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杜与祖国洪林
(宝贤)——阮攸出生于升龙城,童年时期也在那里度过了许多时光,但他只把升龙当作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当他身处远方时,很少想起那里;即使有机会重逢,也只会唤起一些零星的记忆。他对故乡的爱,都倾注在了红岭、林江……
(宝贤)——阮攸出生于升龙城,童年时期也在那里度过了许多时光,但他只把升龙当作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当他身处远方时,很少想起那里;即使有机会重逢,也只会唤起一些零星的记忆。他对故乡的爱,都倾注在了红岭、林江……
他的故乡天田位于林江(又名龙维江)南岸。仅仅是渡过这条河,踏上北岸,他就已感受到漂泊之苦;因此,当他不得不生活在世界的尽头时,又怎能不思念故土呢?从1786年开始,阮攸在妻子故乡太平郡琼海漂泊了十年,期间他开始创作诗歌来表达思乡之情。1786年是阮攸家庭发生巨变的一年,也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一年之内,他的两个兄弟阮汗和阮耀相继去世,使他失去了依靠。阮攸别无选择,只能回到妻子的故乡生活。
![]() |
| 江定码头(宜春,河静)。照片:Sy Nhiep |
在那十年的风沙中,他意识到自己并未扬名立万,身体却日渐衰弱,头发花白,在午后的风中飘扬,昔日的俊朗容颜已不复存在,如今的他如同笼中凤凰般消瘦,不得不接受对远方故乡的思念,却无法返回,因为“洪灵已无家”,他的兄弟们四散各地,他不知何去何从,与谁为伴……于是,他只好留在妻子的故乡。在远离家乡的这段日子里,他写的大部分诗都充满了悲伤,不仅像《乞食》、《失眠》、《自怜》、《驱散悲伤》这样标题本身就悲伤的诗篇如此,就连那些描写春天、描写元宵节的诗也同样悲伤,总之,都是远离家乡的忧伤。在那十年间,他心中始终萦绕着对家乡的思念,只要有机会,这种思念就会涌上心头。
1796年,阮攸的妻子段去世后,他带着儿子阮子离开琼海,返回故乡天田。阮子是阮攸与第一任妻子所生的第四个孩子,但前三个孩子都夭折了,这说明他和父亲离开太平时,阮子只有几岁。阮攸回到天田后住在哪里呢?他在写给朋友的一首诗中这样写道:
将来,我们会知道我们要走的路是什么。
洪山第一村的家庭
(如果你从远方而来,请记住我的路。我的家在红灵山脉的第一个村子里。)阮攸告诉他朋友的第一个村子是天甲村(后来改名为天美村),就在今天小学旁边。如今,游客只能辨认出那块地、房子的方向和两棵枯死的榕树。从1796年到1802年,阮攸在那里连续住了六年。他为这座房子写了很多诗。
奇怪的是,在阮攸的大部分关于他病情的诗歌中,他并没有说自己身处红山,而是说自己身处林江之岸,仿佛将红山保留为休憩和享乐之地:
皇家犬在鸿灵区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白云病倒在桂江省边界
或者:
疾病缠身,悲伤难耐,精力旺盛。
在桂江府邸度过了十周的苦难时光
阮攸只有一首直接描写林江的诗,题为《林江》,但他并没有赞美林江的美丽景色,而是描写了洪水季节的林江,充满了恐惧。
《江定友上》这首诗并没有描绘江定码头的秀丽景色,而是充满了怀旧之情,惋惜逝去的黄金时代。我们知道,1771年,阮严请求回乡隐退,被封为大臣,并受到君主的嘉奖。当时年仅六岁的阮攸跟随母亲陈氏谭回到了故乡。近三十年后,坐在江定码头上,阮攸回忆起当年的吊床、马匹和马车:
老人的记忆
漂浮在这条河上,我的目光游移不定。
不死龙与水神的战斗
护身符不会让鹤飞翔。
大致翻译为:
那天我父亲退休了。
马车和马匹已经驶过此站。
船被水环绕,如同龙一般。
天空中出现像仙鹤一样撑着阳伞的景象,是吉兆。
那已是过去,但现在:
因为这些衣服已经过时了。
河岸边的草地上,烟雾缭绕,令人伤感。
一百年的悲伤故事
过去的Trang An已经什么都不是了!
