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和现在的 Ben Thuy Ferry 自杀战士?
如今,滨水大桥上,不分昼夜,来往于南北之间的车辆络绎不绝。有谁知道,在兰江的这两岸,曾经有一支滨水渡轮部队,在漫长而激烈的战争年代,英勇善战,智慧地将数以万计的渡船渡河,数百次排雷、排磁力炸弹,为渡船和交通保驾护航,洒下了多少汗水和鲜血……为1975年春季的历史性伟大胜利做出了贡献。
从1964年到1975年的十多年里,曾两次荣获英雄称号的滨水渡轮部队数百名官兵夜以继日地工作,冒着炮火和枪林弹雨,将数万辆卡车和士兵运往南方支援前线。特别是在美帝国主义发动的两次愈演愈烈的破坏战争(1964年至1973年)期间,他们不仅负责渡河,还充当自杀式战士,在拉姆河上清除地雷和磁力炸弹,确保渡轮安全。许多人英勇牺牲,并在执勤期间身负重伤。
|
我们想介绍几个典型案例。第一位是现年74岁的黄马团先生,来自演州县演文乡。他于1958年至1966年参军,调到滨水渡口担任机械师,后来自学驾驶独木舟渡河。他多次参与在林河上救护受伤战友,自己也多次受伤,尤其是在疏散渡口时被敌人发现并击沉渡口,但至今他没有得到任何抚恤。他的家庭生活非常困难,他本人也因伤病长期患病。
第二位是来自琼琉县琼厚乡的胡功渊先生,目前与子女居住在同奈省边和市。他原是黄梅县的一名工程师,1968年至1973年被派往滨水渡口工作。他在黄梅和滨水两地都多次受伤,但尚未获得残疾退伍军人资格。第三位是来自琼琉县琼鸿乡的胡忠帽先生,1968年至1973年在滨水渡口工作。他在渡河扫雷时多次受伤,但尚未领取残疾津贴。
与上述情况类似,来自兴沙乡、兴原乡的范正义先生于1964年至1971年入伍,主要在滨水渡口工作,在执勤期间多次受伤。义先生透露:只是因为家里太穷,房子是茅草屋顶和土墙,所以所有原始文件都被白蚁蛀坏了,所以现在不得不接受。需要补充的是,义先生与来自兴林乡、兴原乡的阮晋泰先生、武仲里先生和其他几人是自1966年以来第一批驾驶独木舟夜间搜寻水雷的人。他们都被地雷炸伤,独木舟和他们自己一起被抛向高空沉入河中,幸得队友们的营救。阮晋泰先生还率先“调转船头”,迅速将渡船渡过河,将渡船时间从20分钟缩短到7至10分钟,为两度荣获英雄单位称号做出了重要贡献。武重里先生也是在渡船码头上,为了救出被炸弹翼压死的战友而举起磁力炸弹翼的人。
我想提一下雄灵乡雄原乡黄义居先生的事例。他驾驶独木舟时也多次受伤,但和上述情况一样,他至今仍未领取残疾津贴。值得一提的是,1968年9月,黄义居先生和另外三名同志在夜间勇敢地驾驶橡皮艇,在距离兴化堤坝500多米的林江中段的昆诺河上活捉了一名美国海盗。
至今,许多在滨水渡口自杀的战士们仍然对那一天记忆犹新,他们有的健在,有的则已在农村地区牺牲。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组织一次会议,回顾那段英雄岁月,重温那片他们曾为连接胜利前线的交通要道而奉献青春和汗水的土地。
1965年至1974年曾在滨水渡口工作的阮玉龙先生现已退休,他担任滨水渡口自杀战士联络委员会负责人,并坦言:“我们滨水渡口战士们很幸运能够活到今天,希望能够举行一次会议,回顾那段艰苦岁月,向我们的老战友,特别是那些牺牲自己、遭受损失和不利影响的战友们表达谢意。同时,我们希望能够推出一部纪念那段英雄岁月的文化作品,为传承传统文化贡献力量,让当代的年轻一代铭记在心。”
梅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