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吴春川:文学中的“军人品质”

December 21, 2014 12:49

(Baonghean)——我在《义安周末报》的文艺版块读过您很多次的短篇小说。它们记录了战争年代人物的悲欢离合,隐藏在英勇战斗的背后,是深刻的关怀和思考,非常真实,也非常人性化。我那点小小的同情,今天竟然幸运地与您——作家、教师、老兵吴春川——相遇……

“哦,我只是个爱写作的老人。年纪太大了,记者采访什么?”作家吴春川在纸桥镇(琼吕县)的路口迎接我,用一位对生活持保留态度的老人的谦逊态度开始了交谈。随后,从熙熙攘攘的人群到他家门口的几百米路,充满了悠闲的交谈和询问。这位“爱写作的老人”如今已年近75岁。他头发花白,由于11年前严重中风导致的偏瘫后遗症,步履有些蹒跚;除此之外,他的一切都散发着不同寻常的清晰和敏捷。

Nhà văn Xuân Chuẩn.
作家宣川。

他略带担忧地解释着房子尚未完工,家具杂乱,工人们好在几天内粉刷完毕。工人们熙熙攘攘,人声鼎沸,我听出一口清安口音。“嗯,我老家在清化省农公镇。上周回老家的时候,遇到几个技工,就赶紧请他们来翻修房子。工人到处都有,但正是因为我能听到家乡工人的声音……”他回答道,仿佛理解了我的担忧。这就是他,始终怀揣着对根的深厚热爱,对他来说,逝去的一切都永远不会消失。就像作家宣川对故乡的记忆,用他自己的话说,充满了“爱与怒”,却始终萦绕在他的字里行间和诗句中,尽管他人生的大半生都生活、工作、依恋着乂安这片土地。像那硝烟弥漫的战场,像凝固汽油弹轰炸后落叶纷飞的森林,像那些为祖国长征而牺牲的少男少女……他说,他永远也无法忘记,即使到了现在,当他以为年老和病痛已经击垮了很多东西的时候,那一连串的记忆依然每晚涌上心头……

作家宣川出生于一个秉承勤奋好学、爱国传统的家庭,是家中六个兄弟姐妹中的老幺。老幺从小就备受宠爱,童年过得平静安逸,比同龄人略胜一筹。谁也没想到,人生充满变数,兄弟姐妹们也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父母相继去世,家道中落,家道中落。从此,农村的记忆里,只有挖积木、拌木薯的稻子、打着补丁的衣服度日……

我回去寻找我的童年

在干燥贫瘠的茬地上

断蝈蝈更是一脸茫然。

我收获了许多忧虑

(《糊涂童年》,2000 年)

最珍贵、最自豪的是,他的姐妹们克服逆境,依然互相鼓励,继承祖业,立志要好好读书,在当地出名。他说,在北方饥寒交迫的年代,唯一支撑着姐妹们不倒的念头就是读书。读书是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是为了在大事面前不自满,要自立!他的哥哥是吴春萨,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和诗人,著有《廷榜青年游击队》、《山那边》、《作家画像》……至于他的姐妹们,她们为了父母,为了培养弟妹成才,忍辱负重,日后,她们的身影始终萦绕在他的诗词歌赋中……

