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黄沙和长沙有着深厚感情的法国记者

August 9, 2014 19:28

8月8日至9月8日,社会科学情报院在河内李常杰街26号举办了“黄沙群岛、长沙群岛和东海新文献展”,展出了许多从未公开发表过的文献。

《印度支那经济觉醒》报纸刊登多篇文章,肯定越南对黄沙群岛的主权 - 图片:TN

1934年底,法国记者兼研究员亨利·库舍鲁塞(Henri Cucherousset)在河内去世。《新纪元》(L'Annam nouveau)报导,文章作者是学者阮文荣(Nguyen Van Vinh)。阮文荣先生在谈到这位刚刚去世的学者时写道:“是他让公众了解到黄沙群岛问题的内部真相。他也是第一个提出收回黄沙群岛主权的人。”

在题为《收入》的文章中(该文章不知为何被遗漏),亨利·库切鲁塞在阐述西沙群岛在气象观测、海港、机场、磷酸盐层等诸多方面的重要性之后……亨利·库切鲁塞表示,政府不知道如何利用它来为印度支那带来预算和经济。

在《征服南沙群岛的磷酸盐岛》一文中,库切鲁塞特报道说,印度支那政府派遣船只勘测和研究南沙群岛的资源,尤其是磷酸盐资源,也是为了宣示主权。作者希望印度政府能够继续对西沙群岛采取同样的行动,而不必将此案提交海牙法庭。

河内李常杰 26 号新藏有关黄沙群岛、长沙群岛和东海的文献

许多宝贵的文件证实了对黄沙群岛和长沙群岛的主权

据胡时贵教授介绍,亨利·库切鲁塞(Henry Cucherousset)是周报《印度支那经济晚报》(L'Eveil économique de l'Indochine)的创始人。这份在河内印刷的报纸刊登了许多与我国对黄沙群岛主权有关的文章。在社会科学信息研究所举办的黄沙群岛、长沙群岛和东海新文献展厅,完整展出了这份周报。与主权相关的部分内容已被翻译成越南语,方便查阅。“研究所是这份出版物保存最完整的地方,”胡时贵教授说。

另一份法国文献是1931年呈交给印度支那经济财政委员会并提交给政府委员会的报告,其中提到了1931年5月16日在西沙群岛(黄沙群岛)进行的海洋学、动物学、植物学和矿物学研究。该报告介绍了海洋研究所在东海进行的首次研究,研究内容包括群岛下层土壤类型、珊瑚岛形态、鱼类、鸟类以及黄沙群岛土壤中磷酸盐的形成机制。

黄沙群岛之旅日记由两位作者A.Pierre C.和Maurice C.于1941年撰写。日记中,有一段文字明确指出,黄沙群岛是安南王国的一个群岛。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岩石区域,距离数百英里,经常发生沉船事故。该群岛沿着交趾支那(旧称南南)海岸延伸。“我今天要解释的是,为什么我必须建议法国为黄沙群岛建造一座灯塔和一座广播电台,以便提供有用的天气预报,并播报可能经过此地的风暴。此外,还需要设立一个直属于安南保护国政府的土著警察局。”书中有一段文字明确指出。

另一部分值得关注的书籍是中国历史学家撰写的1178年至1951年的古代中国文献,涵盖了汉、唐、宋、元、明、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中国历史。这些书籍的内容并未提及长沙群岛问题。“特别是,一本1950年出版、1951年在北京重印、供中国工人学习的中国历史教科书,确认中国最南端的领土是海南岛,而这本书的中国国情地图上,却没有提及黄沙群岛和长沙群岛这两个地名。”社会科学信息研究所所长黎氏兰副教授博士说道。

据 Thanh Nien 称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对黄沙和长沙有着深厚感情的法国记者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