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黄陈强:“将我的肠子抚平,化作一条林江丝绸。”

DNUM_CIZABZCABD 11:09

诗人黄陈强——史诗《沉积》的作者,被认为是战后越南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迄今为止,已有50多篇关于他的文章,其中大部分出自文学和新闻界的“巨擘”之手,此外还有近十几篇学位论文。长期以来,我也一直渴望写写他,写写一位具有浓厚乂族性格的诗人,写写一位远离家乡、每当想起故乡就感到痛苦和焦虑的儿子。

(冯宪光)诗人黄陈强——史诗《沉积》的作者,被认为是战后越南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迄今为止,已有50多篇关于他的文章,其中大部分出自文学和新闻界的“巨擘”之手,此外还有近十几篇学位论文。长期以来,我也一直渴望写写他,写写一位具有浓厚乂族性格的诗人,写写一位远离家乡、每当想起故乡就感到痛苦和焦虑的儿子。



黄陈强于1948年出生于乂安省当山乡多良村。这片土地原名为多当地区(包括如今的南北当乡),位于林江右岸,是一片美丽的乡村,一片人才辈出的圣地。他出身于莫氏家族,是双族陈阮莫定志(陈朝)的第二十一代传人。当山人至今仍流传着这样一句对联:“多当圣地出人才,当林古庙养育人才。”

黄陈强幼年随父在河内生活学习,读一年级后返回杜良读高中。九年级时,全家迁居北宁省桂武县。因此,有人称黄陈强为“扛三江(蓝河、红河和桥河)浪人”。1970年,在财经大学读最后一年时,黄陈强志愿参军,成为英雄的第367高射炮师第282团的一名高射炮兵。这位来自义安的战士,在从广平、广治到班东——杨振南老的众多战场上经历了生死,最终回到首都,前往同莫(谅山),在“空中奠边府十二昼夜”战役(1972年)中奋战,守护着河内的天空。1975年,黄陈强荣幸地加入解放西贡的军队,为历史性的春季大捷做出了贡献。

退伍后,黄陈强重返校园,继续大学最后一年的学业。毕业后,黄陈强被派往南方参与货币兑换和私人资本主义改革(1976-1980年)。完成任务后,他被调往河内,先后担任财政部、食品部专家、《越南农业报》记者,后来担任《越南金融时报》主编。目前,他已退休,与家人在首都河内生活。



诗人黄陈强(最左边)与越南作家在华沙(波兰)访问期间。

诗人黄陈强以其诗集《地平线》《日子的痕迹》《沉积物》和《星球的礼物》而闻名。但大多数人认为,让黄陈强如今声名鹊起的是长诗《沉积物》。这首诗曾荣获《文艺周刊》诗歌比赛一等奖(1989-1990年)、国防部文艺奖(1994-1999年)、2000年越南作家协会奖以及乂安省文艺协会何春香特别奖(1997-2002年)。近日,长诗《沉积物》荣获由农业与农村发展部和越南作家协会联合举办的“金稻杯”(1980-2010年)奖,该奖项旨在表彰以“三农”为主题的优秀作品。更重要的是,《沉积》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一部具有超越时代生命力的作品。史诗《沉积》共19回,约2000行诗句,是历史、文化和情感传统的沉淀和结晶,是作者献给家乡乂安的一份厚礼。

