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石桂:诗歌与人生故事
(Baonghean.vn)——诗人石贵首次向乂安报敞开心扉,谈论他的诗歌以及他与诗歌的缘分。
带着诗歌和事件“和孩子们”
- 亲爱的诗人石贵,我曾听说,您在写诗初期曾给自己立下过一系列戒律:不写别人写过的字,不写别人想过的想法,不写不着边际、不谈真情实感,不写赤裸裸的真情实感,缺乏美感。这是真的吗?您是如何做到的?
诗人光辉曾说,我是一位写破扫帚和破篮子的诗人,其他诗人不关注的一切都写进了我的诗里。这话部分没错。我的诗里没有玫瑰或百合,但有扫帚花和扫帚草花。
扫帚花落在爬行的蜜蜂的翅膀下
白色的岩石暴露在正午的阳光下
或者
扫帚花林又白了,火花花林又白了。
树叶间鸟儿的鸣叫声让我睁开眼睛去看……
因为我禁止自己写玫瑰、百合、虎皮百合……我被迫写别人没写过的花。不仅是花,我对所有东西都这样。所以我的诗里有“碎砖”,因为我禁止自己写整块砖,所以我不得不写碎砖。
毕竟,我创作时给自己定下的禁忌,是我强迫自己去完成的严格的艺术要求。如果你读我的任何一首诗,或者我的任何一行诗,并把它与我上面给自己定下的禁忌进行比较,你就会清楚地看到,我完全认真、严格、认真地履行着那条自我禁忌。
清澈的海水,满满的黑鱼
悠闲漫步,迎接每一株稻苗
鱼儿惊奇地嗅着泥泞的脚印。
睁大眼睛,惊讶地认出了我……
或者
山倾斜着肩膀,把路托了起来
或者
余烬和灰烬落入火中……
这些都是真实的细节,非常真实。但我认为这并非赤裸裸的真相,缺乏美感的真相,对吧?如果要举例说明我是如何践行自己给自己定下的“禁忌”,我可以说,我的大部分诗歌和诗句都严格遵循了上述“禁忌”。我觉得,我拿起笔时给自己定下的“禁忌”,对于写作初期的年轻人来说,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不渺小,不伟大/可以被丢弃在阴暗的角落/可以站稳两条腿/我孤独,我是层层上涨的潮水……我因乡村生活而咸涩/我饱食衣食,又因日常生活而饥饿……面对残酷与死亡/鲜血流淌,灵魂留下伤痕/我疲惫不堪,不再惧怕死亡/但我仍想活得更真实!”(我)关于你诗歌中的那个自我,你能说些什么?你有没有感觉到正如一位诗人所言,“粗糙的自我,不合模样”,是否让他在生活和诗歌创作上都举步维艰?
那首诗写的是“自我”,而不是石贵自己的“自我”。它是我心中的“自我”,你心中的“自我”,每个人心中的“自我”。我们为什么要塑造“自我”,为什么要写“自我”?你建一座百层楼,要想它坚固,每一块砖都要坚固。要想集体强大,集体里的每个人都必须强大。整个民族、整个国家也一样!
《我》这首诗,着重赞美每个人作为创造性个体所蕴含的核心品质、与生俱来的能力和坚强的性格。赞美坚强的性格,也赞美每个人的品质和能力,旨在使人臻于完美,就像我们关心每一块砖的坚固、完整和强度,以便建造一座现代化、文明、美丽的房屋一样。如果艺术和诗歌赞美的是每个人内心深处、头脑中和智慧中蕴藏的美好品格,那就没什么可抱怨的了。对吧?
你想让我谈谈孤独的感觉,对吧?我认为孤独不会阻碍创造力,相反,它是创造力的驱动力。可以说,孤独迫使人们工作,尤其是智力工作。在这个世界上,有些工作是无法与任何人分担的,没有人能够共同承担。谁能为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写作,又能为牛顿、爱因斯坦、门捷列夫思考?为了打造强大而坚韧的自我,有时人们也需要练习忍受孤独和孤立……
- 回到当时那个著名的文学事件,具体来说是在《和孩子们》这篇文章里,您能再讲一遍这个故事吗?现在回想起来,您有什么感受?
旧事重提,实在不想再提。我觉得那首诗突然被批评的故事,是文学之外的故事。如果要重提,我会讲一些诗之外的故事,让你们知道真相。关于人世间的真相,关于不久前每个人内心的派系斗争和嫉妒。讲这些又是为了什么?每一次跌倒都是一次教训。上一代作家的跌倒,也应该被后人铭记,以资借鉴。这件事也给那些肩负起管理文艺重任的人留下了一个教训:文学之外的事情,要小心谨慎!过去,那些被争议、被批评的文学作品,最终总是事与愿违。这些作品后来大多获得了国家级奖项。就连那些曾经被批评的作家的名字,现在也被用来命名街道,比如冯君、文高、武仲冯等等。一定要小心谨慎!
幸福只是一个概念
- 尊敬的诗人石桂,您如何看待价值观的转变?对于那些感觉自己仿佛“渺小如虚无”的人们,您有什么建议吗?读者们还想请您进一步解释一下“在寻找失望的过程中,感受到庄严的幸福”这句话吗?
说实话,我不敢自诩比谁都博学、进步。但我认为,一切都在随着时间而变化,价值观也必然会随之改变。例如,过去人们对富人的认知、想法和价值评价,可能与我们今天对他们的认知和评价截然不同。也许过去我们认为某些行为和想法是好的、正确的,但今天的现实迫使我们重新思考。我认为这是正常的、好的、敏感的、及时的、进步的。您问的是,您谈论的是价值观朝着不尽人意的方向转变,这种转变正在导致人们情绪有些消极和阴郁,感觉每个人都只是“虚无中的一个小点”,在社会有利和不利的变化面前感到孤独和无助?
我认为,历史的进步往往慢于人们心中渴望改变的渴望,这种渴望虽然迫切,却总是略显仓促。对于历史而言,百年不过是一瞬,而对于人类而言,百年却终结了一生。虽然人们懂得“该来的总会来”的历史规律,但很少有人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历史“必然会来”的事情。正是这种不耐烦,导致了人们内心的不同情绪。人们知道,他们所面对的那些消极、无聊、压抑的事情,按照规律,迟早都会过去。但人们却希望这些消极、无聊、压抑的事情今天就过去。无法如愿以偿地立即过去,会让人感到无助。当下缺乏同情,又没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未来美好的事物,会让人感到孤独。孤独和无助,在社会仍然充满负面情绪和不如意之事的当下,只是正常的心理状态和情绪。我们希望这种心态和精神也能成为改变生活更美好的愿望的动力。
至于“幸福在寻找失望时显得庄严”这句话,我觉得很容易理解。民间有句谚语说“迷失的鱼是大鱼”。那些对自己拥有的、梦想的、抱负的、追寻的感到不满的人,他们的幸福感必然会更加庄严、更加神圣,也更加美好。梦想越多,想象越多,幸福的“典范”就越好。幸福只是一个概念。
- 感谢诗人 Thach Quy 的这次有趣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