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艺术家”的思考
大学期间,每当我接触到与东方思想、越南中世纪及现代文学相关的课程、课题和文献时,几乎没有一位讲师或作者不提及陈廷友教授。这促使我们去了解他和他的科学著作。有趣的是,我们学得越多,就越被这位“义河学者”的文学造诣和敏锐的解读所折服。
大学期间,每当我接触到与东方思想、越南中世纪及现代文学相关的课程、课题和文献时,几乎没有一位讲师或作者不提及陈廷友教授。这促使我们去了解他和他的科学著作。有趣的是,我们学得越多,就越被这位“义河学者”的文学造诣和敏锐的解读所折服。
![]() |
陈廷胡教授 (1926 - 1995) |
陈廷友教授的学术贡献体现在哲学和文学两个领域。在文学领域,他以哲学家的思维方式,选择了从文化视角审视和研究对象的方向。这在《儒家思想与中世纪和近代越南文学》一书中得到了清晰的体现。当文学研究界还在为1900年至1930年这一文学时期的命名问题而困惑时,陈廷友教授通过从文化视角审视这一时期,意识到这一时期的文学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正在逐渐融入现代世界文学的轨道,并称之为“过渡时期的越南文学”(这是他其中一本教科书的名称)。这种称呼方式在研究者中引起了共识。陈廷友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找到了每个文学现象的根源和本质,从而为自己找到了准确客观的解释。更重要的是,从这个方向来看,陈廷友找到了优秀的“弟子”来继续他未竟的事业。这些人分别是陈玉旺、陈如薄、赖阮安……
在东方思想史和哲学研究领域,陈廷友教授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在这一领域拥有《东方思想讲座》、《从传统走向现代》等“毕生著作”以及学术会议报告。通过这些著作,读者可以感受到东方思想,尤其是“亘古学者”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这也可以理解,因为他所学的专业正是儒家思想,并汲取了家族“等等数权”的文化传统。在古代东方学说中,陈廷友教授倾注了大量精力研究儒家思想。他主张:“考察儒家思想时,应保持相对独立于专制国家模式的政治实践”(陈玉王)。 “义河学者”陈廷友的非凡才华,不仅在于他不让理论体系“变成灰色”,更在于他拥有让“生命之树常青”的能力。也就是说,陈廷友通过研究,提出了拨开浊浊之门、运用合理之道建设现代社会的方针。
“义河学者”陈廷友提出“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座右铭,竭尽全力研究和考察构成社会的要素,并将它们从过去、现在到未来串联起来。值得一提的是,这部著作写于大约20年前(他去世前),但其中提出的问题在今天仍然具有价值。在《村庄——宗族:过去和现在的问题》一文中,陈廷友指出了越南居民两个社区组织的演变过程,并就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行为方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村庄问题不仅限于村庄本身。村庄的组织方式、村庄的工作方式……影响了共同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因此,解决村庄问题不仅关乎村庄的重组、乡村的重组,更要思考‘村庄’在村庄之外的更广泛影响。”
现代社会中的家庭问题早已成为社会学家和媒体讨论的话题。然而,自1989年以来,陈廷友在其著作《儒家思想影响下的越南传统家庭》中,指出了传统家庭的关系和类型,并提出了为现代家庭寻找发展方向的必要性。
在每个国家的发展战略中,塑造国民人格模式都至关重要。“乂先生”以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分析了历史上的人格模式,并肯定每一种模式都旨在实现真、善、美,尽管这些价值观会随着每个历史时期而变化。他进一步强调:“要塑造新的人格模式,我们必须考虑现代世界的发展水平和国家的未来,同时关注人类价值观、东方价值观和民族价值观。为此,我们必须深入分析历史上存在的人格模式……”以及“我们也必须关注当今青年正在形成的趋势”。
![]() |
学生们祝贺陈廷友教授(左四)六十岁生日。 |
在发展战略中,我们不得不重视民族认同价值观的研究、传承和弘扬。陈廷友教授以其敏锐的东方哲学研究和讲师的眼光,对越南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和民族文化认同有着深刻的洞察,其中最突出的特征是水稻种植民居文化。在那里,人们的生活受到家庭、宗族、村落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和或多或少佛教人生哲学的支配。
在当前形势下,许多人都在讨论“人民智慧”和“人民精神”的问题。自1993年以来,陈廷友教授一直致力于阐释这两个概念,并将其置于国家历史的洪流中,从20世纪初,到抗法抗美时期,再到革新时期。虽然我国人民的智慧并不高,但领导人懂得如何凝聚和激发人民精神,从而创造了具有人类意义的奇迹。他指出了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我们要深刻领悟潘佩珠、潘珠桢和胡志明三位伟人的教诲,他们相互扶持,振兴了我们国家的精神,才取得了今天的胜利。他们三位都是伟大的人物。启迪民心,或许需要博学的头脑,需要一支优秀的知识分子队伍。而增强民心,则需要一些‘特殊’的人,他们的人格魅力能够征服人民,赢得人民的信任。只有民心强大,民智才能发挥其力量,同时又不被环境所动摇……”。除了儒家思想,陈廷友教授也非常关注佛教。陈廷友教授从思想伦理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提出了将佛教人生哲学应用于当代人生的建议。
陈廷友教授逝世已近15年,但他的思绪、担忧,甚至焦虑依然存在,值得我们深思并寻求解决方案。最后,我想引用优秀学生陈玉王副教授对其老师的评价:“他从不把自己定位为未来主义者,而是始终关注未来。” 正是这种态度,使得陈廷友至少至今仍陪伴着许多知识分子,以及更多渴望真实生活、努力理解自身生活、理解“我们身边的生活”的人。
裴公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