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俄罗斯作家荣获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
女作家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文学生涯完整地描绘了苏联在人类历史上的风采。
正如博彩公司预测的那样,女作家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成为历史上第112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瑞典文学院宣布:“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以表彰她复调式的创作。她的作品是我们这个时代苦难与勇气的丰碑。她非凡的写作帮助人类更深入地理解整个世界时代——苏联时代。”
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是第14位获此奖的女性作家。她于1948年5月31日出生于乌克兰伊万诺-弗兰科夫斯克市,父亲是白俄罗斯人,母亲是乌克兰人。阿列克谢耶维奇在白俄罗斯长大,父母都是教师。1967年至1972年,她在明斯克大学学习新闻学。毕业后,她在波兰边境担任记者,之后搬到首都明斯克工作。
在她的记者生涯中,她采访了数千名亲历苏联时代最令人震惊的事件的目击者,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苏阿战争(1979-1989年)、苏联解体(1991年)以及切尔诺贝利核灾难(1985年)。她的作品被认为是苏联历史和人民的文学和情感编年史。
![]() |
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 (Svetlana Alexievich) 在新闻行业长大。 |
作者的处女作《战争的非女性面孔》(War's Unwomanly Face)基于作者对数百名二战女性战士的采访。这部小说以一系列亲历战争的女性角色为线索,构建了一幅丰富而鲜活的二战图景。该书于1985年出版后,再版超过两百万次。除了通过女性角色的视角描写战争,她还在《最后的见证者:非童真之书》(The Last Witnesses: the Book of Unchildlike)中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了战争。
她的另一部著名小说是《辛基男孩》(1992年),该小说直接讲述了苏联-阿富汗战争的经历。此外,她围绕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展开的系列作品《切尔诺贝利的声音》也获得了专家的高度评价。
![]() |
《战争没有女人的面孔》一书的封面。 |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大部分文学作品都收录在一本名为《乌托邦之声》的文集中,该文集全面描绘了战争期间以及苏联解体后的苏联生活方式。该文集的最新著作是《二手时间:红衣女(女)人的消亡》,完成于2013年。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已在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瑞典、法国、中国、保加利亚、印度等19个国家出版。除了写作,她还创作剧本和电影。
1987年,小说《战争没有女人的面孔》被阮玉译成越南语,书名为《战争没有女人的面孔》(岘港出版社)。
据Vnexpress报道
相关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