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中地区的 B 号房屋将成为一段回忆……
(Baonghean.vn)- 当人们仍然想念彼此时,会失去什么吗?
记忆博物馆
四十多年。从这面墙散发着新石灰的气味,大门欢欣地敞开,迎接这栋名为光忠B楼的多层建筑的首批住户,到如今,墙上长满了绿色的苔藓,散发着陈年的积水气味,大门敞开,望向风吹拂的走廊,砖块和灰泥都剥落了。四十多年,楼梯上有多少欢快的脚步,楼梯上有多少悲伤的告别,楼梯上有多少犹豫的等待……人生的第一步在这里留下了印记,人生的最后几步也在这里留下了印记。如今,只剩下伤痕累累的浩瀚……
四十多年。那些曾经傲然屹立于市中心、满是茅草屋顶和碎砖的建筑,如今已是老旧、低矮、破败的房屋,亟待拆除。四十多年来,它们庇护着无数的家园,承载着无数的来来往往,承载着无数的悲欢离合,保存着数百万的回忆,为荣市人民打造了一座巍峨的记忆博物馆。如今,它们静静地、骄傲地沉沦,仿佛它们度过了辉煌的一生,完成了使命,是时候安详地告别了。
这些天,我站在光中集体住宅B栋楼脚下,思绪万千,看着最后一批居民渐渐离去。遗憾、憧憬、悲伤、期盼……太多的回忆,都属于这里。我想到许多在这里长大的居民,此刻他们远在异乡,渴望像我一样,默默地站在凤凰木和榕树下,仰望那些标有门牌号的房间、窗户、走廊、楼梯,以及每份申请表开头的公告栏……那里,一定有一个小女孩,忘记了藏着初恋的干花枝。那里,一定有一个小男孩,在父母加班回家的中午,紧紧抓住铁栏杆,留下茫然的绿色弹珠,心中充满悲伤。那里,六月初的蝉鸣,在一片红色的凤凰木树冠上回荡,一直延伸到B6四楼,再到B5五楼。一扇窗户敞开,满是怀念,怀念那片白云飘洒、阳光灿烂的天空,怀念那片展翅翱翔、远行的梦想……
共享回家之路
住在B6栋的阮氏文女士和丈夫何越忠先生,正隔着中间的单间走廊,讨论着即将搬家的事情。她是B6栋楼下那家以炸糕、煮蜗牛和炒蜗牛闻名的店的老板。今天,她没有告诉我生意兴隆,而是兴奋不已。她说,她知道自己可以住进新房子,会有补偿,会像多年来一样努力经营生意,生活条件也会更好,但她怎么能不难过,不怀念这里呢?她从1976年起就跟随父母住在B4栋,后来在B6栋的楼梯上遇到了她的丈夫。她的婚礼从B4栋走到B6栋不远,她的朋友亲戚也都住在这栋高层建筑里。她的两个孩子就是在这栋一楼的房子里生下来的。如今她当了奶奶,就让孩子们自己住。“所以我们家只有两代人住在B6,但像刘太太住在312房间,三代人都住在这里。”
今年81岁的何氏嫔(Ha Thi Loan)女士,一头银发如丝,缓缓地向我们讲述着她家的生活。她从1977年(此处似有误,应为1977年)入住这栋B6楼,生了两个孩子。如今,她儿子的一家,张文端(Truong Van Doan)先生(1968年出生)也与父母同住。何氏嫔的孙辈们如今也已长大成人。“我以为我的曾孙辈也会出生在B6楼。这栋房子离我家这么近。”……何氏嫔一家也是最后一个留在这里的家庭,未来还有许多担忧。担忧固然重要,但内心深处却充满了乡愁。她一边讲述着故事,一边用布满老人斑的手抚摸着走廊墙壁的边缘——那里的石灰色已经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淡淡的青苔痕迹,它们正在慢慢蔓延。而那些居民不仅向我讲述了他们的故事,他们还谈到了这里的喜怒哀乐,以及与这个地方结下的诸多命运,比如在楼梯下卖杂货的病妇的母子的故事,寡妇的故事,残疾人的故事……他们仍然对每天在泡沫箱里长出绿油油的蔬菜感到快乐。
剩下的……
6月4日中午,B栋3、4、5层的房间几乎一片寂静,只剩下零散破碎的物品。一座少女手捧油漆剥落的花瓶的石膏像,一个壶嘴断裂的茶壶摆放在房间走廊的小路上,一辆破旧的玩具车,一个露出一抹淡淡微笑的塑料娃娃,一个孩子用贝壳精心包裹并涂上五彩缤纷的玩具盒,放在一扇旧门上,一个鲜红色的心形抱枕,上面还印着一句充满爱意的留言,墙上贴满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挨打而留下的图画和留言,一张宣布停电的纸条,一行潦草的“买房”字和一个电话号码。还有一本相册被遗落,不知道这房子的主人是搬家具时不小心掉落的,还是故意把它留在这儿,想要忘记。相册里有那么多照片,记录着一个人的一生,甚至还有干枯的玫瑰,以及每张照片背后工工整整的文字。我只想找到一个丢下它的人,或者一个想要忘记的人,只想问一句,当一切都只是过去,他们是否还想再次打开那些回忆,那些记忆?当它不在的时候,他们还会记得吗?当它消失的时候,他们还能忘记吗?
当仍然热恋时
这个问题萦绕在我的心头。就像阳台上那枝鲜紫色的三角梅,突然落在223号封闭的房屋上。就像那条开裂剥落的走廊的灯板,突然闪耀着六月凤凰木的鲜艳色彩。就像楼下卖旧货的骑着旧自行车的孤单叫卖声,在静谧的正午变成凄婉的音调。就像老公寓楼里长满青苔的墙壁上,映照着人影,透着一种苍老的气息……
我也知道,在人生的喧嚣中,每天都有很多东西被迫失去。但人们却有很多方法去记住它。
当一个人仍然爱着时,还会失去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