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红旗升起的地方
在已故总书记黎鸿峰111岁诞辰之际,我前往黎鸿峰同志的纪念地,受到了负责保护和照管纪念地的黎文五先生的热情接待。我站在简陋的茅草竹屋前,右手扶着父母,犹豫不决地问道:“这就是黎鸿峰同志的家吗?”黎文五先生点点头,领我坐到竹椅旁……
(Baonghean)-在已故总书记黎鸿峰111岁诞辰之际,我前往黎鸿峰同志的纪念地,受到了负责保护和照管纪念地的黎文五先生的热情接待。我站在简陋的茅草竹屋前,右手扶着父母,犹豫不决地问道:“这就是黎鸿峰同志的家吗?”黎文五先生点点头,领我坐到竹椅旁……
这片纪念地以前是用来祭祀黎鸿峰同志的,现在用来祭祀他的父母黎辉君先生和范氏秀女士。新的纪念地根据国家规划建在了旁边。但说到来源,只有这片小小的土地和这间茅草屋,是黎鸿峰同志度过童年的地方。这间茅草屋原是黎鸿峰同志的父亲黎辉君先生的。后来,他的后代迁居他处,把土地和房屋都卖了。
后来,土地和房屋被国家收回,并在如今的纪念区内修复。屋内大部分物品均已修复,只有正屋角落的米箱、这栋洞、里面的洞以及厨房下的竹床保留了原貌。至于祭坛,木匠之前曾犯过错误,但后来根据学术委员会的结论进行了重建,因此在这两根主柱上留下了痕迹。祭祀用品也随家族子孙一同流失,而这套祭祀用品则被原封不动地修复。
新纪念区总书记黎鸿峰纪念馆
我聆听着,观察着小茅草屋里简陋的物件。它们都带着古老的色彩,仿佛见证了黎鸿峰的童年,并在他1940年再次被捕流放昆岛之前的短暂软禁期间,欢迎他回归故土。我转过身,看着吴先生,既好奇又渴望,仍然想听他的故事。
我和黎鸿峰同志是堂兄弟,我父亲是他的堂兄弟,本名黎辉端。我家原名黎文,因为我们是文官,同村另一家姓黎诗,世世代代是武官。黎鸿峰同志的祖父当家时,不知何故改姓黎辉,所以我们现在恢复了原来的姓黎文。至于黎鸿峰这个姓,是因为在那段斗争时期,他们和洪泰、洪山同志一起,组成了苏维埃运动的三股红风。黎鸿峰同志在这栋房子里被捕的时候,我祖父就住在隔壁,只敢坐在树下往外看。”
老人领我来到新建的纪念区,瓷砖的颜色依然鲜亮。新纪念区的校园更加宽敞明亮,但或许正因如此,它少了几分朴素和亲切。我聚精会神地翻阅着那些记录着这位同志革命生涯的照片:莫斯科东方大学的学生,克里姆林宫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的代表,党中央总书记,不畏敌人鞭笞的革命战俘。照片里还有他曾在泰国、俄罗斯、中国和越南活动期间不同姓名的身份证件,以及法文的逮捕令和秘密警察档案。
我在昆岛监狱二号监区5号牢房的照片前驻足。那张黑白照片,我以为已被鲜血染红,想到这位革命犯人在1942年9月6日咽下最后一口气时,仍然坚定地说:“请转告党,直到最后一刻,黎鸿峰仍然相信革命的光荣胜利”,我不禁打了个寒颤。我不知道吴先生是否也像我一样看到了那张红色的照片,但他若有所思地说:“我参观昆岛监狱时,曾这样感叹:我以为革命犯人的血腥味、粪便味、尿味只会留在史书上,没想到这里还能闻到那种恶臭。”我咬着嘴唇,再次看着照片。一瞬间,我惊讶地发现,照片里确实弥漫着浓浓的血腥味,还是那股来自国家苦难时期的仇恨和痛苦的味道?
黎文老人与阮氏明开先生告别时说,他去世后希望守护这片革命红风起伏土地的人,依然是黎文家族的一员。与这片纪念地结缘,不仅是子孙后代对总书记应尽的责任,也是与雄统、雄阮故乡儿女的血脉相连。回到荣市,我到阮氏明开夫人纪念地上香。站在这位与丈夫一起追寻革命理想的忠诚妻子、同志的雕像脚下,仿佛昔日的红风在耳边吹拂。
文章及照片:Hai Tri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