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安博物馆的国宝
(Baonghean) - 与越南其他一些国宝相比,“幸运”的是,刚刚获得总理认可的义安省三处国宝无需经历艰苦的流浪之旅。
装有仁塔遗物的盒子、握着象腿的蛇柄匕首、铸象勺等都是经过精心考古发掘发现的,几十年来一直珍藏在义安博物馆。
![]() |
仁塔遗物盒。照片:芳芝 |
2017年末,得知义安省有三件文物被总理列为国宝后,我们立即前往义安省博物馆。当被要求亲眼目睹这三件独一无二的珍宝时,博物馆馆长阮德剑先生显得有些犹豫。“我们为媒体创造了一切可能的条件,但古董通常对闪光灯比较‘过敏’,更何况这三件珍宝中,仁塔舍利盒还蕴含着佛教的精神意义……”——阮德剑先生说道。因此,我们费了好大劲才得到他谨慎的点头。
清查保管部部长黄氏明女士亲自带领大家进入宝库。在移走第一件宝物——仁塔舍利盒之前,明女士郑重地点燃一炷香,用越南语解释了此行的目的。在面积仅约20平方米、香烟缭绕的储藏室内,明女士小心翼翼地将舍利盒取出。盒内装有佛像火化后的部分骨灰,是1985-1986年越南考古研究所联合义静博物馆在南丹县红龙乡仁塔遗址进行发掘时发现的。文物证上明确记载:盒子长7.3厘米、宽4.5厘米、高6厘米,由铜和金制成。据观察,舍利盒呈长方形,分为盒盖和盒身两部分。盒盖四边微凹,形似屋檐,盒盖上方饰有六瓣圆形菊花纹饰带。盒身边缘雕刻工艺精湛,周围环绕着造型别致的莲花。考古学家的记载表明,装舍利的盒子被埋在一个空心的树干中,为竖葬方式。树干内有灰烬和泥土。因此,当发现舍利盒子时,打开盒子,里面大约有三分之一的灰烬,在这层灰烬表面有两个不透明的白色半圆形物,透明而薄,如同蛋壳,这就是舍利。众多研究分析,根据唐代僧人道玄元所著《法渊珠林》的记载,舍利子分为:骨舍利子为白色,肉舍利子为红色,发舍利子为黑色。按照这种区分,仁寺舍利盒中的两件舍利子属于骨舍利子类别。
![]() |
蛇柄匕首,蛇握象腿。摄影:Phuong Chi |
义安博物馆馆长透露,这件舍利盒是一件独一无二的文物,不仅具有文化、宗教和精神价值,更是一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仁塔舍利盒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越南,尤其是义安省,很早就出现了舍利,从而揭示了佛教在义安省的早期起源。仁塔舍利盒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因此,多年来,义安博物馆一直竭尽全力保护它。“将上述文物认定为国宝,有助于加强依法保护的‘保护圈’,”阮德剑先生肯定地说道。
除仁塔舍利盒外,另两件宝物也均为独一无二的原始文物。蛇衔象腿柄匕首长12.3厘米,宽3.5厘米,于1973年在朗瓦考古遗址(义丹县太和镇)首次发掘时发现。这是东山文化时期(距今2000-2500年)地下出土的唯一一件蛇衔象腿柄匕首。该匕首由刃和柄两部分组成。刃较薄,近三角形,尖端锋利,柄两端呈蝴蝶须状;柄形似两条圆蛇缠绕在一起,一条有冠,一条无冠,两条蛇张开嘴巴,衔住大象的前后腿。一些考古专家认为,这把蛇柄象腿匕首不仅是古代越南人的武器,也是青铜兵器收藏中独一无二的艺术品,体现了当时青铜铸造工艺的精湛和器物造型艺术的巅峰,进一步印证了越南是举世闻名的东山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值得一提的是,这把匕首更有可能具有宗教精神意义,其仪式功能远胜于实用功能,部分反映了古代越南人的图腾信仰和生育信仰。
同样,1981年在朗瓦遗址第二次发掘中发现了宝藏象像勺子。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发现过像这把朗瓦勺子一样美丽独特的象像勺子。东山工匠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一个寓意为装饰勺子的象像,将一件普通的家居用品变成了美丽而珍贵的艺术品。勺柄上的象像有四条腿、尾巴、鼻子,象身有花纹,鼻子、背部和尾巴一起铸造成柔和的曲线。带有象像的铜勺子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朗瓦居民的铜器铸造和雕像制作水平已达到顶峰,从而展现了雄王时代义安人民的富足生活。
![]() |
铸造大象雕像的浇注勺。图片来源:Phuong Chi |
乂安省获得三件国宝的认可,这既是莫大的骄傲和荣誉,也赋予了我们保护、保存和弘扬这些文物的责任。乂安省博物馆馆长表示,迄今为止,该部门尚未接到任何关于保存和维护国宝的处罚指示,但安保措施已加强。乂安省博物馆目前最大的愿望是能够举办一场展览,展出国宝以及其他众多珍贵文物,向公众展示这些蕴含文化价值的文物,弘扬精神价值,并让人们对祖先留下的遗产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