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南丹酱油的味道

June 14, 2013 15:58

(Baonghean)——每次我回家乡,妈妈总是叮嘱我去南丹的时候记得买几罐酱油。因为她小时候在……读书。

(Baonghean)——每次回老家,妈妈总叮嘱我,去南丹的时候记得买几罐酱油。因为她小时候在南城师范学校读书,对这道南丹的特产“上瘾”。如今她离开了讲台,整天忙着哄小孙子,却依然忘不了酱油的味道。每次记得带酱油回来,那天全家都会吃到酱油焖鱼、煮红薯叶,或者酱油煮牵牛花。那些酱油罐头,妈妈都会分给亲戚邻居,然后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

六月的阳光明媚,我到南丹(Nam Dan)的一位朋友家做客。南丹是越南著名的酱油产地。走进潘佩珠(Phan Boi Chau)街区,这里是著名的酱油产地,一股浓郁的酱油香味扑鼻而来。幸运的是,我遇到了阮氏虎(Nguyen Thi Ho)女士(近90岁),她曾是越南著名的酱油酿造者。她说,她从小就懂得酿造酱油,直到结婚。从小,她的母亲就教她制作酱油的秘诀。如今,她的一个曾孙已经读10年级了,而她仍然掌握着酿造美味酱油的秘诀。



酱油制作步骤。图片:Mai Hoa

制作酱油的主要原料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熟悉又熟悉的东西:大豆、糯米或玉米、盐和水。如果无意或故意添加任何东西,一罐酱油就毁了。要想酿出一罐美味的酱油,酱油师傅必须一丝不苟、一丝不苟。酱油制作的第一步是制作模具。模具的原料是玉米或糯米,过去常用玉米制作,但现在主要用糯米制作。必须选择合适的糯米,米粒紧实,香气浓郁。将糯米揉匀晾干成糯米团,然后均匀地铺在托盘上。待糯米冷却后,师傅撒入少许浓茶,并用龙眼叶覆盖。经过10多天的发酵,如果模具呈现出芥菜花的颜色,或者像糖蜜一样油亮的黑色,就算是合格的了。这被认为是酱油制作过程中最困难的一步,从根本上决定了产品的成败。

下一步是加工大豆。你必须选择合适的豆子,均匀的豆子,然后充分揉捏、干燥并烘烤。要想酱油美味,必须均匀烘烤,所以烘烤时必须用小火,最好用陶罐烘烤,这样豆子才能均匀受热。冷却后,将豆子压碎掰成两半,然后与清水混合,放在炉子上煮约10-12小时。煮熟后,将豆水倒入罐中,在阳光下晾晒约一周,当豆水散发出芬芳的香气时,就可以制作酱油了。制作酱油的过程通常在深夜进行,制作酱油的人将霉菌和盐混合到干燥的豆水罐中,用竹签搅拌均匀,然后小心地盖上罐子。注意一定要选择好的盐,在太阳下晒几天,让杂质飞散溶解后,才能用来做酱油。

制作酱油的原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取决于每个家庭的秘诀和经验。酱油发酵完成后,每天早晨,酱油酿造师都会打开罐子,用竹签搅拌,使水、豆子和霉菌始终溶解在一起。如此反复,大约一个半月到两个月后,打开罐子,一股浓郁的香气飘散开来,这时酱油罐就可以使用了。标准的酱油是刚取出时,香气扑鼻,颜色呈稻草黄或褐色。此时,如果量取酱油倒入瓶中静置,会看到瓶子有三层结构。最上层是豆子,中间是水,最下层是霉菌。舀取或倒出酱油时,务必摇匀或充分搅拌。如果质量保证且工艺正确,酱油罐可以使用2-3年。

不难看出,与腌制蔬菜、茄子和腌黄瓜类似,酱油也是古人用来长期保存的食材。由于过去人们生活贫困,食物不像现在这样唾手可得,所以人们不得不想方设法烹制一些可以保存数月甚至数年的菜肴。但与上述菜肴不同的是,酱油的制作工艺更加精良,可以保存更长时间,当然也更加营养。

南坛酱油从一道乡村菜肴,如今已成为高级餐厅的特色菜,跟随人们走遍了南北。也许,古人制作酱油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淋在米饭上,因为当时生活贫困,很少有鱼和肉可以吃。酱油成为人们日常的营养食品,帮助人们有力量进行生产和恢复劳动。吃一碗酱油饭,我们可以从每一粒豆子中感受到冲积土的清凉,从糯米中感受到稻田的香气,从盐粒中感受到大海的咸味,从每一滴水中感受到家乡的温暖。酱油也用于炖鱼。新鲜的鱼洗净后,用酱油在陶罐中炖煮,散发出芬芳的香味。

久违地回到农村,吃上一碗红烧鱼,很多人肯定想多待一会儿,离开的那一天,那滋味依然萦绕心头。酱油也是一种蘸料。炎炎夏日,回到家,吃上一盘煮红薯叶或空心菜,顿时,闷热和疲劳感烟消云散,胃里也开始渴了。这些乡村菜肴曾经是每个农村家庭的日常。如今,在高档餐厅里,它们更是食客们在啤酒、葡萄酒以及高脂高蛋白食物之后的首选。它们是让丰盛大宴更加美味的“清凉剂”和“催化剂”。当然,我们也不得不提用酱油蘸着生姜、大蒜等调料的半熟肉(牛肉、羊肉、猪肉)。吃着这道菜,有时我们会觉得,世上再没有比这更美味的了。尤其是南坛目前比较出名的两道特色菜:Cau Don 山羊和 Nam Nghia 烤小牛肉。如果没有酱油的调味,这两道特色菜很难有现在的味道。

再说说大豆——酱油的主要原料。根据南丹地区长期酿造酱油的人们的经验,只有本地出产的、生长在这片土地上拉姆河沿岸冲积地上的大豆,才能酿造出美味的酱油。如果是从其他地区采摘或本地种植的大豆,酿造出来的酱油肯定没有原有的风味。这就像六岸荔枝和兴安龙眼一样,它们只熟悉自己出生地的气候和土壤。

由此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只有生长在南丹冲积土上的南丹大豆,才能赋予这里的酱油独特的风味?这片被称为“人才圣地”的土地,是否也汲取了这片土地上山川的神圣能量,孕育了这片土地的风味?正因如此,人们才断言,南丹酱油的独特风味,决定性地源于当地的大豆。有人认为,这片土地的水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有人认为,决定性因素在于酱油酿造者世代相传的“秘诀”。或许,这三种解释都对,这正是“天气地脉,人气合一”(天地人)理念的体现。

据说,胡伯伯几十年离乡背井,却始终忘不了酱油的味道。每次义安省代表团拜访胡伯伯,都忍不住带些酱油作为礼物。耐人寻味的是,这首老歌却以深刻、具体而又充满人情味的方式,表达了义安儿女远离家乡的情感:“我走了,想念家乡/想念牵牛花汤,想念酱油茄子/想念在阳光和露水中劳作的人/想念那天在路边汲水的人。”

离开南丹,酱油的味道仿佛还萦绕在心头。想必所有品尝过那酱油的人,都会和本文作者有着同样的感想吧?


公共服务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记住南丹酱油的味道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