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主教社区开路的喜悦
(Baonghean)-作为一个拥有185户人家的天主教村庄,人们的生活主要依靠农业,仍然面临诸多困难。然而,当新农村建设政策出台时,义丹县义禄乡新立村的教友们团结起来,自愿捐献土地、劳动力和资金,用于开辟道路。
当时正是收获的季节,但恰逢修筑乡村公路的政策,新立村的教友们都积极参与,每家至少有一名劳动力,有的家庭有两三人参与,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也鼓励子女,未到劳动年龄的孩子们也煮茶、煮红薯,为民众服务。
炎炎夏日,我们抵达新立村,深深地被这里教友们热情洋溢的劳动精神所震撼。随处可见的树木被砍伐的声音,卡车运土的声音,推土机的声音,锤子敲打围栏的声音,还有人们的欢声笑语……现场的气氛,仿佛置身于一个建筑工地。
新立村的旧路只有5米宽。过去,生活还很艰苦的时候,人们以为这条路足够摩托车和自行车通行,两辆牛车并排行驶。但雨季来临时,路况崎岖不平,任何种满土豆、木薯的户人家,或者买得起车,都很难通行。旱季,摩托车只能开在前面,所有上路的人都得迎着风尘。
当义禄乡出台政策,要在27个村子修建乡村公路时,新立村的村民们兴奋不已,盼望着新路能比旧路更干净、更漂亮。然而,有些村民并不同意,因为他们会失去土地、树木,甚至那些村民们辛苦攒钱才修建的坚固篱笆。
新立村村长阮光贵先生表示:“村里成立了一个宣传委员会,致力于向村民普及开路的意义。起初,有些村民不同意,但现在所有村民都自愿砍树、拆篱笆。此外,每户村民还自愿捐出15万越南盾,用于租用机器平整道路。”
黄文坦先生家是村里12户率先拆除围栏开路的农户之一。2012年,他和妻子攒够了钱修建围栏和大门,但当看到道路宽达12米,侵占了他家菜园3米时,他便与妻子商量,捐出土地,拆除30多米的围栏,供全村修路。不仅黄文坦先生家,所有道路经过的农户都自愿捐出了土地。
陈诗美先生也是带头捐地拆篱笆的典型家庭。他分享道:“修路是为了百姓出行,拓宽道路是需要花费的,但最终交通不便并不能发展经济。我家捐了30米篱笆、10棵紫檀树,鼓励子孙后代也贡献力量,尽快把路修好。” 黄文五先生今年快80岁了,虽然身体不好,但他仍然出去鼓励子孙后代。他表示,自己曾参与多年的堂区工作,后来担任了新立村的村长,虽然自己年纪大了,无法再工作,但他仍然鼓励子孙后代好好贯彻党和国家的政策路线。
Nghia Loc 公社 (Nghia Dan) Tan Lap 村的道路建设
短时间内,新立村村民捐献土地6000平方米,砍伐树木,12户有坚固篱笆的村民自愿拆除近400米的篱笆。新立村新修的道路长1公里,宽12米。义禄乡群众运动组组长黎文清先生说:“义禄乡结合天主教村的特点,党委、人委会、群众运动组配合本堂神父做好宣传动员工作。短时间内,这里的村民自愿捐献土地、出力、出钱,修好了道路。这是党委、地方政府和全村人民团结一致的成果。”
道路通车后,新立村教友们继续为建设符合新农村标准的工程贡献力量。从新立村修建乡村公路运动开始,义禄乡继续发扬教友们的精神,在全乡发起修建乡村公路运动。
丁水(大义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