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安市场上许多商品没有越南副标签
许多进口产品在义安市场上广泛销售,却没有按要求贴上越南语副标签。消费者在“盲目信息”的状态下购买产品,对健康和安全构成诸多潜在风险……
从化妆品、功能性食品、糖果到鱼露、儿童玩具……数百种来自中国、泰国、台湾、韩国、法国、美国等地的商品在义安省市场上广泛销售。然而,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商品大多没有越南副标签,而根据越南法律,副标签是进口商品的强制性要求。


根据第43/2017/ND-CP号法令关于产品标签的第7条第3款规定,进口到越南的商品,如果标签上没有显示或没有显示足够的越南语强制性信息,则必须有一个补充标签,清楚地标明产品名称、成分、使用方法、产地、安全警告等。如果没有补充标签,消费者就无法知道产品是否适合自己,也无法控制使用时的风险。


现实生活中,人们大多基于情感、图片、气味或卖家推荐来购买商品。而那些较为谨慎的人,则会使用手机上的语言翻译应用程序来查找产品信息,但这仍然只是一种“猜测”,因为机器翻译既不准确也不完整。
“我曾经买过一罐手拿的祛黄褐斑膏,上面全是汉字。卖家说很好用。用了一个星期后,我的皮肤变红了。这时我才发现,这药膏里含有强效的漂白剂。如果当时有越南语标签,就不会发生这种事了,”杨翠仙女士(荣市)说道。

很多贴着“中国国货”、“泰国手提包”、“日本便宜货”等标签的产品,在电商平台、直播、社交网络上铺天盖地地宣传,却没有任何附加标签或质量检测。买家只相信图片和销售广告。
购买和销售没有附加标签的商品不仅违反法律,而且还会带来许多潜在后果:不正确使用、成分过敏、食品安全,如果是化妆品、功能性食品或药品,甚至可能造成严重的健康影响。


消费者“信息盲区”严重,许多商家利用消费者对外国商品和廉价商品的偏好,进口来历不明的商品,混入假冒伪劣产品。尤其是在大型超市、杂货店或网店,质量控制几乎完全被忽视。标签只有外文,没有防伪标志,但消费者仍然购买,因为他们觉得比正品便宜。有些产品使用不当会造成危险,尤其是儿童功能性食品和化妆品。



根据第128/2020/ND-CP号法令第21条政府关于对海关部门违法行为进行行政处罚的规定:
▶️进口商品无越南副标签(而原标签未完全显示所需内容)将受到以下等级的处罚:
🔸50万至2000万越南盾,具体取决于货物的价值和违规的性质。
▶️此外,当局可以:
🔸没收证物违规(如假冒、伪造、违禁商品)。
🔸强制再出口、销毁或者按规定加贴标签后方可流通。
▶️不标注也属于违规行为。第43/2017/ND-CP号法令第7条在产品标签上造成混淆,影响消费者权益,并可能根据消费者保护法受到额外处理。
📣笔记:
未贴二次标签不仅会受到罚款,还会影响业务部门的声誉,潜在的风险吊销营业执照如果重复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