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员 Dao Tam Tinh 的战争记忆收集之旅
(Baonghean)——第72次(1944年12月22日-2016年)全国人民怀着崇敬和深情回忆越南宣传解放军诞生的日子,34名初始战士在越北抵抗根据地陈兴道森林中诞生,他们是今天英雄的越南人民军的前身。
著名民俗文化研究者陶心静先生多年来耐心收集和保存了大量具有数千年文化价值的文物,他向几代拿起枪来保卫祖国的人们敞开心扉,收藏了与胡伯伯的战士在两次抗殖民主义、抗帝国主义、保卫祖国的战争中紧密相关的文物。
![]() |
Dao Tam Tinh 先生和用飞机残骸制作的雕塑。 |
没人知道他的想法源自何时,只知道他的战争宝藏如此丰富独特。让我们欣赏并珍惜这顶用已发黄的竹篾编织而成、上面覆盖着降落伞网、用抗法战争时期的迷彩降落伞碎片编织而成的帽子。光是这顶竹帽和缴获的“赤脚打猎、与敌人作战”时期的花形降落伞毯,就让人重温了抗法战争年代贫困困苦中“吃惯了苦头的士兵生活”。我们还看到了潘廷锋起义时期铸造的刀剑、火枪枪管等抗战初期国民自卫军的原始武器。
抗美战争期间,解放军随军使用的文物保存得相当系统和丰富。从老式的苏联水壶、烧水和储存食物的英式水壶,到刻有解放军在解放旗帜下的图像和“决心打败美国侵略者”字样的珐琅质饮水杯。从步兵装备的匕首和刺刀,到前线的自备药包,都带有战场的印记。
那里有一面旗帜,上面刻着士兵的名字和地名“溪山长山”。为了守护战略运输要道胡志明小道,两军曾在此激战。大部分文物都经历了战火洗礼,几乎残破不堪,有些甚至沾染上了士兵的汗水,厚厚的汗渍难以洗去。或许正因如此,每件文物,即使没有确切的历史记载,也依然散发着真实的价值,当我们触摸到象征英雄与悲剧记忆的文物时,它们拥有令人动容的力量。
展品中满是长山运输兵的面孔,他们扛着“巨型”水壶,水壶里装着发动机冷却水,是中部地区联络兵的永久自行车,身上穿着褪色的尼龙背心,可以防雨防晒。然而,对于559团的士兵来说,他们肩扛货物翻越巴胜坡,攀登1001峰,开辟了西长山公路,供机动车将物资运往东南B2战线,自1966年以来,他们就像突然重见当年并肩作战的年轻、熟悉的战友们的面孔一样。
在众多战争文物中,有一样东西给敌人带来了死亡和破坏,胡伯伯的战士们,无论在前线还是后方,都精心而富有创意地制作了无数的日常个人用品。那就是一块F105D飞机残骸碎片,上面雕刻着一位扛着枪犁地的民兵女兵的形象。独特的犁刀翻动地面的浮雕是荣市在北方击落的第300架飞机。此外,还有茶具、咖啡滤纸、热水瓶、盘子、梳子、海滩灯、带有可爱漂浮物的台灯……所有这些都是用照明弹管、集束炸弹弹壳、炸弹弹翼、火箭弹翼制成的,制作精美、醒目且方便。
这是士兵们在两次战斗之间,在长山路线沿线的运输站,甚至在战地医务室精心打造的一件作品。这件由武器和杀戮手段重生的物品,其形状背后闪耀着胜利者的冷静和自信,即使在B52炸弹的射程、炮火的轰鸣和有毒化学品的攻击下也显得脆弱不堪。这些文物似乎让人回想起抗美援朝的岁月,虽然贫困潦倒,但人们充满了战胜美国的意志,这一切都是为了南方。这是一辆带座和载重架的载货自行车。这是一个用集束炸弹壳和照明弹管铸造的餐盘。
半个多世纪以来,这里一直保留着那位年轻志愿者的防空风暴灯,他曾在夜间引领车辆经过边水要塞。这里还有那把耙子,当年田地里满是弹坑和炮弹孔时,他用耙子翻耕土地种植土豆。这里还有那台手工碾米机,那用闪亮的黑色竹子编织而成的干净的扬米箱,承载着时光的痕迹,我的母亲、姐姐和我的爱人每天晚上都辛勤地筛选出结实、洁净的稻谷,送往战场。
这里陈列着农业合作化时代收割水稻时使用的镰刀和大镰刀,它们是集约化耕作的典型代表,当年稻米产量曾达到5吨和6吨。这些文物,有的年代久远,有的历久弥新,是由民俗研究者、前义安图书馆馆长陶心静满怀热情地收集整理的。它们虽然价值不高,很多人甚至不认识它们的名字,但却是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怀揣着“一斤米不缺,一个兵不缺”的愿望,北方大后方农业和农村景象的鲜活写照。
展品中还保留着当年拆弹小组犁地、填埋渡轮码头和桥墩弹坑、奔赴前线时用过的搪瓷碗。合作社成员必须是模范生产者和优秀民兵,才能用商业券购买。此外,展品中还陈列着撤离社区和居民区的荣市理发合作社捐赠的几箱理发工具,以及几箱曾是荣市-滨水防空部队37毫米炮弹的衣物。所有这些文物都保留着战争、死亡和后方人民爱的原始面貌,承载着他们辛勤劳作的痕迹,他们用硝烟弥漫的稻米拯救了无数义河村庄被派往前线的人们。
![]() |
战争文物。 |
近年来,陶三定先生又收藏了更多抗法文物,包括奠边府大捷勋章、长山战士纪念章、南方解放战役中以胡志明命名的战士勋章,以及抗美战争期间为干部配备的Nationnan电池供电晶体管收音机。陶三定先生的战争文物来自朋友、热衷于收藏古董的同事,当然,也包括那些幸运地幸存下来的抗美援朝老兵,他们中的许多人终身残疾。
走进位于荣市雄禄乡春兴村的陶三静先生简陋的家,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杂乱无章的空间,却珍藏着无数革命战争的历史文物。他当然也想丰富这珍贵的宝库,毕竟,如果只追求物质利益,并非人人都能在一两天内创造如此丰富的宝藏。当被问及近期是否打算建立个人革命战争博物馆时,他微笑着回答道,他希望将民族英雄般的历史记忆留给当代人,而不是仅仅成为那些在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下,不得不遭受遗失、冰冷和逐渐消亡命运的稀有文物。
荣市,2016 年 12 月 7 日。
文章和照片:范贤
相关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