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浦雄女秘书
(Baonghean)——在北山乡(Quy Hop)党委的介绍下,我们来到了芒村,那里是泰族聚居的地方,坐落在高耸的普雄山脉沿岸。我们去拜访一位“特别”的人。她就是罗氏天女士——北山乡今天首位也是唯一一位女党支部书记。
在这年末的最后几天,罗氏天女士放下了繁忙的家务和村里琐事,在一座掩映在绿意盎然的果树丛中的古老吊脚楼里接待了我们。此时,整个芒村正忙着收割甘蔗和金合欢树。芒村从一个贫困户比例极高的特别困难的村庄,近年来已“蜕变”为北山公社的富裕村庄之一,年总收入超过50亿越南盾。这当然是全体村民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村支书(?)作为村长的功不可没。
田女士虽然好奇,但在与我们交谈中,她反复强调自己做的并不多,但得到了小组全体党员的帮助,以及所有村民的信任和支持。我们经常外出,也与村组成员有过交流,多少理解了像她这样在村里“背牢、扛全村”的人的艰辛。她的主要职位是小组书记,津贴不多,但她也担任过许多没有津贴的工作,比如前线工作委员会主任、群众动员小组组长……每一项工作都很重要,需要认真对待,不能疏忽。
她说,她还记得2006年当选支部书记的情景。当时,她被村民们称赞勤劳、能干家务、能干农活,但担任支部书记却是前所未有的。支部选举结果出来后,她紧张了好几天,毕竟她担任了村里妇联主席多年,当支部书记又是另一回事。不过,在全体支部、兄弟们以及家人的鼓励下,她带着学习的决心,踏上了新的工作,努力不辜负大家的重托。
班芒村距离公社中心较远,出行不便,更是雪上加霜。在为家庭和村里的事情操心万千的情况下,她选择了扶贫为重。村里稻田只有7.5公顷,其中只有4公顷是灌溉的,剩下的3.5公顷是靠天耕种的。要想温饱,继续前进,只有开辟林地,发展畜牧业。村党支部开会决定开垦统芒村的土地,主要种植甘蔗。像罗文荣、罗文庆等率先开垦统芒村土地的村民,得到了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全力支持,并被村里人视为学习的榜样。
通芒村是一片宽阔的山谷,四周环绕着蒲雄森林,距离村庄约10公里。过去,人们主要耕种玉米和木薯,收入不稳定。将甘蔗运到通芒村可谓风险颇高,因为通往山谷的道路崎岖难行,而且通芒村水资源匮乏。为了取到日常用水和水牛饮水,人们不得不跋涉上山,到靠近土山(安山)的蒲雄泉再运水回来。后来,各家各户修建了水坝拦水,通芒村逐渐用甘蔗覆盖了土地,用于糖厂的建设,村支书梁氏添为此感到欣慰。全村95户人家,至今已有75多户人家在通芒村参与种植甘蔗。我非常高兴,因为甘蔗种植总面积目前达到95公顷,土地肥沃,村民勤劳,去年的产量达到了每公顷4800万越南盾,仅通孟一家就为村里带来了超过45亿越南盾的收入。像罗文荣、罗文庆、罗文奎……这样的家庭都成了公社的富裕户。
要获得如此多的收入,似乎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成本在于开路和架设通往山谷的桥梁。在糖厂的支持下,多年来,村民们贡献了1亿越南盾,投入了数千个工作日,平整升级了10公里的道路,并建造了3座坚固的混凝土桥梁。作为群众动员小组组长,她透露,秘诀在于“动员、动员、再动员”,这样人们才能化小为大,克服困难。除了甘蔗收入外,村民们还开始从原始金合欢树的开发中获得收入,平均每户拥有8公顷的森林。种植甘蔗和金合欢树减少了草地面积,导致水牛和奶牛养殖发展放缓,但目前,该村拥有多达370头水牛和奶牛,许多家庭都在种植牧草。群众生活改善了,为村里的各项事业建设捐资也更加便捷。
梁氏天女士担任支部书记8年来,“领衔”工作,始终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2006年只有7名党员的支部,如今已发展到15名党员,始终不愧为各项运动的核心力量。她的喜悦与村里的变化交织在一起。她高兴的是,人民群众“碗里有饭吃,碗里有存”的多了;高兴的是,文化生活也得到了改善——目前全村无失学儿童,全村9名孩子正在全国各高校就读……梁氏天女士热心工作,关心群众,不断学习探索,正在为上游普雄村谱写新的、绚丽的篇章贡献自己的力量。
高维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