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范国嘉:思念故土

DNUM_BEZAFZCABH 19:30

(Baonghean)——“那时,我的一半活在现实世界里。我的一半心智活在作家和诗人创造的世界里。”诗人范国甲在回忆童年时曾如此说道。直到现在,我依然觉得他还是那个样子,一半活在现实世界里,另一半则奉献给他的希望,奉献在诗歌里……

我先是在Facebook上认识了他,后来又通过电话认识了他。这位我暗自敬佩的医生、诗人、翻译家、评论家……出乎意料地朴实无华,平易近人。当我告诉他我想为他写一幅肖像时,他犹豫了一下,但最终还是敞开了心扉。他向我讲述了他对文学的热爱,童年的回忆,当兵的时光,以及对故土的怀念……

“一定要成为一名诗人”

范国甲出生在位于邦河畔的一个小村庄——演州乡土庆村,他对文学的热爱也逐渐升温,直至无尽。尽管家庭生活艰辛,尤其是在父亲重病去世后,范国甲和他的兄弟们依然在这个贫困的村庄里成为了勤奋好学的典范。

他说:“我家穷得连书桌都没有,只能用一扇旧门当书桌。但贫穷对那个一直沉浸在文学世界的孩子来说,根本算不上什么。” 范国才的叔叔是文学老师,家里有个书架。所以“我很幸运,能像老鼠掉进米缸里一样,把那个书架吞掉。” 他说,那个孩子——那时的我——只活在现实生活的一半里,另一半则活在作家创造的世界里。这让他感到更快乐、更富有。

Nhà thơ Phạm Quốc Ca. Ảnh: T.V
诗人范国嘉。图片来源:TV

激烈的抗美战争爆发在他的家乡。那时,范国甲还是个戴着草帽每天上学的小男孩。教室设在阴暗的地下室,油灯上罩着黄油管。他最难忘的是诗人苏有,他去四区出差时曾回过家乡。“对我来说,见到诗人就像见到了天堂里的人。”

也许是因为热爱文学,当年的艰苦与困苦,对年轻的范国才来说,一下子变得容易起来。他学习成绩优异,各科成绩均为5分(当时的最高分),并于1964年和1970年两次荣获省级文学竞赛一等奖。

1965年,他荣幸地获得胡伯伯的嘉奖,胡伯伯在送给他的笔记本的第一页上用墨水写道:“胡伯伯授予范国才的嘉奖”。他说,他深受感动,久久地凝视着这些细细而神圣的字迹。后来,他参军前把笔记本还给了学校。

1967年,在省级文学考试复习期间,范国甲和他的朋友们被阮仲班老师带回家深造。在那里,他读了怀清怀珍的《越南诗人》。当时,这本书只能“偷偷地读”,他至今仍记得当时的感受:“我的灵魂被震撼了。正是这本书指引了我的人生方向:我一定要成为一名诗人!”

17岁时,范国甲响应祖国的召唤,自愿参军。他说:“我怀着无声的浪漫梦想,怀揣着成为一名军旅诗人的梦想,热切地奔赴战场。” 这位充满梦想的年轻人的背包里,装着两卷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战争与和平》……

士兵、教师

范国甲成为第九师特种部队营的一名士兵,从1970年起在柬埔寨和东南部作战,直至最终取得胜利。战场并不像这位怀揣诗意抱负的年轻人所描绘的那样梦幻。

然而,另一个残酷赤裸的世界,却让他拥有了更多的情感和爱。它丝毫没有让他失望或冷酷。在炮火连天、生死攸关的时刻,在敌方基地夜间侦察的滚滚铁丝网下……

范国客默默地忍住泪水和怨恨,回到后方基地后,年轻的战士将那些激情澎湃的诗句抄写在笔记本上。范国客发表的第一首诗是1972年在该师《勇敢的战士》杂志上发表的《在围城坑道里》:“我们在围城坑道里/雨水和钢铁倾盆/我们的全身都被祖国的土地染红/彼此对视,让我们更加亲近,更加深情……”

Hình ảnh người lính Phạm Quốc Ca. Ảnh tư liệu
士兵范国甲的照片。图片档案

战争与军人,是范国才所有诗歌中的重要主题。这不仅因为他是一位在敌人枪林弹雨下,背负着受伤战友的士兵。这不仅因为他伫立在一旁,握着小队长的手,闭上双眼,哀悼着远在故乡的亲人。

不仅因为他照顾并见证了年轻战友尚未来得及道别的最后时刻,更因为他的家乡成为了美军轰炸的焦点。美军的炸弹将竹林椰林掩映、宁静诗意的村庄变成了一片平地。更因为战争,他有一个永远长眠于西宁战场的烈士兄弟。他有一个永远被失去亲人的痛苦所困扰的母亲……

