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安农民从贫困记忆中发明了水稻烘干机
2025年5月底,越南义安省南丹县金莲乡的陈怀南先生启用了当地第一台稻米烘干机。他不是在实验室,也不是在现代化的工厂,而是在自家院子里,用自己发明的烘干机,这位农民正在逐步实现提升家乡稻米价值的梦想。
陈怀南先生已年过六旬,依然满身泥巴,在院子里卷起袖子干活,但在村民眼里,他却是“乡村工程师”。陈怀南先生原本是一名军人,退伍后在荣市做过汽车修理工,后来回到家乡从事农业生产。但他心里始终挂念着一件事,那就是饥荒时期,青黄不接的季节,田里的稻子只成熟了几个穗子,他的父母亲一棵棵地收割,亲手脱粒,再把稻米放进锅里炒熟,煮熟了吃,以备饥荒之需。
.jpg)
“那时候,用铸铁锅烤米,再用杵捣碎,非常费力。但奇怪的是,用这种烤米煮出来的米饭,比晒干的米更香醇可口。”南先生回忆道,目光远眺远方。后来,他有机会游历了从湄公河三角洲到泰国的许多地方,意识到一个共同点:优质大米的品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收获后的干燥技术。
思考即行动,2024年,他开始研发和制造水稻烘干机——这在当时很少有人相信农民能做到。在没有资金、没有标准设计、也没有现代技术设备的情况下,他研究了每一项原理,观看了网上的视频,拍摄了工厂烘干机模型的照片,在旧笔记本的每一页上都做了细致的记录,并进行了测试。
“农民发明的难点不在于想法,而在于资金和设计。剩下的就是理解原理,然后你就可以做到。”南先生分享道。
.jpg)
整整一年,他的院子里充斥着切割机的轰鸣声、焊接烟味和成堆的废金属。他弯折、焊接、组装、测试,然后拆卸改装。2025年5月底,他的第一台水稻烘干机正式顺利投入运行。谁也没想到,他的机器会“经受住火的考验”,与此同时,义安省遭遇了持续的反常降雨,导致大片水稻无法烘干,发霉甚至发芽。
当人们为挽救稻米而苦苦挣扎时,南先生的烘干机成了“救星”。“当我们听说南先生成功发明了烘干机时,大家都很高兴。幸运的是,多亏了他的机器,我的5吨稻米才没有发芽。”金莲乡兴山村的阮氏香女士说道。

Nam先生的稻米烘干机每批产量为1.5吨,烘干时间为4小时,使用木炭燃料,但采用封闭式吸热设计,不会产生烟雾,不会污染环境。该烘干机配备风扇系统,可吹出热风,并通过变频器吸收水分,使稻米均匀烘干。每批稻米仅消耗约15公斤木柴和几千瓦的电力,成本远低于市面上其他烘干机。
专门收购和出口大米的贸易商阮德顺先生分享道:“我带了第一批大米来尝试用南先生的机器烘干。结果出乎意料:大米达到了理想的水分含量,香味浓郁、粘稠、紧实,外观漂亮,而且比晒干更划算。如果我们能再加一个自动倒米和卸米装置就更好了。”
.jpg)
机器测试期间,全村人都来观看,每个人都惊叹不已。有人提着一袋袋等待烘干的稻米,有人则拍下照片和视频分享。南先生操作着机器,调节温度,并时刻关注着时间,防止机器过热或过冷。尽管机器超载,也没有助手,南先生仍然没有拒绝任何一位村民。因为他明白,每一粒稻米都是一整个季节辛勤劳作的成果,让稻米在雨水中吸收蒸汽、发芽,然后被扔掉,是多么令人心碎。
烘干机不仅仅停留在技术解决方案层面,它还改变了农民对种植和收获后保存的认知。“大米的美味源于米糠层。如果烘干得当,米糠会转化成精油,渗透到米粒内部,使米粒更加粘稠,香气更浓郁。烘干还能杀灭细菌,防止白蚁滋生,并延长保存时间。”南先生分析道。
.jpg)
金莲乡农民协会主席陈文添先生肯定道:“南先生发明的烘干机对稻米种植区的农民来说是一大进步。雨季如果没有烘干机,数百吨稻米可能会受损。我们正在准备一份文件,请求授予他‘农民科学家’的称号。”
至于南先生,经过一年的琢磨,他只有一个简单的愿望:“这台机器目前正在测试,逐步完善。我愿意分享这台稻米烘干机的整个设计和操作过程。我只希望每个村子、每个合作社都能拥有这样的烘干机,这样大家就不用再担心雨季院子里的稻米变色了,我们家乡的大米也能走得更远。”

在天气变化无常、田地里还在为“丰收贱、好价钱贱”的问题苦苦挣扎的时候,南先生的发明不仅能烘干稻米,还证明了农民完全可以掌握技术,从自己的田地里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