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先生“cyclo”

July 30, 2015 17:38

(巴雍县)——我想,85岁的裴文南先生是至今仍靠骑三轮车谋生的最年长的人,而且不止在荣市。他坐在那里,靠在一张塑料椅上,短短的白发和脸上的皱纹交织在一起,如同万道波浪。他那双大手,修长粗糙的手指,仿佛突然想起什么,又突然忘记什么,偶尔会试着扣上只剩下几颗纽扣的衬衫。他浑然天成的面容散发着一丝淡然的安详。他眯着朦胧的眼睛看着我,淡淡一笑:“生活中,既然有医生,就应该有三轮车夫。”

Ông Năm chuyển xi măng lên xích lô chở cho khách.
南先生将水泥装上三轮车,运送给客户。

他是这样形容自己的,是他从事了近35年的这份工作——三轮车夫。正因如此,兴平坊24号街的每个人都叫他“五轮车夫先生”。他说,人们对他并非“略带”傲慢,只是这份工作与命运息息相关。就连他自己,有时也记不住父母在哪天哪月给他取的全名。但相比于在这座狭小的城市里,人来人往,衣食无忧,这些都不算什么。老人很自豪,他也有朝气蓬勃的青春岁月,也曾南来北往,也曾远赴战场。清晨,在黎鸿风街的建材店,我被他深深吸引,那种饱尝岁月酸甜苦辣的怀旧之情油然而生。

来自沿海家乡的炮兵

1952年,青年裴文南22岁。如同沿海地区数百名奠禄(奠州)的青年一样,裴文南在祖国神圣的召唤下,满怀热情地参军入伍。当时,整个北方战火纷飞,奔赴战场救国成为年轻一代的理想。青年裴文南从家乡乂安出发,跟随部队奔赴老挝北部战场,目标是阻断法国殖民者从西北向奠边府前线输送物资和支援。

深山老林,艰苦卓绝。闪电战、夜行林中、开路杀出,生死攸关,这不过是一道极其脆弱的边界。许多人在枪林弹雨中丧生,在毒水中丧命。“绿军”或许是老挝北部战场上国民警卫队战士们匮乏、艰辛与巨大悲剧的鲜明写照。奠边府战役取得压倒性胜利后,裴文南被调往广治省,隶属于270团第15营主力部队,负责戍守边境地区。对裴文南中士来说,那段时光也堪称他参与保卫《日内瓦协定》在北纬17度线执行任务的最美好时光。

边境那边野蛮好战的人们随时可能撕毁协议。光是让国旗在滨海河上飘扬就已经是一段漫长的旅程。当时,裴文南是一名炮兵,担任副班长。“非常紧张。每天警报五次,每天都一样。”裴文南感慨地回忆道。在边境待了五年后,1959年3月,根据部队的任务,裴文南回到家乡,从事建筑业。这也是党和国家建设祖国、集中生产力量服务广大南部战线的要求。裴文南中士参与的第一个项目是双林糖厂,之后又在荣市参与了一系列项目、工厂和企业。1981年退休前,裴文南在第二建筑公司当工人,他的人生从此开始。

Giây phút nghỉ ngơi của ông Năm “xích lô”.
南先生“cyclo”的休息时刻。

三轮车夫南先生

在尘土飞扬的战后城市里,一家七口人靠着建筑工人微薄的退休金生活艰难。他力气尚存,却没有体力劳动。于是,南先生选择开“两轮车”——也就是拉三轮车——谋生。“那时候荣市没有拖拉机,没有汽车,运输货物的交通工具是马车,其他的主要是三轮三轮车。”南先生和蔼地笑着。人们都叫他“三轮南”。“没事,能让他们记住我的‘艺名’就好了,老婆孩子还有饭吃。”这位85岁的老人有着非常朴素的人生哲学。他从不为自己的工作和谋生方式感到羞耻或不自在。的确,凭着自己的能力和劳动谋生,又何必感到羞耻或不自在呢?