范国甲结婚那天,穿着一身磨破的军装,仿佛经历过战争的士兵。在他的诗歌中,战争的痛苦令人潸然泪下:“我走遍森林寻找你/名字刻在木纹上/你在哪里?/四面八方硝烟弥漫/炸弹仿佛落在你身上”(作于逝世纪念日——此诗荣获1984年胡志明市文学艺术协会战争伤残烈士诗歌比赛一等奖)。“那些年,我在深山老林里与美国人作战/母亲在那里度过了许多雨季,又冷又湿/我注视着我,耳边传来隆隆的炮声/母亲的心每天都像被炸弹炸过一样”(黎明时分,我将离开)。

范国甲创作了大量关于士兵和战争的作品,即使在他从战场归来,进入河内大学语言学院学习后,直到后来,他依然如此。大学毕业后,范国甲在大叻大学担任讲师(1983年)。1989年至1990年,范国甲在俄罗斯联邦彼奇戈尔斯克外国语大学担任俄语实习生。2004年,他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后一直在大叻大学语言学院工作直至退休。

如今,即使以诗人的身份——林同文艺协会主席的身份与他相遇,也不难看出范国甲身上的“老师”气质。温柔、谦逊、谨慎、谨慎、整洁。范国甲像他选择的这片土地一样,过着平静的生活,想要隐居在风中、松林中、丘陵中、宁静的湖水中……

半生“乡村梦”

三十多年来,范国甲始终与大叻高原结缘,大叻给予了他诸多恩惠,但对于范国甲来说,他却将自己一半的灵魂投入到“思乡之梦”中。他说:“土庆村是我灵魂的一部分,是我诗歌中最抒情的部分。”

Bìa 2 cuốn
作者范国彩的两本书《专辑里的诗歌》和《诗歌和一些文学问题》的封面。

在范国甲的心中,田祺乡的小邦河不仅是他童年的美好回忆,更是他意识的指引,引领他追忆往昔,追忆故土,唤醒他以及众多田祺人心中曾经涌动的深沉的爱与哀伤。邦河、邦桥、西市场、战火岁月,以及永远倒在祖国怀抱的兄弟和朋友。这一切仿佛都映照在这条在祖国地图上没有名字的小河上。但它一定存在过,一直存在于另一张地图上,那张人们无法用眼睛看到,却只能用心感受的地图。“怀念北风肆虐的日子/雨水遮蔽了田野/湿漉漉的稻草在光秃秃的黄树旁/牛儿每根冬丝都憔悴不堪”(《怀念故乡》)。

我遇见他,默默地站在“母亲墓前”,去“拜见妹妹”,被“鸡鸣惊醒”(如同他诗名)。然后,在漫漫的流放旅途中,我遇见他,蓦然想起:“我离开了椰子村托庆/那条我爱你的月光河”,“我离开了房子,任由风吹拂/每个夜晚,月光下的花园都空无一人/多少个清明节,没有再回到母亲墓前烧香/怀念夕阳西下泛黄的午后”(《离开了的房子》)。

故乡,异乡的土地,贫困与残酷的战火,都无法阻挡人民学习的传统。直到后来,范达、阮仲班、阮和等老师的名字依然铭刻在范国甲的记忆中。怀清怀赞所著的《越南诗人》,这本“指引”范国甲走向诗人之路的书,似乎仍在老师书架的某页上翻开,在范国甲始终相信等待他归来的那座老房子里,依然用激昂而迷人的文字召唤着他。追寻着诗意的情怀,范国甲有机会回到土庆村,回到奉河,回到送他去部队时强忍泪水的母亲,回到那些与他息息相关的一切。再次回归,伴随着诗歌的回响。

PHAM QUOC CA(笔名Khanh Thi)- 1952年出生,家乡演州演岐。

- 诗人、评论家、翻译家、越南作家协会会员、越南记者协会会员。

- 曾任大叻大学文学院院长、《浪边》杂志副主编、越南作家协会东南地区执行委员会委员、大叻大学退伍军人协会主席。

- 现为越南文学艺术协会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委员、林同省文学艺术协会主席。

主要出版作品:《低音》(诗集,1987年);

《开阔的视野》(诗集,1994 年);

记忆中的村庄 (诗集,1996 年)

森林,歌曲 (诗集,2004 年);

1975 – 2000 年越南诗歌中的一些问题(专著,2003 年)。

收录于《诗集》(诗集,2010 年)中的诗歌

诗歌和一些文学问题(专著,2017年)……

水荣

相关新闻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诗人范国嘉:思念故土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