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记者 Vu Trong Phung 在越南进行报道
(Baonghean.vn)-“我印象中武重蓬是一位伟大的作家,非常伟大,不亚于其他文学传统的任何一位伟大作家……到目前为止,在越南,没有人写出过像武重蓬这样多的作品,也没有人写得像他这样好!”
(美国越南问题专家彼得·齐诺曼博士)
武仲冯肖像 (1938)
20世纪初,越南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文学等各个领域都经历了剧烈的变革,这直接影响到了越南尚处于萌芽阶段的报刊事业。
如果说1865年我国只有一家报纸——《嘉定报》,那么到1925年初,我国就有35家报纸。七年后的1932年,报纸数量猛增至132家。印度支那民主阵线时期(1936-1939年),报刊业蓬勃发展,报告文学通过多种渠道逐渐出现,在文坛和新闻界广为人知,并被许多才华横溢的作家学习和运用。一些作家凭借这种新兴的报告文学体裁而声名鹊起。
1930—1945年这十五年的历史时期,被研究者公认为报告文学发展的时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实现了质的突破,出现了一系列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和报道当时我国社会生活的面貌和面貌的报告文学作品。
与仲朗等多位著名记者一样,作家兼记者武仲锋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很快就在报告文学领域留下了不朽的作品。作家仲朗出版了两部著作:《做个公民》(1938年)和《孩子们》(1944年)。武仲锋在短短六年间(1933年至1938年)留下了七篇报告:《陷害人民》(1933年)、《通婚西洋产业》(1934年)、《代表与代表》(1935年)、《教师饭与教师饭》(1936年)、《画诽谤与小丑》(1936年)、《吕克·西》(1937年)、《庆祝春节的县》(1938年)(1)。这七篇报告在当时都引起了巨大反响。冯达德在为《洋务运动》(1936年,方同出版社出版)撰写序言时曾称赞道:“我不想把这本书仅仅看作是一部报告文学。我想把它放在具有更广泛影响的作品中,放在能为文学艺术指明方向的作品中,放在能为后人审视当今提供文献的作品中!”
在上述系列报道中,城市主题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因为这是作家武重锋的强项,反映了社会的客观现实:在封建殖民政权的过渡时期,城市出现并迅速成为一个聚集地、一个热点,一个非常适合报道文学的题材。在这里,他抓住了人、社会、人事的“正确脉搏”,并由此通过专注的报道贡献出独特的声音,成为“北方报道之王”——这是冯得德当时的尊称!
20世纪30年代,河内社会弊病丛生,卖淫嫖娼、吸毒、盗窃、流氓横行。《六四》、《共泰共科》、《锦恩古》、《奇义玛西》等报道直面当时的社会问题:人性的堕落、金钱至上造成的混乱、激烈的竞争摧残人性……
Vu Trong Phung 近期出版的一些作品
更具体地说,让我们看看武忠丰在报告中说了什么?那就是妓女的悲惨命运、仆人的贫困生活、赌博和酗酒……如同不治之症。《妓女》报告可以被视为对卖淫及其可怕后果的社会学调查。官方数据显示,在一个人口不到18万的城市,妓女人数高达5000人,占总人口的3%。与此同时,妓女治疗机构(妓女治疗中心)只能容纳200人。每4000名新生儿死亡,平均约有1000名儿童死于父母梅毒或梅毒并发症。关于报告文学《陆氏》,武仲锋在1937年《统一报》第11期致读者的一封公开信中表示:“请您理解,撰写报告文学《陆氏》时,我不仅是一名作家,也是一名记者。一名记者必须向所有人说实话。如果发生了什么事,我的职责只是告知所有人,而不必担心谁会从中受益?”
嫁洋人的“职业”也是一种长期的、变相的卖淫,武仲丰在《嫁洋人的艺术》一书中对此有详细描述。精彩的报告《教师的饭和教师的饭》重现了一群衣衫褴褛的农民从偏远的农村涌入城市,从事各种工作谋生的悲剧。孔森朵12岁出门打工,13岁时被夺去了贞操。河内社会“号召村民离开干涸的田地,来到这里再次饿死……它把人的价格与牲畜的价格等同起来,它把一批又一批的男孩送进了火炉监狱,把一批又一批的少女送进了妓院”。《人间陷阱》一书专门研究赌博;武仲锋不仅单纯地描写人物和事件,还大胆地揭露了在金钱空前的破坏力面前人性的堕落……
教育家、研究者范谭(Van Tam)在研究越南中世纪文学回忆录体裁时,将其概括为两个基本特征:真实人物、真实事件(富含历史真实性的文献)以及作者自身叙事角色“自我”的出现(2)。如今,尽管回忆录体裁发展历史悠久,但这两个基本特征仍然被作家们所认可。作家武忠锋(Vu Trong Phung)的叙事自我在报告文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引领着故事情节,拉近了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并凸显了审美情感。这种叙事自我既富有客观性,又不失灵活性,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见证者,让读者始终感觉自己与作者身处同一个故事之中。
陈登草博士在对作家武的叙事自我进行研究中也发现,这种自我常常达到尖锐、审慎的评论语气,或隐含讽刺和深刻的批判,直接揭示了作家本人对事物和现象的感知和态度(3)。
在叙事散文中,一些体裁,例如回忆录、游记、报告、回忆录、日记……通常被称为“记录”,它们介于文学与新闻报道以及政治评论之间。文学研究者赖阮安认为,文学记录的创作往往在文学史的各个时期盛行,这些时期与旧关系的危机、新生活方式的出现以及对风俗习惯描写的日益关注等历史和社会时期相呼应(4)。20世纪30年代的越南文学就是一个例子,我们见证了报道文学作品的激增,这些作品反映了许多社会弊病,这些弊病正不可阻挡地“城市化”着,而武忠锋的报道文学正是由此诞生的典型,其说服力日益增强!
作家武仲锋在其短暂的27年人生中,包括10年的写作生涯,留下了丰硕的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戏剧、散文,尤其是一系列报告……为越南文学和新闻事业提供了宝贵的财富。其思想内容具有强烈的批判革命前(1945年)社会的倾向,加上犀利、细致、才华横溢的艺术风格,使其作品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对国内外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尤其是从事报告文学的记者,产生深远的影响。
1949年9月,在越北战区,诗人苏友对当时对这位作家有着不同解读和理解的评论家和读者做出了非常引人注目的评论:“武重锋不是革命者,但革命感谢武重锋”。
尽管从八月革命前后直至近代,作家武仲锋的文学生涯跌宕起伏,时有起伏,但他逐渐成为一位“无可争议的地位”的作家。而在报告文学领域,作家兼记者武仲锋始终无愧于“北方报告文学之王”的称号,是20世纪上半叶越南现实主义文学的“巨擘”!
____________________
(1)请参阅武仲锋在21世纪初出版的选集,例如六张同点牌(报告集,文化信息出版社,2002年)武仲凤收藏(报告文学第一卷,文学出版社,2005年)小丑涂片(含2000年新发现作品,作协出版社,2000年)
(2)《回忆录式的北方报告文学之王》一文,刊载于本书Vu Trong Phung,报告文学和散文,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8页。
(3)Tran Dang Thao,书武仲冯的文学特色, 青年出版社, 2008, 页104
(4)赖阮安150个文学术语,河内国家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79页
金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