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卖盐的辛苦
(Baonghean.vn)天黑出门,天黑归来,街头卖盐的工作始终如一。这份“谁要免费盐”的工作赚来的钱,浸透了汗水,浸透了海水的咸味,浸透了艰辛,有时甚至浸透了泪水。
在安城乡美清镇的一家廉价餐馆吃过早餐后,来自演州乡的盐贩们迅速上车,沿着 7 号国道前往杜良、清章、安山等县……
潘文义先生(48岁)的旧摩托车载着5袋盐,总重量近2.5公担,看起来超载了。他从花山乡(Do Luong)出发,沿着7B国道前往清章乡。

据倪先生介绍,他家以前是做盐生意的,制盐卖盐,但只卖给商贩利润不高,所以家乡的盐农们只能把盐运到离海很远的地方去卖。
以前,他和妻子都卖盐,后来妻子因为忙于照顾孩子,就放弃了,而他却一直坚持至今。至今,他已经干了30多年,把盐运到全省各个县,甚至河静、清化……

倪先生说,生意好的时候,他会买几十吨盐,运到清章村,集中到熟人家,在那里卖个10到15天,卖完了就回老家再跑一趟。现在日子不好过,他白天就骑摩托车拉盐出去卖。如果能把运来的200到250公斤盐全部卖掉,就能赚钱。如果卖不出去,就得把盐运回去,算亏本。
他每天凌晨四五点骑上摩托车,晚上七八点回家。如果运气好,把货物全部卖掉,就能赚几十万越南盾。平均每月卖20天。为了能用一辆旧摩托车把几百公斤的盐运几百公里,他买了一辆结实的摩托车,车架也结实。
他的盐车上,除了用橡皮筋扎紧的装满盐的袋子外,还有“叫号机”、秤、塑料布、塑料汽油罐、水瓶、吊床……
据Nghi先生说,这些东西对街头卖盐的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吊床是他用来午睡的。“中午很热,大家都关门睡觉,我卖不出去,但必须睡在吊床上,方便就睡哪儿就睡哪儿,”Nghi先生说。

他的家乡演文公社,曾是演州郡的盐仓,像文南、忠后……每个村子,都有几百户人家制盐,也有一些在街上卖盐。如今,这里大部分盐农都不再制盐,只有少数人还在卖盐。昔日“正午阳光下熙熙攘攘”的广阔盐田,如今只剩下记忆。
万南村目前有大约40名盐贩,主要为40至50岁的中年人。每天都有人来村里从代理商那里买盐,然后运到各县市去售卖。村里有两位盐贩,分别是范文润先生和武氏红女士。他们经常从各地收购盐,储存起来再转卖给当地人。目前,盐贩的售价约为每公斤2800越南盾。
目前,当地居民购买的盐主要产自琼琉县。当该省缺盐时,就会从中南部各省调取盐。当全国缺盐时,就会从外国矿盐进口,例如来自中国、泰国、印度等国的矿盐。

忠后村现在只有几十个人在街上卖盐。他们也会到文南村的代理商那里买盐卖。村里的卖盐人陈氏梅(58岁)说:“家里就她一个人(儿子和儿媳都在台湾打工),但她每天还是关着门出去卖盐。”
她通常起得很早,大约凌晨 3 点,她一路准备午餐,然后把盐送到 Dong Thanh 公社(Yen Thanh)的 Vien 市场,只有当市场关门时,她才会出去卖。
她早出晚归,给自己那辆老旧的Dream摩托车加装了LED灯。行李里还有两个备用手电筒。过去15年来,她一直坚持工作,似乎只有在家人的忌日才会休息一下。
据麦太太介绍,忠后村有很多妇女和她一样,在街上卖盐,虽然辛苦,但大家都要努力工作,才能维持生计。
麦太太在打工期间最难忘的一件事,是她往集市运盐时,车子在路中间抛锚了。“当时是晚上,我得把车子推到修理工家,敲了好久的门,他们才醒过来修好。虽然被骂了,但我还是忍着,让他们帮我,让我能去集市。”麦太太说。
据业内人士介绍,卖盐的人往往要走很远的路,平均每天要走几百公里,炎炎夏日,走在路上,很多人的脸都被太阳晒得红红的。
以前,交通工具是老式自行车,人们只能弯着腰推盐,喊得嗓子都哑了。当制盐户们买了摩托车和音乐播放器,喊着“谁要盐?”的时候,卖盐的路程就轻松多了。
女人卖盐回来通常比男人早。很多时候,卖不出去,她们会把货物交给村民,然后回家。从事这一职业的男人和男孩们通常会走得更远,决心“卖光所有货物再回来”,但很多天下雨,他们仍然卖不出去。过去,人们主要用运盐来换取大米,但现在人们经常用现金购买,这样他们就不必“走得累,回来得也累”。

当前盐贩这一行的艰难困苦,不仅在于早出晚归、路途遥远、“一乡一区”、车辆抛锚、事故频发,更在于面临着来自本地盐贩的竞争。在农村,他们很难在地里买到低价盐,因为盐农只喜欢把大宗盐卖给代理商。
市面上食盐的充裕也使得人们购买原盐的量减少。以前“年初买盐,年末买石灰”,每到做酱油、腌菜的季节,原盐都抢手,但现在一年四季都卖不出去。
此外,在漫长的卖盐路上,人们还面临着许多潜在的危险,尤其是交通事故。几十年来,在奠边,许多人在卖盐的路上失去了生命。
最近一次令人心碎的故事发生在2022年12月,文南村的潘文志先生(32岁)在清溪乡(Thanh Chuong)卖盐时掉进一个深坑,被盐车碾死。街头卖盐的收入,真是汗水和泪水汇成的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