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主教社区开路的喜悦
(Baonghean)——作为一个拥有185户家庭的天主教村庄,人们的生活主要依靠农业,仍然面临诸多困难。然而,随着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出台,义丹县义禄乡新立村的天主教徒们团结起来,自愿捐献土地、劳力和资金,用于修建道路。
正值农作物丰收的季节,恰逢修建乡村公路的政策,新立村的教友们都积极参与,每家至少有一名工人,有的家庭甚至有两三人参与,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也鼓励自己的子孙,未到劳动年龄的孩子们也煮茶煮红薯,为民众服务。在炎炎夏日来到新立村,我们深深地被这里教友们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所折服。随处可见的树木被砍伐的声音,卡车运土的声音,推土机的声音,锤子敲击篱笆的声音,夹杂着民众的欢声笑语……现场的气氛宛如一个工地。
新立村的旧路只有5米宽。过去生活还比较艰苦的时候,人们以为这样的路足够摩托车和自行车通行,两辆牛车并排行驶。但雨季来临时,路况崎岖不平,对于种植大量土豆、木薯的农户,或者购买汽车的人来说,都难以通行。旱季,只有一辆摩托车可以通行,所有道路使用者都不得不面对尘土飞扬的路面。
当义禄乡提出在27个村子修建乡村公路的政策时,新立村的村民们兴奋不已,盼望着新路比旧路更干净、更漂亮。但有些家庭不同意,因为他们会失去土地、树木,甚至失去辛苦攒钱才建起的坚固篱笆。新立村村长阮光贵说:“村里成立了一个宣传委员会,宣传开路的意义。起初,有几户人家不同意,但现在100%的家庭都自愿砍树、拆除篱笆。此外,每户人家还自愿捐出15万越南盾租用推土机。” 黄文坦一家是村里12户带头拆除篱笆开路的家庭之一。 2012年,夫妻俩攒够了钱,准备修建围栏和大门,但当道路开辟成12米宽的马路,侵占了他家的菜园3米时,他和妻子商量,捐出土地,拆除30多米的围栏,供街坊邻居修建道路。
不仅黄文成一家,这条路途经过的各家各户都自发捐出了土地。陈诗美一家也是带头捐出土地、拆除围栏的典型。他分享道:“修路是为了百姓出行,虽然花费不菲,但修宽路却不利于经济发展。我家捐了30米围栏、10棵紫檀树,鼓励我的子孙后代也贡献力量,尽快把路修好。” 黄文五先生今年快80岁了,虽然身体不好,但他仍然坚持出去鼓励子孙后代。他说,他曾多年参与教区工作,后来担任新立村村长,虽然年纪大了,无法再工作,但他仍然鼓励子孙后代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
短短时间内,新立村村民捐建了6000平方米土地,砍伐了大量树木,12户有坚固篱笆的村民自愿拆除了近400米的围栏。新立村新修的道路长1公里,宽12米。义禄乡群众运动组组长黎文清先生表示:“义禄乡结合天主教村的特点,党委、人委会、群众运动组配合本堂神父做好宣传动员工作。短短时间内,这里的村民们自愿捐建土地、出力出力、出钱出力,最终修建了道路。这是党委、地方政府和全村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努力的结果。”
道路通车后,新立村教友们继续为建设符合新农村标准的工程贡献力量。从新立村修建乡村公路运动开始,义禄乡继续发扬教友们的精神,在全乡发起修建乡村公路运动。
丁水(大义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