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时期的光辉榜样
(Baonghean)——走出战争阴影,昔日英勇的战士们“冲”向同样充满荆棘的和平前线。他们为家人创造了富足幸福的生活,并以实际行动将这份幸福传递给社会,无愧于“胡伯伯部队”的称号。
黎越忠(艺名:义禄)出生于1947年,20岁时,青年人响应祖国的神圣召唤参军,奔赴南方作战。从老挝南部的9号公路,到广治城81个烈日炎炎的日日夜夜,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凭借他的英勇事迹,他被战场上的党组织光荣地吸纳入党。1973年,他负伤,被转送至北方治疗。他的妻子阮氏明女士也是一名老战士,1970年入伍,在第四军区担任军医,负责照顾从南方转送来的伤员。1975年,南方解放,国家统一,他们二人退伍回乡结为夫妻。枪声渐渐远去,回归日常生活,这位3/4级伤残军人和他的妻子克服重重困难,在故土上投入了一场反贫困的“战争”。明太太一边喝着绿茶,一边望着绿油油的菜园,回忆道:“家里人口多,经济来源只有几块地和8块贫瘠的沙地,生活极其困难。有时全家只能吃炸土豆。”1987年,夫妻俩搬来红土地,改造了8块沙地,并向亲朋好友借了50万越南盾,投资种植柠檬、番石榴、番荔枝等果树,还养了猪。
![]() |
退伍军人 Le Viet Trung 负责照料盆景。照片:Thanh Duy |
这片土地没有辜负人们的期望,农业生产收入逐渐增加,给一家人带来了稳定的生活。“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们家每年都能卖出好几吨猪肉和农产品。我和丈夫还直接去荣市、关行镇、罗家门等地寻找市场。” 不仅如此,2005年,除了种植果树外,他们还开始种植桑、绿、苏等观赏植物,并创办了一些小生意。如今,扣除投资成本,他们每年的总收入约为3亿越南盾。黎越忠老兵夫妇不仅丰富了家庭,还与当地许多家庭分享了他们的经验。许多家庭,尤其是协会里的老兵,学习了将沙地改造成果树种植模式,获得了稳定的收入。义长乡第10村退伍军人协会园艺员阮英春老兵说:“阮同志一家是开创园艺经济的典范,他在品种和养护技术方面经验丰富。因此,每当出现优质高产的新品种时,他都会向退伍军人协会的同胞们传播和传承养护技术。”黎越忠老兵一家令人敬佩的是,夫妻俩都积极参与地方社会工作。阮同志自2006年起担任第10村党委书记,黎同志也是第10村退伍军人协会主席。因此,老两口的日常生活总是被家务、村务和国家工作所占据。作为党委书记,阮同志和同志们积极动员、部署第10村人民发展经济、脱贫致富。因此,近年来,该村贫困率不断下降,目前全村83户贫困户仅剩5户。特别是老干部黎越忠凭借其威望,在该村实施道路建设、新农村建设等工作中,做好群众动员工作。
![]() |
归州县周行乡顺立村退伍军人协会成员参观退伍军人魏文越一家的新型甘蔗种植模式。图片:Ngoc Lan |
就在新农村交通路线实施之际,老干部黎越忠家属不仅按照村规捐款,还额外捐资500万越南盾,并捐献园地用于修建道路。因此,10村交通路线建设初期虽然困难重重,但支部书记家属和党员同志们的表率作用在群众中产生了广泛影响。走在宽敞整洁的水泥路上,老战士黎越忠说:“经过党支部、支部认真讨论,并向组织和群众汇报后,大家一致同意每人出资50万越盾修路。但对于先走哪条路、后走哪条路,大家还存在分歧。因此,我要和党支部的同志们一起动员、说服群众,让他们理解并同意这个总体方案。方案确定后,群众非常支持。因此,第一阶段,该村已修建了620米水泥路。下一步,该村将继续修建剩余的700米水泥路,按照新农村公路标准,全面封闭村内道路。”