诗歌又回到了伟大诗人那熟悉的悲伤嗓音。
但生活在故乡,阮攸不仅经历了疾病和悲伤,也感受到了快乐。快乐源于故乡林鸿的美丽景色。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阮攸写道:
别难过,这安静的地方没有客人。
碧水,洪山脚吟唱
(别担心我身处偏远地区,身边没有好朋友。林江和鸿山有很多美丽的景色可以欣赏。)
在林鸿,阮攸还有另一个爱好:狩猎。一些研究者认为阮攸狩猎是为了谋生,但我并不认同这种说法,因为阮攸本人曾说过:“狩猎是为了放松身心,而非为了捕获大量动物。”在许多关于狩猎的诗歌中,阮攸不仅描写了狩猎本身,也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看法。
1802年,阮攸在阮朝谋得官职。许多人认为这是他人生的重大转折点,也必将为他的诗歌创作带来新的转折。然而并非如此,阮攸并不喜欢官职,他只是为了谋生才选择从政。不过,他的晋升速度很快。他一上任就被任命为快州府富勇县长,三个月后升任上信县长,随后被派往南关镇迎接清朝使节。然而,1804年秋,他却以病为由辞去官职,返回故乡。阮攸的突然辞职令许多人感到意外,其中包括他的侄子阮行,阮行比他小六岁,也是当时著名的诗人。阮行感叹道:“太平盛世,怎能辞官归来?……你在世间有官,岂能顾及家族名誉……”在故乡待了几个月后,他奉国王之命(或许是被迫?)前往富春,晋升为东觉院士。然而,他依然思念故乡,心中充满悲伤。我们无从得知像阮攸这样的官员当时的俸禄有多少,但从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妻儿在故乡的境况十分凄惨。他曾这样描写故乡:
严重干旱,颗粒无收的季节
十个面色发绿、饥饿的孩子
或者:
十只饥饿的鸟儿在洪山鸣叫
帝都东部躺着一具病恹恹的尸体。
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姑且算十个孩子,实际上,阮攸共有十八个孩子,还不包括早夭的!他的妻子段安(音译)来自太平,只生了一个孩子阮慈;他的第二任妻子来自农村,也只生了一个孩子阮五;他的第三任妻子也来自农村,却生了十六个孩子(十个男孩,六个女孩)。或许正是因为儿女众多,家境贫寒,才使得这位诗人离家在外时总是心系故土,一旦有机会,他便甘愿放弃“小官职”返回故乡。
当他远离家乡时,他写了无数首关于思乡的诗歌,其中他在广平当丐巴期间写的《奈江河口回望故乡》就是一首典型的此类诗歌。
日复一日地思念着家
距离环山国家公园只有一座险峻的山峰。
真可惜回家后的三天。
四年风暴的孤独之心
粗略翻译:
眺望遥远的故乡,如同眺望太阳
距离环山仅一山之隔
回程需要步行三天。
我已经四年没见过家乡了。
据说阮攸在广平任职的四年间,一次也没能回到故乡,即使步行只需三天,这是真的吗?还是因为他太想念故乡,以至于诗人发出这样的感叹,即便他能回去几次,也无法缓解他的思乡之情?
阮攸于1820年秋逝世于顺化。不到四年后,即1824年夏,其子阮攸将父亲的遗骸迎回故土,安葬于其生前居住的旧花园。104年后,即1928年,这位伟大诗人的墓地被迁至现址。尽管族谱和文献中均未记载这位伟大诗人遗嘱要求后人将其遗骸迁回故土,但这却是他生前的夙愿,因为对他而言,葬于异乡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正如他为被迁葬异乡的诗人杜富的墓地感到惋惜一样!
诗人王忠
(河内)
____________
本文引用的诗句出自《阮攸全集》,由王仲翻译,于 2008 年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