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伯伯生命中的最后镜头
(Baonghean.vn)——摄影师本人也等待了 20 年才看到他拍摄的胡伯伯最后时刻的镜头。
时隔近50年,阮青春少校(南丹县金莲乡莲山一村)谈起老电影,依然感慨万千。那些是他在陆军电影制片厂文献部工作期间拍摄的,讲述胡伯伯生平的影片。
特别任务
这是1969年8月底他接到的任务。当时,他已经在陆军电影制片厂档案馆担任摄影师四年了。总政治部下达的命令很简单:安排两名摄影师执行一项特殊任务。
战争期间,突然调动并不罕见。但这次任务甚至连领导层都保密,所以他们不得不担心。经过几天的焦虑,午夜12点,他们终于接到命令立即出发。他们带了两台当时最先进的相机,包括一台苏联康瓦特相机和一台中国惠普相机。
![]() |
阮青春少校与他在陆军电影制片厂工作时的旧照片合影。图片来源:SH |
令人惊讶的是,当天的目的地是总统府。抵达后,他和摄影师陈文茶以及司机黄海(兼任灯光师)被带到胡伯伯高脚屋附近的一所房子里。
最初几天,看到人来人往,他们觉得不对劲,但又不知道是什么问题。有一天,胡伯伯的秘书武奇同志来到这里,说:“胡伯伯身体不太好,政治局要求军队摄制组拍摄他最后的影像。”
得知这一消息后,摄制组难掩失望之情。然而,希望却一天天增加,因为有消息称,胡伯伯将于9月2日国庆节在全国人民面前露面。
在提心吊胆地生活了近一周后,8月30日,他们被勒令进入棚屋,理由是“胡伯伯的身体状况好转”。第一天,他们俩都去工作,但不允许靠近胡伯伯的床,所以只能在外面拍摄。
9月1日,任务仍然认真执行,大家都认为胡伯伯会更好。9月2日还为胡伯伯准备了特别的椅子。
然而,9月2日,情况却恶化了。“当武祺同志告诉我们,由于房间太小,只允许两名摄影师进入时,我们都惊呆了。我们赶到现场时,看到范文同同志、陈国焕同志、武元甲同志等许多高级领导人已经站在胡伯伯的灵柩旁了。”
大家都忍不住流泪,我的眼睛也流了下来,镜头里什么都看不见了,只能用广角镜头拍……”
20年的等待
后来,在当时的特殊情况下,摄影师阮青春也对自己拍摄的影片质量心存疑虑。然而,由于拍摄的初衷是“纪录片”,胡伯伯临终前和葬礼期间拍摄的所有影片都被录了下来并隐藏起来。胡伯伯去世的日子恰逢9月2日国庆节,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因此,为了民族解放事业,胡伯伯的忌日信息长期以来一直被保密。
![]() |
阮青春少校(手持相机)正在工作。图片来源:文件 |
“生为铭记,死为怀”,时隔20年,直到1989年范国荣陆军电影制片厂执导的影片《胡伯伯生命中的最后时刻》公映后,退休摄影师阮青春才第一次看到自己拍摄的影像资料。首映当天,他受中央政府和电影制片厂的邀请来到河内,再次观看老影像资料。
坐在礼堂里,望着胡伯伯熟悉的身影,望着老旧的吊脚楼,望着他的胶鞋、拐杖,望着他的队友、战友,望着从歌剧院到长田路口胡伯伯灵柩经过的长路上默默站立的人们……他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
![]() |
电影摄影师阮青春退休后在家乡的日常生活。图片来源:SH |
胡伯伯逝世近50周年,阮青春少校已年逾85岁。他的军旅生涯,在炮火和枪林弹雨中,从奠边府、广治城到南方战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献资料。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含龙大捷》、《瞄准敌人射击》、《胜利旗下》、《大叻的春天》等多部著名纪录片。此外,他还在1965年至1969年期间拍摄了多部有关胡伯伯的珍贵影片。
谈及自己担任战地记者的岁月,以及与胡伯伯相处的众多机会,他说道:“许多国际记者问我,是否因为与胡伯伯同乡而受到‘优待’。这完全不是事实。对我来说,作为胡伯伯的同胞,胡伯伯的后代,无论我被赋予什么任务,无论多么艰巨,我都必须完成。或许正因如此,尽管我是个业余记者,在‘战火硝烟’中成长,但总是受到上级的信任,并被赋予特殊任务。”
我的哈
相关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