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过战争的妇女
(Baonghean.vn)——她们是从战争中走出来的女人,如今隶属于乂安省伤残军人疗养院。她们各自拥有不同的命运,背负着各自的重担,但她们的共同点是,她们始终对生活充满信心。
即使你的身体只剩下4%的生命,也要保持乐观
在义安省荣军疗养院,大多数从战场归来的男性伤残人士残疾程度超过80%,家庭生活困难,或无依无靠。但这里也有一些女性,她们将自己的生命与这间房间、这所校园以及疗养院工作人员的敬业服务紧密相连。
我们来到这里遇到的第一位女士是阮氏良女士(1950年出生),她是一名战争伤残人士,残疾率高达96%,在这里休养了40多年。

“我来自清章县清玉乡。我年轻时学医,被派往西原战场。我们行军数月,翻越长山,深入险峻之地,参加战斗。有一次,我去嘉莱出差,一辆卡车翻了,我受了重伤,脊椎受伤,导致一侧身体瘫痪,”梁女士说道。
女兵阮氏良被送往各家医院接受治疗,但由于伤势过重,她无法起身,从此生活就与轮椅紧密相连。伤势痊愈后,阮氏良于1979年被转入义安省荣军院疗养。

20岁奔赴战场,26岁成为一名重伤员,这位来自清昌的姑娘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爱。40年的人生,如同无尽的寂寞,时而如河流静静流淌,时而如海浪般汹涌澎湃。
虽然梁女士在这里得到了特别的照顾,中心工作人员也一直关心着她,但她还是难免会感到孤独。尤其是在风雨交加的夜晚,面对着狭小房间中的自己,她的内心会突然感到苦涩和怨恨。在这种时候,她总是努力忍住眼泪,但泪水仍然湿透了她的脸庞。

梁女士吐露心声:“在家乡,我还有兄弟和亲戚,最亲近的就是妹妹一家。最开心的时光,莫过于回家乡探望亲戚,或者家乡的亲戚来探望我,因为在那样的时刻,我能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阮氏良女士克服困难、与同病相怜的精神,得到了乂安伤残军人疗养院领导的高度赞赏。尽管身患重病,阮氏良女士仍然积极应对日常生活,看到服务人员忙碌,她就自己做饭。
每当有人生病时,梁女士总会热情地来到他们的房间,询问他们的近况,并鼓励他们帮助自己战胜病魔。省人民委员会主席为她颁发了奖状,以表彰她在感恩工作中的杰出成就。
近60年来对丈夫的崇拜
虽然没有亲自扛枪上战场,但来自李城乡(安城)的郎氏玉女士(生于1946年)的一生却带着战争的沉重伤痕。与美帝国的战争夺走了她的一切,如今,即将年满80岁的她却只能独自一人住在义安省战争伤残者疗养院的一间小屋里,那里专门收容无家可归的烈士遗孀。
“我1961年结婚,当时我才15岁。婚后,丈夫立即返回战场。五年后,我收到了他去世的消息。大家都劝我再婚,但我决定独身,侍奉我的丈夫。晚年,我年老体弱,不得不依靠国家,”Ngoc女士讲述着自己的人生。

阮玉女士的丈夫是烈士阮当念。他们来自同一个家乡,彼此相爱。抗美战争爆发后,阮先生迅速参军,奔赴南方作战。
1961年,这名士兵出差回家时,顺便去家里与这位年轻女子结婚。婚礼一结束,这名士兵就匆匆告别年轻的妻子,与战友们一起离开。
婚后,新娘郎氏玉在夫家获得了学习教育学的机会,几年后毕业,成为一名教师。在美军轰炸朝鲜、造成许多惨烈场面的那些年里,郎氏玉老师依然坚守在课堂上,每天和学生们待在学校里。

白天她埋头备课,晚上帮公公婆婆干活,深夜更是思念丈夫。1966年中旬,一位同志回家告诉她丈夫去世的消息,年轻的妻子惊呆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后来,有人多次来打听她的下落,她丈夫的家人也鼓励她再婚,但 Ngoc 老师却摇头。
岁月静好,公公婆婆、亲生父母相继老去,年轻的老师白发苍苍,终成耄耋老人。郎氏玉女士无儿无女,只能依靠国家养老。多年来,她一直是乂安省伤残军人疗养院的一名成员。

“在这里,我总是得到工作人员的特别支持和照顾,这帮助我缓解了老年的孤独。但当我独自一人时,我还是忍不住感到悲伤,这迫使我告诉自己不要软弱,要坚强起来,不愧为为民族解放事业牺牲的军人的妻子。” 玉女士倾诉道。
目前,中心正在养育和照顾7名女性战争伤残人士和烈士家属。她们始终受到工作人员的关怀和支持,如同家人一般,帮助她们缓解晚年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