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会波县铲除罂粟的时光
(Baonghean)-大约15年前,奇山被认为是鸦片的“首都”。鸦片(罂粟)是蒙族人的“特产”,他们像种植旱稻一样种植、照料、提取和收获。高峰期,罂粟种植面积达数千公顷,在旺季,罂粟花遍及整个乡镇和村庄。得益于联合国的支持项目,奇山已基本根除这种致命植物,并用其他合适的作物取而代之。
2006年1月,我在义安报社当了六年的记者,有幸加入了奇山县的罂粟铲除和重新种植小组。我之所以说是幸运,是因为奇山县重新种植罂粟已经五年了。我知道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于是向时任县人民委员会副主席、罂粟铲除小组组长的裴镇同志提议,把我的名字列入小组名单。他有些犹豫,担心这项工作的难度和复杂性,但看到我的决心,他还是同意了。
铲除罂粟的计划如同一场“战斗”。指导委员会经过周密的磋商和部署,制定了周密的方案和人员。小组成员均配备了带钉的专用防滑鞋、手电筒、干粮、饮用水、拐杖等。上午10点整,全体小组在纳莱乡指挥部集合,向南坎乡会波村进发。边防部队在警察的掩护下走在最前面,县军事指挥部的同志们在后面支援。小组的“工作人员”约有30人,包括县指导委员会、公社指导委员会、纳莱乡中小学的多名教师以及公社卫生站的医生。
鸦片种植园场景。
工作组穿过森林,跨过溪流,抄近路向上攀登。根据部分队员的经验,为了避免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大家没有走小路,而是抄近路,因为走小路很容易遇到意外,因为补种户都制定了“保护”方案。看到田野里的罂粟花,我激动不已,也尽力跟上队伍。近4个小时的路程,我们不知翻越了多少山坡,有的路段是陡峭的岩石,需要用手抓住林藤才能攀爬。隆冬时节,海拔约600-700米,每个人的汗水都汩汩流淌,浸透了衣衫。如果你没有去铲除过罂粟,听过也只是故事,现在亲自参与,才知道“三个最好”没有错,最高的地方、最远的地方、最艰苦的地方,才是罂粟生长的地方。
一行人手脚并用地扶着树枝,仰头伸腿,艰难地穿过陡峭的岩石峡谷,有些地方坡度高达60度,前面人的脚搭在后面人的头上。这时,前面的一行人突然大喊:“鸦片种植园到了!”工作组立即调集边防、军警力量,分成3个勘察小组,在种植园周围搜寻,确认安全后,封锁了可疑地点,才允许剩余人员拔除。我从未亲眼见过罂粟,好奇心驱使,赶紧拔起几株大株,花蕾已长出花生般大小,拿起来观察。罂粟的外形与低地的菊花十分相似,叶片锯齿状,翠绿欲滴,根茎丛生。摘下一片嫩叶放入口中,微微带甜,微微苦涩。
这块重新种植的罂粟田位于南坎乡火波村,地处纳利乡与南坎乡交界处。重新种植的罂粟田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边界难以确定。2这是哪个公社的?另外,鸦片种植园位于山谷深处,非常隐蔽,很难被发现。鸦片种植园是公社的人发现的,他们丢失了牛,四处寻找,于是就向公社报告了。
作者论鸦片种植园
为了在日落前迅速完成整个罂粟种植区的铲除,全队毅然决然地用双手拔掉大株,用棍子碾碎小株。太阳已落到半山腰,队伍的工作基本结束。原本茂盛的罂粟田如今只剩下一片荒芜的荒地。夜晚,在纳莱公社中心,在小型水力发电机摇曳的灯光下,晚饭时,一道令人难忘的煮罂粟菜做好了。这道菜气味辛辣,口感香甜,很少有人会想到,正是它那诱人的绿色和经过层层加工的甜度,播下了如此多的“白色死亡”的种子。今天下午,整个工作组克服重重困难,为彻底铲除罂粟贡献了力量。
洪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