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雀上“粳稻”的欢乐
(Baonghean)——这几天,桂峰县的芒诺、周金、前峰、智乐……几乎家家户户都飘荡着新米的芬芳。这种耐寒耐旱的大米美味可口,甚至传到了县里最偏远的地区,家家户户都想买来煮一锅新米,用这种“扎根在土地里,深受人们喜爱”的美味来庆祝丰收。而我们,踏上这片久负盛名的桂香土地,沉浸在一个让干部村民兴奋不已的新产品的故事中……
![]() |
Tri Le 公社(Que Phong)稻米丰收。照片:阮山 |
“以前我们村子都是用坛子、壶子喝酒,总不够喝。这几年,一小坛子,全村人喝个没完,也喝不腻。没必要,家里挣不了钱,就都出去打工了。今年出了新稻,老人们只好把他们叫回来干活。种上新稻,稻米丰收,味道好,卖个好价钱。今年‘兰邦’(新米祭)又要用坛子、壶子喝酒了……”——桂丰县周金乡崔村村长梁文忠兴奋地说。祭祀新米的仪式上,不再有旧时锣鼓喧天的锣鼓声,但祭祀天地祖先、祈求今年丰收的新米宴却充满了欢声笑语,村民们互相呼喊,欢聚一堂,亲切而温馨。这种氛围源于“芒桂”地区出产的一种新产品,它不仅有助于改善经济生活,还影响着风俗习惯,有望在这片高原地区的生活里掀起一股平静而强劲的波澜。这种新产品就是名为“粳稻”的新型水稻……
在芒诺的田野里,望着金黄的稻穗,粒粒分明,金氏厚的眼里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当她意识到自己回乡的决定完全正确时,她更加欣喜。生意难做,她听从了人们的劝说,和丈夫罗文德(周金饰)一起,以“偷渡客”的身份,前往中国广西打工。今年一月到五月,在异乡挣钱并非一件快乐的事。语言不通,没有证件,幸福和痛苦,生死都掌握在主人手中。她从家人那里得知,这个季节,整个芒诺地区将种植一种新的水稻品种,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应用各种技术进步,以实现高产高效,年轻人也必须回来工作。
于是从6月份开始,她又回到村里,和村民们一起下田种稻,投入到粳稻新品种的种植中。现在到了收割的季节,打好的稻米直接在田头卖,每公斤能卖到1万-1.2万越南盾,产量丝毫不逊色于其他杂交稻和纯稻品种,而其他杂交稻和纯稻品种的干稻每公斤只卖6000越南盾,但仍然很难卖出去。侯女士家种了3棵以上的稻米,买种子和化肥的钱都是国家补贴的,仅是付出劳动,就收入了近1100万越南盾。加上饲养牲畜和种植庄稼,侯女士家的生计现在比较明朗。她说,她已经打电话叫在外打工的丈夫罗文德先生回来,让他下个季节回来种更多的新品种稻米,好好照顾它们。据了解,村里还有另外2人也在中国“非法”打工,刚刚被家人劝说回来准备冬春作物!
![]() |
桂风县官员检查粳稻收成 |
桂峰县人民委员会农业部干部阮景达介绍说:“经过三年的成功试验,2014年粳稻种植面积已扩大到100公顷,主要集中在芒诺、周金、前峰、三乐等乡,以及其他一些乡。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今年的气候不如冬春稻那么好,但100公顷的种植面积全部获得好收成,平均单产达到6吨/公顷。目前,合作社的收购工作进展不顺,因为很多商贩都到田里收购。今年新稻从来没有出现过如此奇怪的现象,田里供不应求!”
桂峰县工贸厅副厅长罗雄强先生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表示,粳稻品种在桂峰土地上的故事无异于“白日童话”。他透露:“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为山区脱贫致富寻找各种途径,既能发展经济,又能保留特色,传承和发展风俗习惯。我们引进了许多植物品种,带动人们生产。但即使新品种产量高、品质好,也很难卖出去,价格低,商贩们压价,稻谷堆积如山,官员们也难以与民众沟通。”
在其他一些地方,三和李子树、甘蔗树或其他一些地方的织锦产品所经历的艰难历程,至今仍历历在目。至于粳米,前景一片光明,因为谁不是天天吃米饭,谁不想吃到香喷喷的米饭呢?经过三年的大规模水稻品种试验和培育,对美味大米的品质充满信心。在6月19日至26日于荣市举行的2014年义安省农贸博览会上,桂峰县将粳米作为当地新的农产品商品进行了推介。桂峰县长回忆道:“展会上,顾客们来买米,第二天又纷纷称赞,还要求买来天天吃。团里的人都开玩笑说,‘粳米’不再是只在山里徘徊的美丽姑娘了,现在她可以‘远嫁’了!”
![]() |
奎蓬人正在收获冬春稻米。 |
追寻这一新产品的来源,我们了解到,粳稻品种于2011年被带回桂丰县进行试验。当时桂丰县的领导,县委书记陈国清、县人民委员会主席吕廷氏,担心土地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向农业遗传研究所副所长杜南荣教授表达了担忧。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这位科学家向桂丰县提供了200公斤粳稻品种及其独有的技术流程。这是农业遗传研究所的纯种水稻品种,是在主要在日本使用的稻米品种的起源基础上研究和创造的,该稻米品种因粒形优美、米质美味、营养丰富而广受欢迎。当听取介绍该水稻品种的两大突出特性:抗旱、抗寒时,县领导高兴得像挖到金子一样,因为桂风县是山区,经常遭遇干旱,寒冷季节部分地区气温甚至会降至10-120摄氏度。
现任桂峰县委书记的吕廷诗先生兴致勃勃地向我们讲述了新品种引入该县的“初期”情况。2011年,该县将200公斤种子送到了三户人家,种植面积为2000平方米。但只有两户成功,另一户由于操作不当而失败。那一年的收获日,该县组织了一场田间会议,评估全县所有乡镇的主席和副主席对粳稻的种植方向。尽管当地遭遇严寒、干旱,以及许多其他杂交和纯种水稻品种的减产,但粳稻的平均产量仍然达到了每公顷6吨。真是令人惊喜!中午,该县为所有参加会议的官员准备了新米饭,新米的香味“征服”了所有人。
施先生说,当时的问题是,如果要推广,就必须满足技术要求。培育这个水稻品种的关键在于掌握耐寒水稻品种“打破休眠”的方法,即延长种子浸泡时间。普通品种只需浸泡24小时,而粳稻品种则必须浸泡72小时。如果使用连续季稻品种,则必须用含有硝酸的溶液浸泡才能“打破休眠”,稻种才能发芽。三年后,从2000平方米面积上种植200公斤种子,到2014年,100公顷面积上种植了5000公斤种子。这一成功也标志着当地人民在应用科技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方面迈出了新的一步。根据人民的愿望,该县将指导推广这一新水稻品种。现在,每个种植水稻的乡镇,都有村民呼吁支持推广粳稻品种。2015年,县里将把粳稻种植面积扩大到600公顷左右。
秋收时节来到桂峰,我们每天都会受到村民的邀请,按照秋收的习俗,与家人“吃新米”、“吃探望饭”,迎接山里来客。一杯酒,一盘“兰盘饭”,恭迎祖先,家家户户都围坐在新米锅旁,热情地迎接着。村里洋溢着欢声笑语和团聚的喜悦,欢声笑语也让这份喜悦倍增。
吴建 - 越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