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信件
(Baonghean)——和平时期的军区四号博物馆(荣市)。这些信件写于许多年前,字迹工整或潦草,纸张洁白或泛黄,完整或破损,信封简朴或绘有精美图画……但每一封都令人感动落泪!
(Baonghean)——和平时期的军区四号博物馆(荣市)。这些信件写于许多年前,字迹工整或潦草,纸张洁白或泛黄,完整或破损,信封简朴或绘有精美图画……但每一封都令人感动落泪!
第四军区博物馆官员裴氏玉女士带领我们参观了烈士遗物展室。作为博物馆的常客,她对每件遗物、每一封信的来源和相关信息都记忆犹新。玉女士说,博物馆里的烈士遗物大多是多年前烈士墓地重新整理后收集的,或由烈士亲属捐赠。这些烈士曾在多个战线上作战,但主要来自老挝战场。博物馆里的许多遗物都是老挝人民爱戴和感激烈士,将他们安葬或供奉。在这些遗物中,信件是知己、日记、见证……如今,它们成了我们最真实的故事讲述者,让我们了解那些从过去涌现出来的东西,那些无论战争的残酷还是时间的残酷,都不会被遗忘的东西。
令我们印象深刻的是136封来自长山运输部队559团战士阮英茂烈士的信。这些信是写给他在兴安省的新婚妻子黄氏秀的,写于1963年至1968年间。除了这些信件,博物馆还保存着阮英茂的日记。特别的是阮英茂与秀结婚那天,共青团赠送的一本笔记本,里面至今仍保留着阮英茂亲笔写下的爱情“承诺”字样。这136封信,每封都从战场上的不同地址寄出,有时在北宁,有时在河内,有时在广平,有时在顺化……邮票各不相同,甚至连信封上都盖着士兵们亲手绘制的邮票,但这些信最终还是送到了这位在后方焦急等待的女士手中。一位邮递员默默地做了这件好事,让这对夫妇在风雨飘摇的战场和遥远的后方,依然能够互相传递爱的话语。毛先生在信中写道:“小伙子!因为战争,我们各方面都遭受了损失,尤其是感情方面,对吧?这很正常,亲爱的。在这个伟大的历史时期,南方解放……
军区四馆工作人员介绍136封烈士信件
阮英茂
毛先生的信,字迹工整,饱含着妻子的爱与思念,一直珍藏在妻子的心中。然而,在给妻子寄去数百封充满思念和期盼的信后,丈夫却去世了。她珍藏着丈夫所有的信,并特意统计了半年或一年收到的信数,将它们放在角落里缅怀他,然后满怀痛苦地向他告别。后来,萧女士再婚,育有三个孩子,像其他人一样过着简朴的生活,但她始终将心灵中最神圣的角落留给了逝去的丈夫。萧女士一直小心翼翼地保存着这136封信,直到4年前才将它们捐赠给博物馆。当时,她正在医院住院,偶然结识了博物馆工作人员阮氏仙女士。在两人的交谈中,阮氏仙女士恳求萧女士将这些信归还给博物馆。她的136封信和爱情故事,成为博物馆烈士遗物馆中感人至深的故事之一。
房间里还陈列着杜思雄烈士的一封信,杜思雄生于 1941 年,1959 年 4 月入伍,少尉军衔,C2D45764 部队副排长,乂安省公城县同贤市人,1967 年 6 月 7 日在南部战线牺牲,遗体在老挝沙湾纳凯省塞蓬县塔里亚乡梅村发现。这就是阮雄写给妻子阮氏林的信:“如果我去为祖国牺牲,你要勇敢,不要受苦,不要哭泣,不要沮丧。你要替我教育我们的孩子,这样才能有人追随我的脚步。我们之间流的第一滴血,也可能是最后一滴血。军人的人生,这是理所当然的。如果我死了,记得告诉我们的孩子,关于他们从未见过的父亲。如果我还能回到你和孩子们身边,请尽量把这封信留到统一的那一天。如果没有,我会把这封信留到我的孩子们长大成人后,再交给他们。”
