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潘文图:通过波浪连接欢乐海岸的人
(Baonghean.vn)——潘文图先生自解放文艺时期起便是一位诗人和记者。国家统一后,他于1976年回到文艺部义安广播电台工作,该电台后来并入省级广播电台,更名为义静广播电台。
那时,“嘻哈电台”仍然是我国每个公民文化精神生活的重要贡献者。然而,当时“广播屋”的日常生活却极其简陋,甚至可以说是寒酸,正如那两首民歌所唱:
诗人、记者、广播员
那三栋房子都不是家!
我认识涂先生,是在1976年。当时,我还是荣市师范大学文学院二年级的学生,经常去记者潘文述的矮矮的房间(当时,义静广播电台位于荣市,靠近现在的省博物馆)。最初,我是为了见那首我早已耳熟能详的《幸福海岸桥》的作者而来。这首诗最初发表于1971年的《人民报》,后来由音乐家文安谱曲。后来,我们出去或者去创作,介绍涂先生时,都会简单地说一句:“这就是《幸福海岸桥》的作者。”客人总会像见到老相识一样发出惊叹。那也是一件幸福的事!
![]() |
诗人潘文图(右三)与艺术家们一起进行实地考察 |
相关新闻 |
---|
任何节目好坏,任何诗歌,任何充满激情和寓意的奇闻轶事,第二天都会被公众热议。很多人等到下一周才收听重播。我对这个电台上瘾了。我上瘾到大学毕业考试临近时,竟然问杜先生我想去义静广播电台工作,或许可以帮他做些零活。杜先生怎么想?他似乎很欣赏我,潘文图答应了,让我多问问他的上司,并告诉我只要填个申请表,写份简历,把广播和印刷的文章收集起来,交给电台领导审批就行了。我迫不及待地照做了,但最终我还是……只是电台的一名打杂工!
2000年底,我通过朋友得知杜先生即将退休。他出生于1942年7月7日,按照这个年龄,政府很乐意让他退休。然而,杜先生将不再负责电视台的文艺节目,将与妻子回到家乡安城务农,养活近十口人……的消息让我困惑了将近一个星期。我感到空虚,没有地方玩耍、学习和工作。现实生活中,记者潘文图非常沉默寡言,经常坐着听同事们发言、争论、争吵,而他只是面带微笑。他说话时,总是带着那种微笑。然而,当朋友们需要他的建议,或者面对需要他清晰观察的复杂问题时,杜先生就会“立即出现”,以一种轻松随意、头脑清醒的方式。一个交际面广、开朗友善、谦逊果断的诗人兼记者,只要有文学内容,随时随地都可以工作,有朋友可以合作,创作了无数贴近生活、时事,却又新鲜、有条理、善于煽动运动的诗歌节目、诗歌评论……
还记得潘文图先生有时会邀请我们这些诗人去电台录音室朗诵诗歌。节目结束后,编辑、主持人、朗诵员、录音员都累得汗流浃背。谁家还有点闲钱,就把大家拉到电台门口的水箱边,喝着花生酒,围坐在一起聊天,还不忘提醒大家听听接下来的节目。有些人听了,有些人忙得没时间听,但我告诉自己,我还在写作,我还充满激情,我还想让听众们知道我还活着,还在为生活而奋斗。有几次,我投稿了,潘文图先生不知为何没有播出。但他还是会把稿费算好,发给作者。我当时心里琢磨着,后来才知道,原来当合作者太“穷”的时候,比如我,在补贴期间在荣市师范大学当讲师,他有时会这样鼓励我。虽然稿费不多,但是同事之间守望相助、患难与共的爱心真的很伟大!
至于我,自从杜先生退休后,我与该台的合作就少了,有时甚至好几年都忘了。为什么呢?不,绝对不是因为他偏袒我,为了名声和版税而大量发表文章给我,而是现在其他记者在编辑,我不熟悉,所以有点不好意思。更重要的是,潘文图影响了包括我在内的义安和河静省的许多作家,让他们从心底里信任他,把自己的精神寄托在他身上。
桥梁仍然连接着两个家乡
月夜桥下我洗衣服
经过一千天的战斗,他回来了。
坐在桥上吹笛子迎接你。
潘文图先生刚刚去世。有多少人为此哀悼?但一位在生活中和诗歌中都充满善意的潘文图先生,必将长存。在本省的广播和新闻界,还有另一位潘文图先生,他是本省文化艺术生活中非常活跃和活跃的一部分,因此我敢称他为“跨越重重波涛,连接幸福海岸”的人……
阮文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