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故事的写作地点和时间

July 3, 2013 19:32

(Baonghean)-《阮攸传》是阮攸一生的杰作,创作足迹遍布多地(碧丘府(升龙)、和绍(同银)、海安(琼渠)和仙田(宜春)……),之后根据作者的人生历程,经过多次修改。但阮攸创作这部作品的主要地点是在红灵山脚下的林江畔,最晚创作时间约为1796年至1802年,当时阮攸三十至三十六、三十七岁。

后来,陈仲金在《越南简史》一书中写道:“新梅元年(1811年),嘉隆王曾派官员寻找黎朝、西山原朝的野史,以修订国史……当时还发现了阮辉棣的《花仙》、阮攸的《传水翘》等史书。”由此可见,《传水翘》的发现时间是1811年,属于“黎朝、西山原朝野史”范畴,即嘉隆王登基前所著。

太金定在《阮攸轶事及文献:侨传》(乂静出版社,1983年)一文中写道:“平盛元年(1796年)初,阮攸返回前田,结束了在太平的风尘岁月,一直居住到1802年……阮攸在前田的短短六年时间里,很可能创作了他的大部分作品。其中包括两部著名的侬文学作品,使他跻身诗人之列:《文昭行》和《传侨》。在“关于传侨”一节第三点“至今仍流传的一些版本”中,泰金定写道:“第一个印刷版本是由华阳范贵释(Hoa Duong Pham Quy Thich)在河内杭盖街(Hang Gai Street)刻印的(约1796-1825年),俗称华阳版,即第一个坊版。” 1796年可能为时过早,但《传侨传》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已刻印出版,因此可以肯定。这与学者陈忠金(Tran Trong Kim)的发现相符。

宜春人武玉庆也同意泰金定关于阮攸创作《乔传》地点的说法,尽管他的说法与苏汝在仙田居住的时间有所不同。他在《百年以内》一书中写道:“自光忠去世(1792年)以来,崇政院未宣布解散,各人都回家了。阮善回到村里,享受田园和书籍,苏汝叔也回到村里,这些人都非常高兴……”。因此,在此期间,阮攸在家乡宜春度过了大约十年。

阮太疆长期以来一直认为《翘传》是阮攸于18世纪末创作的。近日,在2005年6月出版的《乂安文化杂志》第61期上,他根据维明氏、刘文阳、关文阳、盛美阳等出版的古喃文版《翘传》以及林诺富和翘樱茂两本顺化版《翘传》原著中为避免使用禁忌名而采用的书写方式,得出结论:“《翘传》创作于18世纪末,嘉隆帝统治之前。一些前人也持有这种观点。”2005年4月3日出版的《劳动报》第92期也刊登了阮太疆和吴德寿的类似内容的文章。

如今,阮太疆在《乂安文化》杂志文章结尾处指出:“黄春寒、陶维映、长征等学者也提供了一些资料来佐证这一论点”。他还根据阮石江的推测,提出了额外的推测:“阮攸(阮攸)在太平时,《翘传》的草稿可能已为人所知,但真正开始出名,并被大量抄写,是在他回到故乡(前田)定居之后……”阮攸在前田完成这部作品的证据是,所有古代侬语版的《翘传》都或多或少地带有乂语的痕迹。这些痕迹想必是从乂静流传下来的第一批抄本中流传开来的。阮行在1820年悼念其叔父的诗中写道:“叔父19年前就因‘天下第一才子’而出名。”这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阮攸年谱及著作(文化信息出版社2001年第37页)中,阮石江、张政写道:“《阮翘传》在乡间(1802年以前)曾进一步编辑”。

阮克宝在2005年7月《乂安文化杂志》第62期上发表的《阮翘传是否为黎王郑王时期所作》一文中,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得出结论:“阮攸创作《阮翘传》的时间应在嘉隆王之前,但不可能在黎王郑王时期……那时间大约是阮攸被西山军俘虏,被释放回父乡之后……”。 2012年11月《河静文化杂志》第172期,阮克宝在《关于恢复原版《翘传》的几点意见》一文中继续写道:“必须牢牢掌握阮攸创作《翘传》时期(1796年至1801年……)的古代词汇,才能选出并抄录正确的国语词汇”。

王仲在2005年《军事文献》杂志发表的《论阮攸《翘传》的创作时间》一文中写道:“我引用《文学、时事与评论》一书中对阮黄山的论述,概括如下:……从1943年至今,陶维映、黄春寒和张政三人曾多次会面,认为《翘传》的创作时间早于阮攸出使,甚至早于嘉隆年间为官。”此后,王仲继续写道:“阮黄山也赞同阮太勤、陶太尊等人的观点……认为阮攸《翘传》的创作时间早于嘉隆年间,即1776年至1802年间。”

这些预言与阮攸在其汉诗中抱怨黎朝十年失去皇位以及十年病居红山脚下的许多想法有些一致。

因此,尽管仍有不少不同意见需要进一步探讨,但越南侨学界的大多数研究者都一致认为,阮攸于1792年至1801年间在前田继续撰写并完成了《侨传》,这是义安的一个亮点,也是一笔丰厚的文化积淀。


朱忠县(荣市)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乔故事的写作地点和时间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