亲爱的,从这个月开始,我每个月都会给你写信。如果我几个月不回信,我就会像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一样。而且每次收到信,我都会立刻回信!……”
无论身处哪个战场,无论身处哪个历史时期,军人始终牢记,为祖国牺牲是常态,死亡是战争的必然组成部分,也是为崇高理想而生者的荣耀。在写给亲人的信中,他们常常预感到厄运将至,但心中始终充满着对胜利终将到来的信念。
博物馆还展出了许多其他文物,例如笔记本、梳子碎片、降落伞吊床、卡片等等。这些文物上镌刻着名字、爱语和遗愿。它们如同信件,虽然没有寄出,但却是战士们想告诉亲人的心声。或许,任何参观博物馆的人,读到曹居辛烈士的遗言都会潸然泪下。那是他日记的最后一页:“我活不下去了。再见了母亲、兄弟、侄子。” 日记下方,血迹依稀可见,指纹清晰可见。这是他在最后一口气即将咽下时写下的字。这是最短、最痛苦的一封信。
博物馆的另一位工作人员吴氏娥女士继续带我们参观文物陈列库。博物馆工作人员收到的成百上千封信中,除了写给父母和家人的,还有很多写给妻子或爱人的。爱情让士兵们忘记一切艰辛和死亡的威胁,去战斗、去希望、去相信。在灰蒙蒙的战场上,在残酷的死亡色彩中,他们——那些宣誓为崇高理想献身的士兵们——仍然在灵魂深处留有一隅去爱,去铭记,去追寻。因为爱情,他们的理想更加光明,意志更加坚强,精神生活也更加充满芬芳。
我们读到一封长达数十页的信,信的作者是士兵范春生。范春生出生于1937年,来自义安省青章县青龙镇,现住荣市河辉塔坊8号小区。范春生于1961年入伍,休假期间偶然结识了黎氏金勇,并爱上了她。回到战场后,范春生心中怀揣着温柔女孩的形象,给当时就读于太原机电学校的黎氏金勇写了一封充满爱意的信。这封信回忆了他们为数不多的几次见面,但对他们两人的私生活却有着决定性的意义。1964年5月17日,“一个繁星点点的夜晚,新月初现,家乡正收获冬春作物”,这封充满爱意的信便由此诞生。第二个夜晚是等待的夜晚,第三个夜晚,两人刚枕着头“沐浴”一节的月光,就听到了警鼓声,只好“去大院子里,和民兵集合”。然后,他就奔赴战场了。这封信的日期是1969年3月26日,当时他们相恋近5年,却已3年未见。正因如此,他在信中写道:“我们在一起度过了一个圆月,已经快5年了。”他还写道:“我站在部队的防御阵地上给你写这封信。本来我应该等有空的时候再写,但我想,趁着现在,在这片枪林弹雨、硝烟弥漫的土地上,给你写信,会更合适。”在这封信里,这位战士用最美好的文字,诉说着他的战友们。他赞扬那些敢于为祖国牺牲的十几岁二十出头的年轻士兵,称他们为这片土地上的花朵。在经历了战争带来的痛苦和磨难之后,他也更加认清了自我,更加成熟。如果说18年前,当法国侵略者摧毁他的家庭和祖国时,他还只是一个抱着祖母的遗体默默哭泣的12岁男孩;而如今,当他听说美国侵略者正在践踏他的祖国时,他已经是一个坚定的战士,随时准备战斗……
走进四号军区博物馆的那个空间,我感觉自己仿佛面对着一种凝视。这凝视或许来自过去,来自历史,深沉、悲伤、信赖、神圣,又或许来自我自己,迫使我直面自我。我曾多次造访这座博物馆,但每次离开,我都觉得我还得再回来……
范水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