在宁静的乡村,宽阔整洁的水泥路,我们见到了老兵陈德大(雄仙,雄原)。老兵陈德大出生于1960年,1978年入伍,1983年加入老挝烈士墓扫墓队,直至1988年退伍。回到家乡后,他的残疾率高达61%,但他秉承胡伯伯战士的精神和党员的精神,对家庭和国家大事始终充满热情,堪称楷模。在一小块土地上,他建立了包括养猪、养鱼塘、养鸭等在内的综合性畜牧业模式,增加了家庭收入。特别是,从1998年至今,他受托管理雄仙公社的信贷基金,与董事会和员工一起,将基金发展壮大,年信贷增长率一直保持在相当高的水平。迄今为止,该基金的活动不仅在兴田公社开展,还扩展到兴胜公社和兴春公社。基金的资金帮助许多家庭摆脱了贫困。特别是,该基金已成为工人出国贷款的可靠渠道,其劳务输出资金贷款余额已达35亿越南盾。兴田公社退伍军人协会主席陈德坛先生评价陈德台老兵时表示:“陈德台老兵在很多活动中都是模范成员。他不仅管理好公社信贷基金,还积极参与村社的各项活动,特别是在修建新农村道路、开展社会保障和扶贫工作等方面。因此,他多次获得公社党委颁发的表彰,以表彰他在前期贯彻落实03号指示的出色表现。”
18岁背井离乡的阮仲福先生,安城县福城乡1村人,参加了南方战场的战斗,随后奔赴柬埔寨战场。这位身负四分之一残疾的伤残军人从战场归来,依然满怀热情,投入到新的战争——反贫困战争中。凭借军人的坚强意志,阮仲福先生始终努力寻找致富的途径。他四处走访,学习当地行之有效的经济模式,并带回家乡推广。他向银行贷款,投资养殖牲畜;在权海水坝竞得2.6平方公里水面,用于网箱养鱼。然而,生意“难做”,鱼卖不出去,又遭遇风雨洪水,损失了数亿越南盾。谈起当年的艰辛,他不禁感到心酸:“几个月的辛苦劳作,一场暴风雨就卷走了几十个鱼笼,损失达数亿越南盾。”
但后来,他凭借着军人坚韧不拔的精神,继续挺身而出,克服重重困难。如今,他在权海水坝成功养殖了4个鱼笼,总价值约6000万至7000万越南盾。因此,人们提起他,都叫他“权海福”。盈利之后,他继续大胆投资,建造鱼棚,购置机械,以提高产量。扣除其他开支后,他家平均每年收入约2.5亿越南盾。
除了关注经济发展,他对公社的活动也非常关心。他目前担任村长兼党支部副书记。凭借他的热情和责任感,他为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总是带头实施各种计划和项目,引进新的动植物品种投入生产;领导扶贫宣传活动;支持经济发展……不仅如此,福清公社的人们也认为他是一位富有同情心的人,总是帮助处境困难的家庭。
弘扬胡伯伯部队的优良传统,老战士们以具体、务实、有意义的行动为党和政府建设、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近年来,贯彻落实关于继续推动学习践行胡志明道德榜样的3号指示,全省老战士协会会员们发挥表率作用,成为“学”的光辉典范。老战士们积极响应,“携手共建新农村”。许多老战士自发捐献土地、地上资产、劳力、资金,用于修建乡村道路、兴建水利、学校……2012年至2013年,全省共有40948名老战士协会会员捐献土地71.5万平方米,贡献12.2万多个工作日,地上资产支持总额达234亿越盾,用于建设新农村。在经济领域,老协会干部、会员发扬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创造性生产经商、消除饥饿、减少贫困、合法致富的精神。因此,截至2013年底,全省老协会会员贫困户率仅为5.41%。许多地方老协会小康户、富裕户率较高,如南丹县老协会(84%)、安城县(78%),特别是荣市、门炉镇和太化市老协会,截至2013年底基本没有贫困老协会户。
省老战士协会主席阮凤富同志对我们说:“除开展日常活动外,今后一段时间,老战士协会将继续推动在协会各级和会员中落实03号指示,提高活动质量和会员的责任。此外,协会将继续推动帮助会员脱贫致富的目标,提高老战士家属的生活水平,从而为祖国建设做出更大贡献创造条件。”
清维-侨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