纵观史诗《沉积》,我们总是会看到勤劳生活的画面,他们常常面对着自然灾害和敌人:“是什么风暴袭击着这片土地/在海上排成一条暗线/正午的雨还未停,风和山羊的时刻已经到来/苦涩已经融入青辣椒/土地榨干了柠檬片上的汁水/抬头望去,蓝天刺痛了眼睛”。而这里,又一次象征着义安人民、中部人民的艰辛劳碌和诸多烦恼:“中部/民歌横卧/在阳光和沙滩上/就连歌声也要筛选两遍/为什么虽然好听,却还是一年四季萦绕在我们耳边……/你何时回来看看/贫瘠的土地没有时间落下/姑娘们的稻米又细又红/唯有风雨如草般清新/无人播种,却在人们脸上泛白。”黄陈强也通过《沉积》向我们展现了家乡传统文化的“层层”沉淀。青苔覆盖的村舍,千年榕树的浓荫,民歌,拉姆河不知疲倦地冲积着泥土,祖母讲述的童话故事,木鱼的故事……尤其是作者通过一个个令人回味的艺术形象,概括了义安人民的美德和品质:勤劳好学,精神矍铄,重情重义,果断善良,宽容大度,甚至有些极端。让我们来思考一下下面的诗句:“像一碗洁白的茄子/咸咸脆脆/像浓浓的绿茶/唇上苦涩却深入人心。”还有:“拉姆河这条河/梦想覆盖着绿色的海洋/群山发出坚定的吼叫/意志像石桌一样坚定/哦!义安,义安/古今金黄的土地/在肆虐的雨水和阳光中/依然保持着它的颜色。”

《沉积》中高频出现的艺术形象是祖母和母亲的形象。首先,祖母,作者自己的母亲,被描绘得温暖动人,成为精神支柱:“母亲珍视并抚慰着笑容/在收获的季节/在孩子们的脸上”,其次是:“母亲坐在雨中点着火/在水天之间养育我”。这同时也是故乡的化身,是作者深怀感恩的祖国。换句话说,祖母和母亲的形象本身就是故乡。尽管远在异乡,作者依然怀着对故土的憧憬,面对人生的沧桑巨变,心中充满了忐忑和无尽的自豪:“母亲是果村的沉淀/储存着所有的梦想,然后呈现在世间/母亲是无尽爱的沉淀/清凉的蓝天弥漫着故乡温暖的气息/把风带回小村/把雨水带下村井/把白云带回天空搅动太阳/把忧伤带出小村”。

史诗《沉积物》自诞生以来,深受读者喜爱,同行、朋友也给予了它由衷的赞赏。诗人黄锦生前曾多次称赞《沉积物》及其作者:“《沉积物》的作者是一位真正的诗人,一位伟大的诗人。一个人要多么热爱自己的祖国,多么眷恋自己的祖国,才能写出这样的诗篇……黄陈强的诗篇蕴含着中原的精髓,义安的精髓。我们能从每一句诗句中,找到闪耀的钻石。我读了三遍,每一遍都能发现宝贵的细节。”多才多艺的诗人阮仲韬曾说:“我手头已有史诗《同禄》(《星光之路》),还想写一首描写乂安土地和人民的长诗,但读了史诗《沉积》后,我就放弃了,因为我知道,我写乂安的诗不可能比黄陈强写得更好。”或许正是因为上述原因,文学评论家泰端孝在《现代越南诗人》丛书中将黄陈强和《积淀》放在了重要位置。评论家在书中毫不犹豫地评价道:“积淀也许是20世纪风雨如磐的下半叶最优秀的史诗。”据悉,《积淀》已被译成英文,美国还举办了一场关于这部杰出史诗的研讨会。诚然,并非每位作家都能获得这一殊荣。

读《沉淀》,我看到的不仅仅是意义和文字,更饱含着作者对故乡义安的深切思念,正如诗人清草所言:“很久没有读到如此豪迈而又辛酸的故乡诗句了。诗中,黄陈强的故乡并不像《故乡是一串甜蜜的杨桃》那样美好,它挣扎着,撕裂着,扭曲着,紧绷着,令人心碎。”读过《沉淀》,想必没有人会忘记那句诗:“中原瘦削如竹肋,雕琢着林江的肠子,化作一缕丝。”《沉淀》的作者也希望,自己能够拥有足够的力量和智慧,继续追寻故乡,继续思索人生,在革新融合的进程中,与朋友们并肩作战,谱写关于义安这片土地的新诗篇。这也是诗人回报故土的“恩情”,这片土地自然条件恶劣,生活虽然艰苦,却始终温暖、深沉、充满爱意。


裴公坚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诗人黄陈强:“将我的肠子抚平,化作一条林江丝绸。”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