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林业经济模式带来效益
山区开展的植树造林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行动已持续多年,不仅提高了造林效率,还有助于提高植被覆盖率,防止水土流失,应对气候变化……还增加了山区人民的收入,消除了饥饿,减少了贫困。该省许多地方都涌现出许多良好做法,提高了造林效率。
(Baonghean)-山区开展的植树造林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行动已持续多年,不仅提高了造林效率,还有助于提高植被覆盖率,防止水土流失,应对气候变化……还增加了山区人民的收入,消除了饥饿,减少了贫困。该省许多地方都涌现出许多良好做法,提高了造林效率。
山河村老人的米菜园
山下村有281户人家,1227多人,也是祥阳县三光乡人口最多的村。由于地处山区,全村只有202公顷轮作土地,每户只有100平方米种植水稻。面对这样的困境,老人协会大胆创新,注册种植稻米树的模式。老人选择稻米树来建设模式,是因为稻米树是山下村的传统作物,而且当地的土壤和地形非常适合种植稻米树。此外,除了竹笋生长的季节外,稻米树一年可以收获多次。
2003年,山下村老年协会发起了这项活动,长者们积极参与。至今,大多数家庭都拥有自己的菜园。例如,永进荣先生家有超过5公顷的菜园,罗文留先生家有4公顷,潘兴山先生家有4公顷。虽然他们家都有自己的菜园,但长者们都积极地维护着协会的整体运作。协会成员罗氏欢女士分享道:“我年纪大了,无能为力,我把协会的菜园打理好,是为了让长者们开心。鼓励子孙后代才是最重要的。”
山下村老年协会的菜园。摄影:D.T
在这种鼓励精神的带动下,山下村许多家庭扩大了相思树和金合欢树的种植面积。特别是,2012年,根据政府的135计划,任何种植一棵相思树或金合欢树的家庭都将获得1000越南盾的资助。因此,村老年协会更有信心实施这一模式。山下村党支部书记卢文峰说,目前相思树仍然是山下村的主要作物。相思树种植面积约为450公顷,2012年,相思树带来近20亿越南盾的收入。老人们不仅为此做出了直接贡献,而且在鼓励子孙后代发展经济、脱贫方面也功不可没。
可以说,在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的当地具体条件下,山下村老年协会选择了一条正确且合适的道路。从而为有效实施植树造林替代刀耕火种政策做出贡献,并逐步改变年轻一代在义安西部这片潜力土地上的意识。
绿化荒山
根据乂安省人民委员会第254号决定实施建设新经济区,1985年,乂光乡(宜禄)的86户居民自愿迁往归州县周平乡定居发展经济。他们的新土地是平光村,距离48A国道5公里。当时,主要目标是粮食生产,因此他们努力砍伐原始森林,种植水稻、玉米等。不久,原始森林和珍贵木材消失了。经过十多年的砍伐森林、夷平山丘,平光人民开辟了大片水稻、木薯等原料林。然而,森林面积的减少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凭借林地优势,国家投资发展林业资本,修复原料林,平光迅速启动了重新造林工作。如今,平光省家家户户都争相种植金合欢树。他们雇佣工人耕种土地,培育树木。如今,平光省有近300公顷树龄1至5年的金合欢树。
平光省委书记阮明江说:“这一带的槐树长势很快,栽种5到7年就能收割。由于槐树现在是造纸厂的主要原料,现在平光省家家户户都种槐树,平均每户种4到5公顷,有的甚至种了几十公顷甚至更多,比如阮文海一家就种了20公顷。去年收成扣除成本后,他家净赚2.5亿越南盾。武维雄一家、阮明心一家……每户种3到10公顷槐树,种植5到7公顷甘蔗,每年收入过亿越南盾。”
回想8年前,从琼2村(周平乡)到平光村,路两旁都是芦苇荡,偶尔有人居住,而今天这片土地上却是一片碧绿的洋槐林,甘蔗林争相生长,郁郁葱葱。今天的平光土地变化很大,从1985年86户破败的茅草房,到现在93户93间瓦房,没有了饿死人的家庭,贫困户大大减少,每年向糖厂供应5900多吨甘蔗,人民收入日益提高,乱砍滥伐的现象不再存在,土地储备都用来种植原料作物、经济作物,很快这片土地就收益数千亿盾,不仅使家庭富裕起来,还创造了清洁的环境,为防止洪涝灾害、给人民带来安宁做出了贡献。
Dao Tuan-Ngo Hoai 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