乂安省苗族民居里的“秘密”
(Baonghean.vn)与义安省西部其他民族不同,蒙族的房屋建筑和布置与他们常年在高山上的生活密切相关,具有代表其悠久文化的独特特征。
山腰上的萨木屋
大约三个世纪前,乂安省就出现了蒙族社群。蒙族社群的文化特征深具民族特色,为乂安省西部地区与其他少数民族和谐共存的多元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蒙族的房屋建筑不仅体现在婚礼和宗教仪式上,也别具特色。
启山边境县是最大的蒙族聚居地,主要分布在西山、南干、那诺、芒隆、会都等乡……蒙族以氏族为单位聚居,各氏族通常聚居一处,房屋紧挨着建在山腰上。这里的房屋建筑风格大多雷同,所以初次踏入时,很难区分出每一栋房子。这就是同族人团结互助、共同生活的经历,每当有敌人或野兽来袭时,他们都会互相帮助。
显而易见的是,来到蒙族人居住的地方,人们能感受到明显的气候差异。蒙族长者说,过去,他们族人经常需要爬上高山种植鸦片,所以高山地形和寒冷的气候是最适合居住的地方。在海拔1200至1500米的地方,为了生存和适应如此恶劣的气候条件,蒙族人拥有丰富的建造房屋的经验,这本能地让他们得以生存。
对这个族群来说,盖房是人生大事。房屋的竣工远不如动工重要。动工的日子由萨满选定,房主会邀请亲朋好友前来祝贺,并互相帮助开工。对他们来说,房子无论大小,都会伴随他们一生,因此,除非遭遇自然灾害或火灾,否则很少看到蒙族人拆除旧房建造新房,因为房屋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精神元素。
关于在高山上定居,Lau Xai Phia 先生还表示:如果泰国人和克木人住在高高的棚屋里,那么Mune 的房子通常建得很低,以避免风吹进来。。蒙古族房屋的建筑形式,无论大小,都必须有头间、中间、末间三个房间。屋顶和房顶大多采用油性木材,例如萨木和坡木,以保持温暖。这是踏入蒙族村庄时最显著的特征。萨木和坡木帮助他们抵御严寒的冬季,在炎热的夏季保持凉爽,并且可以使用数十年。在蒙族人家中,随处可见用萨木屋顶的房屋,虽然长满青苔,木板虽然弯曲变形,但仍然非常坚固。
厨房和传统规则
蒙族房屋的建筑结构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部分,包括厨房和三个主要房间。与其他民族不同,蒙族的厨房不仅是烹饪每一餐的地方,更是一个汇聚众多独特元素的空间。厨房是人们聚在一起用餐、在劳作一天后畅谈农事的地方,也是储存各种作物所需食物和种子的地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厨房还是一个祭拜神灵和亡灵的精神场所。
我们到达瓦利亚恩先生(Ky Son县南坎乡南坎村)家时,他全家正围坐在餐桌旁。餐桌一边是熊熊燃烧的炉火,另一边是一张简陋的餐桌。问起厨房,他说:“我家这张餐桌建了15年,至今仍完好无损,从未更换过。每家每户都是这样,这张餐桌从房子建成到新房落成都一直存在。过去,苗族人民生活贫困,不得不用餐桌来储存食物。而且,苗族人民居住的地方总是雾蒙蒙的,种子不能在室外晾晒,只能拿到餐桌上。” 的确,苗族人的餐桌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蒙族人相信,人死后去往“图阿索”(阴间)的彼岸,灵魂仍会栖息在厨房的火炉里。那里是家中最温暖的地方,所以人们去世后常常会来到这里寻求安宁和温暖。蒙族还有另一种观念,认为神圣的厨房是祭拜守护家庭平安的神灵的地方,就像京族人崇拜灶神一样。蒙族人称之为“灶鬼”。