他拉着三轮车,儿子也拉着三轮车,在兴平这片土地上,几十个人没有坚持这份工作。更重要的是,这是妻子的衬衣,儿子的笔。近十年来,南先生靠着拉着三轮车跑遍大街小巷养家糊口。我估计,如果把近十年拉三轮车的路程加起来,南先生的脚步可以绕地球好几圈了。可是,南先生,南先生!为什么不选择一份更轻松的工作来养活自己这老态龙钟的身体呢?老人又笑了,露出了残存的、牙龈里有些歪斜的牙齿:“谁知道呢,这就是他的命运。我也喜欢这份工作,它适合我。”

国家变了,社会发展了,荣市也发展了。南先生的“三轮车”也“升级”了。三轮车似乎不再适合这个时代。1990年,南先生从三轮车换成了三轮车。三轮车也是一份辛苦的工作,但用三轮车运货更轻便快捷。而且他从不载人,只载货。或许在他内心深处,他不想再被世人鄙视,又或许他不想让人们因为坐在车里,前面坐着一位老人而感到不安。有时,南先生会听到人们互相说,这个人在卫生部门有30年的经验,那个人在教育部门有40年的经验。

他还幽默地说道:“我也有25年的三轮车从业经验,其中35年是三轮车司机。” 南先生有5个孩子,2男3女。他的孩子们都是在父亲疲惫的双脚下长大的。他不像很多人那样幸运,孩子们长大后都过着富裕的生活。南先生的两个儿子以前是三轮车司机,现在都转行做建筑工,只能靠打零工维持生计,没有为任何机构工作。“他的孩子们都各自独立,各自照顾自己的家人。我没有机会帮助他们。为什么要责怪他们呢!”——他这么说着,眼里蒙上了一层银色的雾气。正因为他不责怪任何人,也不生任何人的气,这位“三轮车”南先生默默地在三轮车旅行中奋斗了25年。

多年来,他往返于兴同和兴禄之间,使他的家人免受人生起伏的冲击。然而,他再也无法将自己的人生伴侣留在身边。一年多前,他的妻子范氏红女士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里去世了。享年77岁的洪女士毫不后悔将自己的一生与这位将妻子、孩子和家庭作为信仰和生活意义的男人联系在一起。洪女士在世时,从未有人见过她干过任何重活。她的丈夫独自一人照顾着一切。不了解这段经历的人以为他被流放了,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妻子患有心脏病等多种疾病。而南先生则认为照顾自己的人生伴侣是他的快乐和幸福。

老伴去世后,老人更加沉默寡言。几个月来,人们再也没见过南先生骑着“三轮车”在黎凤峰街80号——他已经在那里待了20多年的位置——等候顾客。顾客打电话来,他却不接。大家都以为南先生辞职了。然而,今年年初,他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年纪更大,牙齿也更松了。“以前我扛七八百公斤水泥,现在只能扛500公斤。”他说。南先生!85岁了,怎么还这么难?“我还能撑下去。我还要抚养残疾的女儿和今年上九年级的孙子。女婿出车祸去世了。我的养老金不够。”就这样,日复一日,人们只能看到老人弯着腰,在马路中央费力地蹬着三轮车,喇叭声震天动地。他主要为老顾客运送建筑材料。他说,人们本来可以在摩托车后座放几袋水泥,但他们没有这样做。他们叫南先生“三轮车”,因为他们对他很友善,愿意帮助他。这也是一种人性化的做法。

南西罗先生待客的对面,是一栋高大豪华的三层住宅。这栋住宅的主人是南西罗先生的朋友。两人同乡,同日入伍,并参加了老挝北部的战场。然而,人生却将他们带向了截然不同的方向。战争结束后,他的朋友学医,在一家大型省级医院工作,孩子们也都长大成人,事业有成。多年前的炮兵中士,如今叫南西罗。“没关系,有时我会去那家喝水聊天。人生有医生,就一定有三轮车夫。”他微笑着,坐上了三轮车。南边的阳光,荣市的风正吹拂着。

文章和照片:刀团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南先生“cyclo”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