南先生来自一个粮食短缺、经济困难的家庭,经过引导,将科技应用于生产,家里的经济稳定下来,有余钱,可以购买许多值钱的家居用品,还可以投资于孩子的教育……

归胜村村长梁富原先生自豪地说:“谢富能先生不仅是经济建设和经济建设的领军人物,他还模范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积极参与乡村社会活动。谢富能先生已经成为归胜村的‘先锋’人物。”

景福边防站副政委高武强中校表示:“下一步,边防站将继续派出官兵指导和帮助谢普能先生一家发展可持续发展模式。边防站还将开展宣传教育,动员景福乡桂胜村及各村村民学习和效仿谢普能先生在当地发展家庭经济的模式。以此进一步加强军民团结,共同管理和坚决维护边境主权安全,推动景福乡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


文章及照片:Hung Phong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归唐版本的“先驱”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