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多艾的“鱼王”
(Baonghean)-甸道乡(Dien Chau)从一片贫瘠、沼泽、芦苇丛生的土地,如今已成为该县养鱼运动的先锋。这要归功于那些敢想敢做的农民,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开垦土地,改良土地,并涌现出“养鱼大王”……
![]() |
乐先生农场一角。 |
我们来到了田堆乡3村阮玉黎(1962年出生)的家。宽敞明亮的房子里,设施齐全。黎开心地说:“多年来,我吃鱼、睡鱼、夜梦也都是鱼。房子这么大,我还在一片大池塘中央搭了一间小屋。”黎说得可不是开玩笑。听了他用鱼做生意的故事,我们不禁对他刮目相看。1988年,他退伍回乡,干过很多活,从种地到建筑、木工,但仍然吃不饱饭。
望着家乡广袤的原野,儿时放水牛的那片沼泽地,如今仍长满茅草和莎草。他和妻子商量着开垦这片土地,开辟新的经营方向。前一天晚上,第二天,他骑车到田长乡,向朋友借了100公斤青稻,夫妻俩吃饱喝足,养精蓄锐开垦。夫妻俩徒手清除了厚及身躯的青草,割破了皮肤。他还借钱买了几百条草鱼放生,让鱼儿们自己去清除茅草。一茬、二茬、三茬……哪里开垦了土地,他就在哪里建起一座银行,打造鱼米之乡。
黎先生在河岸边种着紫甘蔗,拿到琼吕市去卖,买鱼苗、猪、鸡、肝、鸭子养。村民们第一次看到他在稻田里养鱼,都摇头叹息,说太鲁莽了。养鸡鸭也好,谁养鱼?下一场雨就亏本了!可看到他挖了个池塘,投入数百万元买鱼养鱼,村民们又惊讶了。甚至有人劝他到城外去买地。那时候(1990年),几百万越南盾就能在演州镇买几块好地。黎先生一心想着把这里变成稻鱼养殖区,或者专营养鱼,靠田致富。
目前,黎先生家有7个鱼塘,主要养殖青鱼、草鱼和鲢鱼,年收入在2.5亿至3亿越南盾之间。这还不算甘蔗、柑橘、柚子等果树、牲畜、鹿等的收入,每年大约有1亿越南盾以上。黎先生自豪地说:“历任省领导都来过他们家示范点。” 他清楚地记得,1998年,时任乂安省委书记张廷选视察时鼓励他:“在鱼塘周围种柠檬吧。买主只怕柑橘和柚子不甜,却没人抱怨柠檬酸。大胆种吧。” 听了这番话,黎先生家下定了决心,从此鱼塘周围种植柠檬的收入就相当可观。
要靠7个鱼塘赚几亿越南盾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每年,黎先生都要在翻塘前施肥、换水、筑堤防防洪。他还向村里村外的人们提供鱼苗。当被问及鱼苗的制作方法时,黎先生说,由于他自己每年要花费500-500万越南盾购买鱼苗,而且村里也养了很多稻鱼,所以他专门到清化省后禄县学习养鱼,从鱼出生3天开始就养。养鱼要先清理池塘,撒上石灰粉,注满水,晾干3-5天。当水变成绿色香蕉苗的颜色时,就可以放生鱼了(3天大的鱼只有一根头发丝那么小)。给鱼喂牛奶,养30天,鱼就和筷子一样大了。人们来买鱼,用来灌溉池塘、稻田……午餐时,乐先生请大家吃自家池塘里的青鲤,并告诉他们,每个池塘里都有几十条近百公斤的鲤鱼。他的收入来源多种多样:肉用鱼、养殖鱼、果树、牲畜和家禽……乐先生成了当地一个典型的天主教徒经商家庭。每年,他还捐出数亿元用于慈善事业。
在田多艾村11号村,有个叫高当一的男子,也怀揣着把荒地变成鱼田鱼塘的梦想。他和妻子白手起家,没有本钱,只好靠编织扫帚赚些外快来投资养鱼。回忆起那些艰苦的日子,一先生笑容和蔼:“我看到黎先生能吃苦,我却不能!我也在荒芜的田野中央搭起帐篷,很多时候家里没有米了,只能煮糠当饭。我和黎先生曾互相邀请,骑自行车去后禄(清化),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就从那里开始。周围都是穷乡僻壤,我们不知道该去哪里。我们知道养鱼有风险,但我们已经下定决心。如果我们都害怕,谁还敢做呢?还好,妻子也非常相信丈夫。很多个夜晚,无论刮风下雨,我们都会趟过田野去采摘莎草……”
仅凭夫妻俩的双手,堤岸就被抬高到岸边,池塘也变成了真正的池塘。看着一群群鱼儿一天天长大,听着它们在池塘里嬉戏的声音,我心里真是高兴极了。这片2公顷的鱼塘就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那天开始建造的。最担心的莫过于雨季和暴风雨。暴风雨来临时,人们都担心房屋安全,而夫妻俩只担心池塘。幸运的是,损失仍然小于收益。“也许是因为我和鱼有缘吧。”——Nhat先生说道。至今,Nhat先生每年向市场供应20到30吨鱼和鱼苗(主要是鱼苗)。鱼苗很容易卖,但很少有人愿意费心养鱼,因为养鱼需要大量的细心和细致。虽然他雇佣了4名工人,但Nhat先生仍然亲自负责很多养鱼的环节。从粮食不够吃到改种土地养鱼,到如今扣除各种开支,Nhat先生一家每年能挣近3亿越南盾,建起了宽敞舒适的房子,养育了6个孩子,其中3个都考上了大学,毕业了,都有了稳定的工作!
![]() |
乐先生准备渔网。 |
另一位“田庄鱼王”是4村的老兵阮友兰。他坦言自己没有一和黎那样“力大无穷”,但他认为“胡伯伯的士兵不能退缩”。退伍归来后,看到妻子艰难地抚养着五个孩子,阮友兰不惜一切代价,想方设法改善妻子的境况。他想着种香蕉、养猪、养鱼。香蕉茎喂猪,水果批发,赚到的钱用来修筑池塘堤坝。就这样,阮友兰终于拥有了1公顷的池塘。起初,阮友兰的妻子很担心,说她看到别人这样做,自己就做不到!她身体不好,还要兼顾孩子的教育,怕自己做不来。但他还是决定自己做。他自豪地告诉我们:“虽然我后来才开始,但跟Nhat和Le学的,我家的鱼苗一点也不差。” 他家每年的养鱼收入超过1.5亿,加上菜园和牲畜的收入。他已经60多岁了,但你每小时都能看到他穿梭于鱼塘、猪圈和菜园之间……
奠州县奠边乡党委副书记梅明敏带我们参观乡里的田间地头时兴奋地分享道:“目前,全乡养鱼面积172公顷,其中稻田养鱼120公顷,塘养鱼52公顷。鱼苗和肉鱼总产量已达260吨/年。虽然这一带是死胡同,没有1A国道和48号公路经过,但因为奠州县的缘故,这里现在已成为奠州县养鱼运动最有名、第二名的地区,人们纷纷来到塘田购买,不用担心鱼在消费阶段会停滞不前。”奠州县取得如此成就,离不开阮玉黎、高登一、阮友兰三位“鱼王”的贡献。他们展现了农民从艰苦、沼泽和赤手空拳中奋起而行的决心;成为致富的榜样,让人们敬佩和效仿,创造了现在当地水产养殖运动!
文章及照片:Thu Hu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