1964年,作家宣川毕业于河内文学大学。作为325师的宣传“战士”,他经历了一段英勇、悲壮、激烈的战争历程。14年的战争岁月,他辗转于不同的阵地,跨越了数英里的乡村地标,与战友们并肩作战,所有的悲伤、喜悦、自豪和痛苦,都浸润在这位年轻战士的笔下,甚至在退伍之后依然如此。许多读者评价宣川是乂安文学村为数不多的能够真实而引人入胜地描写战争和战后生活的短篇小说作家之一。与他长谈,我真切地感受到那种文学的感受,因为我能感受到一个经历过战争、经历过战斗、面对生死之间脆弱界限的人沉重的内心。他说,曾经,在一个狭小的碉堡里,他和战友们享受着激战后难得的宁静时刻。一群面容稚嫩的年轻人,互相说着玩笑,哈哈大笑。一位二十多岁、刚刚入伍的战友,自告奋勇站起来打水。他刚走到碉堡口,笑声还未平息,突然,一阵美军炸弹落下,炸开岩石泥土,将地上的一切扫荡一空。那一刻,他和碉堡里的战友们仿佛被战争的残酷压得喘不过气来,因为这位战友的笑容还没来得及收敛……等到炸弹停了,他才爬起来,泪流满面地寻找战友残存的残骸……战斗的记忆不断涌现,迸发出一首首凄美的诗篇:

我们的同志留在长山

烧焦的森林里长着光滑的绿草

你还在吗?

现在给草,但痛苦

绿色的

(《路与草》,2000 年)

Những tác phẩm đã xuất bản của nhà văn Xuân Chuẩn.
出版作家宣川的作品。

作家宣川颤抖着向我诉说着那段悲惨的记忆,仿佛再次直面心中那难以言喻的伤痛。他伸出双手,那是一双几乎走到人生谷底、布满雀斑的手,鱼尾纹刻画成无数条命运的掌纹。正是这双手,在战场上掩埋了无数战友的尸体。也正是这双手,在圣林毒水中,抚慰着十八九岁少女纤细的秀发,在荒芜的洞穴里,在荒芜的洞穴里,在毒水中 ...

漫长的夜晚,女孩们扭打在一起,欢笑不止

眼里充满泪水,根本无法入睡。

赶紧伸手紧紧拥抱你

没有冬天!

没有春天!

唯有永恒的愿望

自我抚摸,所以头发不再浓密

脸颊上有酒窝,疟疾

带走

(我的姐姐,1995)

1976年,战争结束,国家统一,他主动申请退伍,重返师范生涯。当时,他选择嫁给琼琉,是因为他有一位贤惠的妻子,在当地当老师,也因为他对这片远离家乡的孩子们充满福祉的土地的情怀。那段站在讲台上的日子里,他依然抽出时间写作,以此来寄托他对文学的热爱,并“还债”——他经常这样谈论自己的写作生涯。“我写农村,是为了还祖先、父母和劳动人民的债。”

我书写那场残酷的战争,是为了报答我的战友们——那些活着的,那些已经死去的。我书写,也是为了报答这片义安的土地,它给了我工作、给了我家、给了我爱的地方!”——作家宣川若有所思地说道。几十年来,他倾注心血,写下了数千页手稿,并出版了诸如短篇小说集《奔腾的河》、长篇小说《燕村英雄》、长篇小说《Xom Len》……等多部作品。我不知道,此刻的他,是否真的平静地克服了心中的烦恼和纷乱的记忆?我只知道,这位“爱写作的老人”依然对文学怀有深厚的感情。2003年中风后,他的健康状况明显下降,现在每天上午只能工作不到2个小时,下午则抽出大约1个小时的时间阅读书籍、报纸、杂志……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作家还自学了信息技术,过去7年来,他彻底摆脱了传统的纸笔写作方式,转而使用电脑进行创作。除了《乂安报》读者耳熟能详的短篇小说《Chi ca》、《Lang xua》、《Chuyen nha cua linh》……之外,他还戴着眼镜,勤奋地“啃”着数百页的长篇小说。他表示,目前正在创作一部暂定名为《龙妈》的小说,重现越南农村模范、纪律严明的家庭模式,希望作品中能融入更多的声音——来自内心的声音,坚守那些在现代喧嚣中濒临消亡的家庭传统道德价值观。

文学创作与奉献从未停止,成为他始终肩负的事业,而让这份激情在艰苦的征程中始终不曾熄灭的,或许正是他心中挥之不去的那份退伍军人的“品质”……

福映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作家吴春川:文学中的“军人品质”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