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紧抓住歌筹

March 12, 2013 21:47

(Baonghean)歌筹俱乐部在演州成立并存续十余年并非偶然。这片土地是义安歌筹的悠久发源地之一,以“伟大的柯鲁行会”而闻名。多年来,歌筹经历了风风雨雨,一度濒临失传,但年轻一代找到了传承下去的方法……

近年来,人们开始更多地回忆和谈论演州歌筹俱乐部。因为在郎森歌舞节、全国歌筹节等场合,艺人们“敲响了歌筹俱乐部的钟声”……他们留下了特殊的印记。

如今,说到创建演州歌筹社的功德,不得不提已故的阮义元老师。他萌生​​在富演这片土地上创建歌筹社的想法时,已年逾八旬。他骑着自行车,不断寻找那些仍然健在的歌筹艺人的故乡,例如:陈氏平夫人、陈氏素、范氏和、段氏月、段氏昂、陈氏宝、阮氏行……想再次聆听歌筹的歌声,让他们重返歌坛。当一代又一代的妇女和长者追随祖先的脚步时,那流传多年的歌筹传统便消失了,被人遗忘,难以重见天日。凭借着高尚的品德和对传承民族特色艺术——老教师留下的宝贵财富——的真挚渴望,那些早已听不见梆子声、乐器声……、忘记了嗓音和旋律的艺人们,开始在记忆中追忆和寻找昔日的风采。阮老先生在田联结识了演员陈海(1910年),陈海12岁时便跟随金路(田金)丝绸行会的演员光学习旦旦。阮老先生从这些老艺人中,在田联和田安培养了玉梅、秋花、碧珑等一批年轻演员,后来发展到田和、田安、田美等乡……



演州歌筹俱乐部在义安省“第11届越南诗歌日”上进行演出。
照片:Thuy Vinh。

2002年,演州歌筹俱乐部成立,当时会员人数达七八十人。但对于阮先生及其继任者阮光披先生和如今的陈景安先生来说,维持和发展歌筹俱乐部并非易事。歌筹不同于其他民间音乐流派,它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既民间又富有学问。歌筹的场地不像韦丹或官和那样宽敞、通俗……而是带有室内乐的性质。它必须有演唱室、一位手持拍板的女歌手、一把弦乐器、一面鼓和歌词……它对演唱者和听众都很挑剔,演唱者必须才华横溢,听众也必须才华横溢。

据了解歌筹、创作新歌筹歌词并关注歌筹社活动的曹春上先生介绍,如今的歌筹社已无法像旧时行会那样组织活动。如果歌筹社是一个行会,它就相当于一个手工艺村,演员和歌手可以靠这个行业谋生。但歌筹社聚集了众多成员,分布在乡镇各地,彼此之间距离并不近,维持歌筹社本身就很困难,更遑论“赚钱”。如今的演州歌筹社是一个新时代的歌筹社,它承载着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愿望和责任,聚集了热爱和了解歌筹的人们。社里的每个人都充满热情。

成立十余年来,演州歌筹社至今仍有20余人,虽然人数不多,但歌手、吉他手、鼓手等都日臻成熟,演出精彩,每月定期参加。除了县歌筹社外,演州还有5个乡歌筹社,包括演化社、演燕社、演莲社、演美社、演春社。演州的歌筹运动不断壮大,稳步发展。除了老年艺术家外,歌筹社还培养了一支年轻的队伍,歌手年龄刚过20岁,最小的才上12年级。近年来,歌筹已成为人们新年期间一种特殊的精神食粮。无论是在庆典、庆寿、迎文化家庭、参观历史文化遗迹,还是在新年伊始的村集体住宅里,歌舞和歌筹都时常回荡在耳边。该俱乐部还三次参加全国歌筹歌唱节并获奖,四次参加森村歌唱比赛(两次获得A奖),两次在河内音乐学院接受培训,多次在省、县两级接受培训。

这个歌筹俱乐部的成立,是为了聚集这片土地上仅存的最优秀的演员。当歌筹被人们发现,他们被埋没在喧嚣的日常生活中时,是因为没有人记得他们。但当他们被发现时,他们又重新成为了歌手、艺术家,每个人都想表演、跳舞、唱歌、站在舞台上。歌筹在过去受到各个阶层的崇拜。从黎忠兴时期到阮朝,陈氏家族的柯鲁丝绸剧团曾被邀请到宫廷演唱。之后,他们有幸在贡庙会(农历1月15日至17日)和强庙会(2月14、15、16日,三天)从头到尾为歌筹演唱。特别是在丁斋,每年1月14、15、16日的祈福节,各村都会抬着神轿到丁斋去祭拜、唱歌筹。

相比那个黄金时代的氛围,如今这些才华横溢的人们所能获得的“舞台”依然十分有限。俱乐部负责人陈景安先生说:“俱乐部现在最困难的是运营成本。参加演出、培训课程都需要资金,而且俱乐部是志愿组织,没有经济来源,所以所有活动都要精打细算。希望相关部门和机构能够给予更多关注……”

演州歌筹俱乐部歌手谭杏女士(生于1962年)也表示:“学歌筹非常难。很多人唱得不错,但如果跟不上节奏,就不得不放弃。但一旦学会唱歌,他们就会爱上它,停不下来。人们唱歌是出于热情,出于热忱,但很多时候,他们甚至连买汽油的钱都不够。”


何莱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紧紧抓住歌筹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