与京族不同,蒙族在节假日和春节期间不会在厨房烧香。他们只有在家人需要庇护时才会烧香。这取决于巫师的指示。当巫师说需要烧香来祭拜灶神时,他们才会烧香。否则,他们不能连续两年烧香而没有任何效果。
厨房上方是三间屋子,卧室沿大门两侧向外建造。中间的房间里摆放着祖先的祭坛,上面装饰着蒙族的手工纸和“许卡”(一种该民族的圣纸)。克木族将祭坛安放在神圣的厨房里,泰国族人则将祭坛安放在许多地方,而蒙族人则总是将祭坛面向大门。那里是灵魂最能看清的地方,也是回家最短的路。
蒙族长老们都说,家人的房间总是设在室外,是因为那里最温暖,也最容易在敌人或野兽袭击时察觉到声音。蒙族社会非常严格,父母和已婚子女的卧室必须彼此分开。公公婆婆和儿媳妇之间绝对不允许踏入对方的卧室。
西山乡的蒙族长老们还介绍说,蒙族人盖房子时,通常会开两扇门,一扇在主屋,一扇在厨房,不设窗户。给房子加装窗户的做法是近几十年才出现的。房屋的门总是向内开,方便站在屋内快速开关。若无重要事项或重要客人来访,主门总是关闭的,人们只能通过厨房门进出。房屋的门闩也都用优质、笔直的木材制成,因为蒙族人认为门闩是重要的遮挡点,使用优质木材可以抵御一切邪灵进入房屋。
房子里的“神圣之处”
乂安省的苗族人民始终相信,灵魂是代代相传的永恒价值,始终栖息在家中。因此,像主柱、厨房等等,都与这个族群的精神元素息息相关。
苗族人盖房子,总会在正房里立一根柱子,无论大小,作为主柱。这根柱子上贴满了苗族人的祭祀纸。会江二村(西山乡,奇山市)的武忠迪先生说:“这根柱子虽然小,却是苗族人家的主柱。外来的客人不得触碰它。这是苗族最忌讳的东西,家家户户都一样。” 忠迪先生的告诫让我们大吃一惊,原来这些看似普通的物品,在苗族人的精神生活中,却有着如此重要的意义。
武崇迪先生说,房屋的正柱和弩一样,是苗族家庭重要的祭祀物。正柱是苗族祖先的灵魂安息之地,除了房主之外,任何人都不得触碰。即使是家中的小孩或妇女,如果误触正柱,也要烧香、杀猪或杀鸡,向祖先祈求宽恕。因此,无论外人,如果触碰了正柱或弩,都要按照家族和宗族的规矩进行处罚。崇迪先生还补充说,柱子或苗族房屋的任何地方都可以钉钉子,但正柱是不可侵犯的。苗族最大的禁忌就是触碰正柱或弩,侮辱祖先。
须卡是蒙族的一种彩纸,贴在祭坛的一侧。纸上会粘上鸡毛。家家户户迁入新居,第一件事就是找到须卡来供奉。只有搬家或遭遇自然灾害时,才会更换祭纸,否则,它会跟随主人一生。
根据蒙族长老的说法,只有一家之主才能触摸房屋中的祭祀物品,例如佛龛、主柱、供桌……;其他任何人触摸这些物品都会受到房主的惩罚。厨房则不同,家中年龄最大的妇女才有权管理和烧香。因为蒙族人认为最年长的妇女与厨房的联系最紧密,只有灶神才能听懂他们的声音。厨房可以用来为人或动物烹饪食物,但每次烹饪结束后,妇女必须清洁消毒,以免被灶神责骂。当她想向灶神祈求什么时,她会在厨房墙壁旁焚香,并按照巫师的指示祈祷。 “苗族人也一样,盖房子,第一件事就是建厨房,祭祀鬼神。没有厨房,对祖先神明不敬,就会一辈子挨饿受冻。” 瓦先禄先生补充道。
由此可见,蒙族民居的禁忌虽然仍承载着浓重的精神色彩,但却代代相传,这也是蒙族人民终年与山林、自然相依为命的“亮点”。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如今义安省的一些苗族房屋已不再保留其传统建筑风格。如今,一些高脚屋开始出现,地面铺着闪亮的瓷砖,窗户随处敞开……这些在你踏入这个社区时便能轻易看到。
然而,也必须重申的是,尽管高地村庄里钢筋混凝土建造的房屋越来越多,但蒙族仍然几乎完整地保留着他们族群房屋的建筑特色。这是该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