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大海带到森林”的人
(Baonghean)——在街上卖盐的人常常开玩笑地称他们的工作为“把海水抬上山”。
最近我去岘港市沿海地区的时候,偶然遇到了一位在街上卖盐30年的妇女。她就是阮氏文,家住岘港市岘港县岘港乡忠后村。跟踪了她一天后,我才意识到这份工作有多辛苦。
![]() |
阮氏文的盐车。照片:如松 |
五月的清晨,金色的阳光在晨雾中投射出丝丝波光。村口的椰子树旁,聚集着一大群来自范女士村的工人。路边停放着几辆老旧的摩托车,由于长期使用发出很大的噪音。每辆摩托车上都装着四五袋约200公斤的盐,扎得很牢,以防在路上打滑。摩托车的车筐或车架上,每个人都放着一个秤和一大瓶水。
盐贩们总是成群结队,主要是同村的妇女和朋友。Van的盐贩组一共有9个女人,年纪都在四五十岁左右,看起来个个都挺有本事,身体也挺好。早上6点钟,所有的女人都穿上长袖衬衫,用围巾裹住头,只露出眼睛,然后戴上旧头盔,骑上摩托车,发动了引擎。“我们组的规矩是,大家在村口集合,等到6点整,就骑上摩托车出发。6点以后到的,算旷工!”Van一边解释,一边迅速加速,径直追上盐贩组。
我们一路走着,队伍里的妇女们互相分配着不同的区域。今天,她们的“工作区域”是琼吕-义丹一带。我加速跟随范女士向48号公路驶去,车子爬上长长的坡道时发出沉重的咔哒声。一路上,我和范女士有机会聊了聊这项艰巨的工作。
范女士(1971年出生)从18岁就开始卖盐,如今已年过三十。年近五十的她,早已不再像当初那样朝气蓬勃。她满脸皱纹,皮肤被日晒、风吹和路上的尘土染得黝黑。凹陷的眼窝里流露出几分沧桑。她的头发很长,也开始有些灰白。
![]() |
称量盐出售给顾客。图片来源:Nhu Suong |
当我问起她村里的盐商队时,她说:“在田文乡,虽然大多数男人选择出海打工,但几乎所有的女人都做生意。她们要么卖鱼,要么卖虾酱、鱼露,如果资金有限,就卖盐或废料。因为在沿海地区,没有哪户人家有土地可以种植。如果她们受雇打工,很难找到人来雇她们,而且不像做生意那么稳定。”
以前,像范女士这样的卖盐人要喊到嗓子干才能找到买家,现在有了电池录音机,喊起来就轻松多了。村头,街尾,走到哪里,都能听到他们那独特的沿海口音:“谁要盐……喂……喂……”
“以前,盐商们只骑自行车出行。每次通常要扛一吨盐,回来要两三天。但那时候,他们‘赚钱’,因为盐价还很高,货币也没有贬值。直到最近十年,人们才开始骑摩托车出行,虽然摩托车能驮很多货,但卖不出去,因为做这行的人多了。”范女士透露道。
即使有了工具和手段,工作依然艰辛。五月的烈日下,柏油马路仿佛把热气吹到脸上,消耗着人的力气。范女士自行车上挂着的水瓶也渐渐空了,而她的生意却没怎么卖出去。“这就是我的生意!不是每天都有人买。盐摊的顾客就更少了,因为一公斤肉两天就能吃完,而一公斤盐能吃一个月。”范女士说道。
中午时分,我们在路边一棵大树下休息,拿出裹着芝麻盐的饭团吃。早上包的米饭已经干涸,再也装不下芝麻盐了。姐妹俩只好闭上眼睛,用冷水咽下去,等太阳凉下来,才继续卖剩下的盐。
由于车辆总是载着成吨的盐,卖盐人必须手脚稳定才能控制摩托车,尤其是在遇到突发情况时。然而,许多盐贩因为沿途的事故而被迫辞职,甚至有人因此丧生。同村一位从事盐贩的朋友Hien,也在近一个月前因车祸去世。然而,为了生计,在Van女士所在的盐贩村里,许多人仍然不畏艰辛和危险,坚持做着这份职业至今。因为她一家人就靠着她每天卖盐车几百块钱的利润过活。
像露水一样
相关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