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潘氏水莲:“耐火砖”
(Baonghean)——《耐火砖》是年轻记者潘氏水莲40多年前刚到义安报社工作时写的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文章的名字。我借用这篇文章的名字来介绍它的作者,她是一位记者,一位老师,几十年来几代义安记者敬爱的姐妹。
说《义安报》前总编辑、记者水莲是一块“耐火砖”一点也不为过。“如果要用最基本的性格特征来形容水莲女士,那就是:勤奋、奉献、坚持、勇敢。”——记者黄政这样评价这位与他共事多年的同事兼女领导。
![]() |
原义安报社总编辑潘氏水莲同志。 |
1973年,21岁的记者翠莲开始在义安报社工作。起初,她做过记者,有时也做编辑,甚至还做过化妆师和眼线师。那是一段艰苦卓绝的日子,但也是一段朝气蓬勃、充满热情的青春岁月。后来,在前辈们的关爱和指导下,以及对这份职业不知不觉中日渐增长的热爱中,记者潘氏水莲日渐成熟,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每一次旅程都承载着无数关于勤奋、努力、分享、奉献的记者的回忆。当时的通讯社只是雄勇县丰全镇的几排茅草屋,集体餐是两份玉米,但她仍然每晚都留下来,把编辑好的文章复印干净,送到印刷厂。她多次前往基地,饥寒交迫,但她仍然坚持写文章,及时带回编辑部。“有一次,我和春香记者一起去参加炉门鱼盐业总结会,我们俩一起骑着一辆旧自行车。”回去的路上,天黑了,路上都是沙土,自行车的轮胎瘪了,但杨春香先生还是告诉我:“坐稳了,不然自行车会更重!”我记得,谈起新闻工作,杨春香记者自嘲地说:“省报的记者/骑着自行车跑遍了马路,远近……”——这位前女总编辑回忆道。
从刚毕业的青涩女学生,到成为“硬核”作家,再到结婚生子……记者翠莲的喜怒哀乐,以及她私密的内心世界,都与她狭小的编辑室息息相关。那些日子,她几乎都是“吃办公室饭”,尤其是在丈夫出国出差十年之后。在《春节报》工作期间,两个年幼的孩子会跟随母亲到编辑室上夜班,成为李太太面馆的常客。之后,他们又会跟着母亲嘎吱嘎吱地走回家。那些日子,母亲背着孩子们,穿过刮风的夜班铁路回家,辛苦工作一天后,母亲依然感到寒冷。然而,坚韧不拔的毅力、母爱和守护的本能,以及从事新闻工作磨练出的坚强意志,帮助她克服了一切,包括儿子常年患病的艰难时期。
记者翠莲自1993年起担任义安报副总编辑兼秘书,直至2007年。那段时间,秘书部团结一致,欢声笑语不断。大家常开玩笑说我们“在莲太太庙里练功”,还常常叫那位女领导“娘”。莲太太去开会了。哦,莲太太回来发糖了。“乖孩子/快开门/妈妈回来了……”年底,编辑部又有一首好笑的诗:“今年编辑部多押韵/十年养莲婆婆/政先生别怕买车不够/借几百万马上有钱”(说的是秘书处编辑黄政记者想买摩托车的时候,当时主编是青进记者,副主编是文贤、水莲记者,所以才说“多押韵”啊!)。 2003年,记者水莲(Thuy Lien)被提拔为报社总编辑时,她沉稳、勤奋、敬业、负责的态度得到了赞赏和认可。在担任领导和管理期间,水莲记者被认为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人,也是一位“绿眼睛”的人。她看到了年轻同事身上闪耀的“闪光点”,珍惜他们,并帮助他们成长,希望他们有朝一日能够绽放光芒。她发现并培养了一批人才,使他们从此继续为义安报社的未来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一个团结的集体,懂得尊重年轻一代,文章在新闻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懂得发出斗争的声音,并为建设更美好的生活而奋斗,这就是义安报社第一位女总编辑潘氏水莲(Phan Thi Thuy Lien)的标志。
得知我们来写一篇关于一位前记者的文章后,翠莲女士拒绝了:“我没什么可写的!说实话,现在看看乂安报社,你们都走了这么远,我却贡献甚少,所以再提起这件事……真是尴尬。说起来,真是后悔万分。” 随后,她吐露了对这份职业的担忧。2007年退休后,她回到荣市南门坊11号街担任党支部书记,但仍然每天不忘阅读乂安报。她感慨而自豪地说,虽然远离编辑部,但这份报纸仍然是她血肉的一部分。
水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